分享

山区型河道景观化探索

 老赵1966 2016-07-26

项目地址:中国四川省沐川县

项目面积:21h㎡(3.1km河道)

项目类型:山区河道景观

项目委托:四川省沐川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

景观设计: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风景园林三所

设计时间:2012~2013

施工时间:2014~2015

建成时间:2015.12

参与成员:吴祥艳、曹然、刘悦、何苗、张洁、李伟、焦秦、王成业、刘红滨

早从大禹治水开始,时而灵动时而凶悍的水就直接关乎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无坝引水的都江堰,黄金水道的大运河,结构复杂的捍海塘,这些充满古代人民治水智慧所留下的痕迹,都已成了人们口口相传的佳话。随着近现代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人们高效地修河筑堤,出现了大量为保障城市安全的快速泄洪通道,它们像是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在向自然环境示威。殊不知,当人类自我膨胀的时候,大自然早已在悄无声息地时刻准备吞噬我们。全球变暖,热岛效应,淡水危机等,都已成为我们无法忽视的环境问题。

随着生态自然的理念深入人心,水利工程设施的生态化景观化已经成为趋势。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河流所处区域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多种多样,怎样的河道景观是自然的、生态的,答案一定是多种多样的。本项目根据地方特点,针对四川的山区型河道——沐溪河的景观化做出一次积极探索。

初识“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这份诗情画意或许便是我们对沐川的第一印象。初识沐川,潮湿的空气,朦胧的天色,葱郁的竹林,澄澈的沐溪河。逃离大城市,在这小尺度的慢城里,深吸一口气,顿觉整个人都清爽了。

随着沐川经济与人口的发展,政府决定在老城区南部建设一个新的城区。新城沿着沐溪河两岸进行布局,四面环山。山、水、城相互交融的景象,是这个小城的特色。此次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河道形态、滨河景观的改造与提升。

沐溪河在老城区段为为立砌混凝土的硬质驳岸形式,如此,人与水,近在咫尺,却像是远隔天涯。这高墙,困住的或许不仅是洪水,也困住了人们向往自然的那颗纯粹的心。

山区型河道景观化探索——沐川新区沐溪河及滨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老城区的立砌驳岸

沐溪河,一条典型的山区河流。每逢7、8月份多雨时节,便会集中降雨,洪峰尖瘦,流量很大,20年一遇的流速高达4.4m/s。而这种程度的流速决定了河道本身的自然形态,它没有小桥流水的恬淡,没有丹霞出平湖的壮美,有的只会是飞湍激石的喧豗。氤氲、绿竹、石漫滩,自成一番别样的景致。

山区型河道景观化探索——沐川新区沐溪河及滨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沐溪河新城段现状

策略

景观规划设计工作初始,上位防洪规划已经完成,基于水利部门对于城市快速泄洪的考量,最大程度的保障洪水通过城市的效率,对河道进行了裁弯取直的调整。从景观的角度,构建区域内安全健康的水系统,实现城市安全、自然生态与城市风貌的多赢,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

1最大限度保留天然形成的生态本底

由于山区河道的水文特殊性,此项目中对于水系形态的设计与控制极为关键。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是此次设计的核心理念。为此,我们从现状河道形态到现状细部的每一个要素都给予最大的尊重,相应产生如下四点策略与原则。

策略1:保留沐溪河自然水系基本形态与走向,并以此作为行洪的主河道和深水区,保证河水流通顺畅。

策略2:保留河道内的石矶、石滩、以及部分附近农民自建的卵石挡墙等,减少对河床、河滩地的开挖和破坏,保留原本山区河道自然的景观特点。

策略3:部分自然形成、且较为稳固的岸线,经水利部门勘测确认其安全性后均予以保留,尽量减少硬质护岸。

策略4:河道两岸现存长势较好的植物经过与水利部门的探讨,对不影响行洪的植被予以保留。

2对核心区主体河道形态重点梳理提升

河道中段区域三河交汇,河道开阔、现状流速较缓,易于形成较为开阔的水面景观。景观上借助水利措施保留三溪汇流的基本形式,并对该区域内的滩涂进行修整、梳理,在区段内形成集中水面,使之成为景观带内的核心景区。考虑到用地的局限性以及河道本身特殊的水文条件,设计摒弃了简单地扩大水域面积的方式,而采用了增加层次、扩大景深等方式增加水面的纵深感,从而形成了丰富的水面形态,营造出多样的景观空间。

规划设计

在总体景观设计上,以位于三河交汇处的滨湖公园区为核心,向南北两侧延伸,北侧山水乐活区与老城相接,南侧为休闲娱乐区与生态田园区依次向原生自然过渡。依据周边规划用地功能,形成起承转合的景观序列。

山区型河道景观化探索——沐川新区沐溪河及滨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总平面图

山水乐活区

作为新老城的衔接,起到了序曲的作用。设计根据现状植被地形,局部增加场地设计,点入城市文化元素,为后续景观做铺垫。

山区型河道景观化探索——沐川新区沐溪河及滨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山水乐活区,渗透当地竹文化的景墙

山区型河道景观化探索——沐川新区沐溪河及滨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山区型河道景观化探索——沐川新区沐溪河及滨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山水乐活区,滨水平台与驳岸河畔保留的大树

滨湖公园区

是本次景观设计节奏上的高潮,配合周边商业、酒店、政府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布置新城区主要的集散活动广场,为市民提供一处可以随时亲近自然的开敞空间。

核心广场通过对龙形象进行抽象的构筑物作为点睛之笔,表现沐川本土草龙文化和“飞龙在天”的文化寓意,浓缩地集中体现龙文化的精神内核。竖向上,广场东侧市政路与湖区常水位标高达6米余。为了保持广场的完整性,设计分三个层次消化高差,把整个广场分位三个区域,入口区--主广场区--亲水平台区。入口区与市政道路平接,经台阶与缓坡地形与主广场联系,主广场高于防洪设防标高,在20年一遇洪水来袭时仍可正常使用。广场滨水区通过台阶与坡道与主广场连接,滨水区设置亲水平台,与水面高差较小,可以形成亲水的景观效果,在洪水期可以被淹没。

现在,建成后的舞龙广场已成为沐川最受欢迎的公共空间。

山区型河道景观化探索——沐川新区沐溪河及滨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滨湖公园区鸟瞰

山区型河道景观化探索——沐川新区沐溪河及滨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滨湖公园区主广场

山区型河道景观化探索——沐川新区沐溪河及滨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主广场

休闲娱乐区

东侧跨213国道与山体直接连接,西侧城市用地紧邻城市综合服务区,是整个河道第二级别的活力带。因而设计上东侧放松处理,西侧与功能建筑整体协调布局,并注意河道纵向游览路线的整体联系。

山区型河道景观化探索——沐川新区沐溪河及滨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休闲娱乐区保留的大树和石滩

山区型河道景观化探索——沐川新区沐溪河及滨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休闲娱乐区保留的自然堤岸,将自然朴野有机延续进城市中

田园风光区

是整个序列的收尾,也是最贴合自然的景观区段。设计上将人为的干预降到最小,配合城市泄洪管设计生态排水沟,形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景观效果,将城市与自然的完美进行过渡。

生态田园区

生态田园区的小平台,原本设计应是亲水节点,施工时为保留现状竹林,通过填方形成高台。

山区型河道景观化探索——沐川新区沐溪河及滨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山区型河道景观化探索——沐川新区沐溪河及滨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生态田园区,结合城市泄洪管设计生态排水沟,无渗透垫层,作用相当于明沟

山区型河道景观化探索——沐川新区沐溪河及滨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山区型河道景观化探索——沐川新区沐溪河及滨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生态田园区,河道内保留的石矶与石滩

沐溪河是典型的山区型河道,降雨集中,水量变化大,水位变化大,流速快,水文特点有别于平原型河道。在项目中,我们探讨了山区型河流如何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保持河道曲折蜿蜒的自然形态、增加亲水空间与设施,处理好水、植被、市民活动之间的关系,同时呈现出适合山区河流以及当地历史文化与自然的景观特色。

人与自然,不是竞争对抗,更应该是和谐共生、互生互荣。其中的平衡点,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怀揣着对自然敬畏的心,摸索,寻找,探究。以心匠物,匠人营国。

本内容由清华同衡 风景园林三所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