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平:图说中国文字简史(4):纵横六书解文字

 叶老师YP 2016-07-26
叶  平、罗治馨 著
 
第四章  纵横六书解文字

蔡伦造纸,使他的英名永垂青史。与蔡伦同在东汉一朝为官的,还有在汉字书写领域里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另一位学者——许慎。他的名声,也许不像蔡伦那样妇孺皆知,但在汉字学术界里可谓无人不晓。他穷毕生精力,呕心沥血写出中国第一部系统说解汉字的“学术专著”,成为了汉字学研究的“文宗字祖”,在中国文字发展历史中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图说中国文字简史(4)纵横六书解文字

公元121年,东汉安帝年间,正当“蔡候纸”风行天下之际,龙亭侯蔡伦却遭诬陷服毒身亡。这一噩耗,久病卧床的太尉南阁祭酒许慎只是事后才听人传言。九月初秋,北风透过窗缝吹开帐幡,使病榻上的花甲老人感到一阵阵寒意。他强撑着病体,对侍立在床侧的儿子许冲招了招手,指着书桌上堆放的一叠书稿,示意许冲把它抱到床几上。

岁月不饶人,许慎的脸上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病魔缠身更令他显得格外衰老。很难想象,这骨瘦如柴的老人,就是过去那位“五经无双许叔重”(许慎字“叔重”)。许慎的名字,在当朝人心里,一直是与经学大师联在一起的。他能身居“祭酒”学官之位,用现在的说法,其学术水平已经超过教授级的“高级职称”。许慎靠着床栏喘息了一阵,一边用手翻动着书稿,一边对儿子说:“你再算算,这书里一共收录了多少字?”


图说中国文字简史(4)纵横六书解文字

“父亲,我又数过好几遍,14卷正文,一共有9353字,加上重字共10516个字”,许冲立即应答道,“当我还在孩提时,就一直帮您在数,已经数了二十多年”。许慎叹了口气,“是啊,从和帝十二年开始,到现在安帝建光元年,整整二十二年!凡是能见到的前代古文和当朝俗字,似乎已经穷尽。这本书,现在终于可以面呈皇上了。我让你写的奏表完成了吗?”话音刚落,许冲将早已准备好的奏章递给了父亲,许慎满意地笑了笑,低头一字一句地替儿子斟酌起奏文来。

图说中国文字简史(4)纵横六书解文字

据许冲在奏章《上〈说文〉表》中介绍,他父亲的著作包罗万象,涉及到“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一部什么样的书内容能够如此丰富?那只能是《字典》一类的辞书。的确,许慎潜心著述的这部奇书就是一部完备的汉字字典,一部因解释汉字而涉及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书的名称叫做《说文解字》。

图说中国文字简史(4)纵横六书解文字

东汉时期同一年代,同时升起两颗影响中国汉字书写发展进程的耀眼星座,偶然中包含着必然性。如果说,汉字的规范统一和字形的变革,已由李斯、程邈等人整理小篆、隶书做出了总结;那么可以认为,在汉字大变革接近尾声之际,群众性的书写科技发明活动,是因蔡伦造出高质量的书写用纸而做出的总结;而对汉字结构和造字经验的总结,当时已历史地落在许慎肩上。难怪《说文解字》被后人推崇倍至,唐宋元明清直到现代,都把它视为汉字学经典不断地研读。仅在清代,注释和研究《说文》的著作至少有170余部。清代学者讲:“《说文》是天下第一书,读遍天下书而没有读《说文》,等于根本没有读书”。

图说中国文字简史(4)纵横六书解文字

许慎的《说文解字》,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偏旁,首创了今天还在使用的“部首检字法”。然而,《说文解字》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系统总结了前人对于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并且用这一理论,分别对每一汉字上溯古人造字时的源头,下辨字形递变之规律。

图说中国文字简史(4)纵横六书解文字

所谓“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是汉字的造字用字条例。以下我们将仿照《说文解字》的“六书”分析方法,向读者介绍若干汉字的结构及其分类知识,希望能从中探索汉字在构造方面的演变规律。或者说,通过趣味性的说文解字,提纲挈领地纵横“六书”。

图说中国文字简史(4)纵横六书解文字

“象形”是构造汉字的基础。我们在前面曾讲到记事图画是汉字的主要起源,古人造出的早期的汉字,大多是象形字。象形就是模仿世界万物的形状外貌,把它们抽象成图案的一种造字方法。比如,熊熊燃烧的“火”,蜿蜒流淌的“水”,峰谷交错的“山”,这些字就直接脱胎于图画。再例如,太阳是圆的,可圆圆的东西很多,中间加一点以示区别;月亮呢?总不能再画一个圆吧,那么,用月牙儿就挺能表现月亮。

图说中国文字简史(4)纵横六书解文字

在汉字起源的介绍里,我们列出了几个表示动物外形的象形字。动物的象形字还有很多,例如  , “鸟”、“牛”、“虎”、“犬”等。象形的“象”字本身,即源于“大象”。原始人类把大象画出来,别人看了都知道是长鼻子的“象”。象是动物中最大的,也容易画得比较“象”,所以,“象”字就发展成“象什么”的“象”,引申为“想象”一词。

图说中国文字简史(4)纵横六书解文字

植物也能够用象形描绘。这一类的象形字较多,可以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农牧业社会的漫长历程。古代人开始摹仿得十分仔细,图形惟妙惟肖。但是后来这些图画逐渐变成了线条,失去了逼真的外形。我们仍然依稀能从“禾”字中看到谷穗,从“果”字里找到果实,从“瓜”字轮廓联想到攀缘的瓜蔓和成熟的瓜儿。

图说中国文字简史(4)纵横六书解文字

形体最简单又最复杂的莫过于“人”自身了。说简单,所有人的外形都相似:一个脑袋两条腿,再加上两只手;说复杂,“种类”有大人、小孩、男人、女人之分;“部位”有耳朵、心脏等等,内容繁杂,不一而足。古代先民在造这些字的时候,恐怕想了很多办法。从“大”、“人”、“耳”、“心”这类字,向前追溯它们的象形图案,设想古人造字的构思是很有情趣的。

图说中国文字简史(4)纵横六书解文字

可是,毕竟有些东西,尤其是较为抽象的事物,没有办法直接画出来。例如,许慎在《说文》里举出的两个字:“上”、“下”。有一个谜语说:“上不在上,下不在下,打一汉字”,其谜底是中文数字“一”。数字也属于这一类没有原形可临摹的抽象汉字。在古汉字里,为了表示“上”,就在“一”上加个短横,明确指示“上”就在这个部位;“下”则在“一”的下面加一短横,“下”也就在此地方。上图中的“朱”字是在树干处加一横,指的是树桩。“亦”字,指的比较复杂一点,它是正面立着的一个人,两臂之下的两个点儿,表示这里就是腋下。

许慎说,这类字“视而可识,察而可见”,它们就是所谓“指事字”。


图说中国文字简史(4)纵横六书解文字

许多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刀”字是个典型的象形字,它代表先民们狩猎和打仗的主要武器。倘若需要用文字表达的东西不是刀的整体,而是刀开了口的部位,怎么办呢?于是,人们便在“刀”字最锋利的地方加上一点,指出那里才是“刃”。“仓颉造字”时抬头仰望青天,“天”如何画?人生活在天之下,在“人”字的头顶上指出那高深莫测的地方就是“天”。此外,树木的“木”字已经有了象形,那么,在“木”的树梢处加一横,叫作“末”;在“木”的树根处加一横,叫做“本”。成语说的“本末倒置”,其本来的意思是指把树木栽反了,“主次颠倒”应该算引申意义。上述“刃”、“天”、“本”、“末”等汉字都属于指事字。

图说中国文字简史(4)纵横六书解文字

象形字和指事字或者勾画了某一形体的轮廓,或者在轮廓某处加上指示性的符号。这种由独立形体组成的汉字又叫“独体字”,一般都比较简单。当象形和指事法所造之字都不足以表达丰富多姿的汉语语言时,我们的祖先想出了更巧妙的方法,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来凑出一个新的意义。这样造出的新字,已开始脱离象形文字的羁绊,向表意文字的方向进化,由此把它们称为“会意字”。

会意字用来表示人类的各种活动比较方便。请看一些与人有关的会意字:“休”字是人依在树上休息,“囚”字则是把人关在牢笼里。俩人相背而坐是“北”字,“北”的原意是“违背”,打仗没有前进反而后退,这就是“败北”。俩人相随的样子是“从”字,取“随从”的字意。人的脚印可以象形描画,那么两脚交叉,一前一后叫做“步”;两脚跨过水流就是“涉”;两脚向下越过山峦当然是“降”。人的手可以用象形表示,用手在上方摘树上的果实也就是“采”;用手抓耳朵是“取”,这是因为部落战争结束后,必须从被杀的敌人头上割“取”耳朵,以便论功行赏。把“采”与“取”合起来组成“采取”一词,已和古人造字的原意相去甚远了。


图说中国文字简史(4)纵横六书解文字

火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的重大作用自不待言。由象形字“火”衍生出的许多会意字,反映了远古人民对火的崇拜。例如,“光”字画的是一个人头顶一团火。有了火,人类才有光明。当山洞里的篝火熄灭后,剩下的只有灰烬。能够用“手”去拾起的“火”只可能是“灰”。“送”这个字的字义古今以来基本没有什么变化,然而,它的右上部“关”与“送”有何联系?据文字学家讲,“关”的古体是两只手捧着一团火。手捧“火种”走去“送”人,肯定是最珍贵的礼物,但后来“赠送”的礼物,就不一定非得是火。

图说中国文字简史(4)纵横六书解文字

会意字有时需要表达很复杂的字意,必须由好几个形体合起来才能说明问题。这些字的“意”并不容易“会”。中国文字博物馆里举例的几个字,就属这类不太容易会意的字。

毓,在甲骨文里,是一个“女”加一个倒写的“子”,表妇女生小孩,为“育”字之初文。
沫,右边是面朝左弯着腰的一个人,左下部放着一个器皿,左上方是人的手,即用手捧水在洗脸洗头。
卿,二人相向就食。卿是官员的称呼。难怪官员们从古自今都是食客。
解,用手持刀破开牛角。

对此,你必须发挥高度的想象力,才能“会”出这些字的含义。


图说中国文字简史(4)纵横六书解文字

诸如上述一类会意字,让文字学者们伤透了脑筋。更困难的事情还在于语言中那些较“虚” 的义项,无法用类似图画的象形、指事或会意方法表现出来,例如,自己的“自”,其实的“其”,容易的“易”等等。古人需要使用它们的时候,想画又画不出来,只好“写白字”——借用其他的同音汉字。这就是所谓“假借”。

许慎对“假借”所下的定义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本没有这个字,而借用同音字来代替,一经借用,便长期替代了。这类字的例子,首先就是“自”“我”——“自”是借用的“鼻子”,“我”是借用的“锋刃处带有齿的兵器”。“西”原义的是鸟在巢上栖息,鸟要睡觉的时候,日在西方,所以借來当方向的“西”。“又”的本义是“人手”,假借为“再”。


图说中国文字简史(4)纵横六书解文字

假借字能够有效地表示抽象的概念,扩大了汉字的应用范围,但这种方法本身并没有造出新字,有的学者认为它是一种“用字”法。此外,“六书”里的“转注”也是另一种用字的方法,这里就不作介绍。

再看看文字博物馆里展示的一些“合文”也挺有意思,这些字本身就是两个字的组合,发展至今并不属某一个字。


图说中国文字简史(4)纵横六书解文字

象形、指事、会意,仅用图形方式构造汉字毕竟十分有限,而且构字困难重重。利用语音关系“假借”也带有很大局限性,当新字夺去了原字的字形,那就必须再造一个字。文字是语言的记录形式,要求字能表出它的发音,如果任凭同音同形而不同意义的字大量存在,势必影响到汉字的准确性。我们的祖先在这些矛盾面前,创造性地找到了一种更科学的“形声”造字法,所造出的汉字,就是 “形声字”。形声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一为形旁,代表字义;一为声旁,表示字音。它既延续了其它造字法的图形示意,又顺应了汉语的发音要求。

这里用文字博物馆的几个有趣的字例,看看古人是如何以象形字为基础而发展形声字的。

以酿酒的瓦瓶“酉”(声旁)和液体“水”(形旁)合起来,表达“酒”字。
“鸡”字,左边是个“奚”字(“鸡”与“奚”读音相近);而右边的“鸟”字则说明“鸡”是鸟类。
左方是一把笤帚,右边跪着一个女人,是表示手拿笤帚扫地的人就是“妇”。
右边像一只鸟,左边为一“口”,原表示鸟鸣之声,其本义也就是应答声的“唯”,至今还有“唯唯诺诺”的词。


图说中国文字简史(4)纵横六书解文字

当代文字学家曹先擢先生以“酒坛”为题,讲解了一串与酒有关的形声字。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甲骨文里就发现过神形兼备的“酒坛子”图形,它就是后来的“酉”字。有了这只“酒坛子”(酉)垫底,一大批形声字便很快“酿造”出来:酒坛子旁添“水”,造出了“酒”,“酒坛”充作声旁;饮酒过度,神志不清为“醉”;醉后复苏叫“醒”,“酒坛”又为形旁。“醴”是一种甜酒,“醅”是没有过滤的酒,如果酒里含有杂质,时间久了要变“酸”。除了曹先生举的例之外,我们还可以往下列举:发“酵”是酒的酿造过程,而“酿”字本身就是造酒……。曹先生打趣地说,甚至酋长的“酋”字也以“酒坛”为偏旁,大概是因为只有能让百姓喝上酒的人,才会被拥戴。“酋”已不是形声字,这当然是题外之话了。

图说中国文字简史(4)纵横六书解文字

上述字例表明,形声造字法能够迅速地“繁衍”出大量的汉字,我们现在仍然用这种方法创造新字。例如,化学元素周期表里的许多元素,古人闻所未闻。但我们只需借助同音字为音旁,加上形旁的“金”,一下子就造出一大批字:铷、锶、铯、钡、镭、铀、钸、钍、钚、铋、镓……。“认字认半边”,这批新造字的字音,人们读起来,是不会出错的。

图说中国文字简史(4)纵横六书解文字

文宗字祖——许慎纪念馆(河南漯河市召陵区许慎故乡)

汉字构造发展为形声字,标志着它在结构方面的成熟。虽然在殷商甲骨文里,形声字已初现端倪,但数量明显地少于象形表意字。可能在春秋战国时,形声字的数量开始超过其他文字。到了许慎的《说文解字》阶段,据清朝人统计的结果,9000多个汉字里,象形字有364个,指事字有125个,会意字为1167个,形声字共计7677个,占到了82%。而在更晚一些的南宋时期,有人统计当时所用的汉字,属于象形、指事、会意的字仅剩下1455个,形声字却发展为21341个,占总数的94%左右。直到今天,形声字依然是汉字的主流,它为汉字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下一页】简牍帛书蔡候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