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儒家、法家、道家”三大家的管理思想

 安之若素藏书阁 2016-07-26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璀璨的历史遗产,包括丰富多彩的管理思想。由于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些管理思想零星分散,至今未能形成独立的科学体系,但许多管理思想的精华对今天的管理实践仍然具有借鉴价值。


  统治中国古代几千年历史的主流思想是三大学派:儒家、法家和道家。这三大学派都产生于中国古代思想最活跃的春秋战国时代。其管理思想的基本逻辑结构是:人性假设——管理方式。他们各自提出对人的基本看法,并进而提出自己的管理方式,从而各自形成较为系统的治国治生的管理思想。儒家——王者之道,仁政德治;法家——霸者之道,法制刑治;道家——王霸杂合之道,无为而治。


  1.儒家管理思想

  儒家管理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中心,讲“以政为德”,讲“忠恕之道”,讲“正己正人”,主张“仁政”、“贤能政治”以及“重民”、“和为贵”、“仁义”等。

  孔子在《中庸》中提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将人作为管理的载体,把“治人”归结成为管理的本质。同时,儒家学派强调用道德感化感动人心,要比一味惩罚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正如《论语》中记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凡事要“以德服人”,实行“中庸之道”。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德礼为治的政治管理思想,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实施“仁政”的政治主张。

  其主要内容有:①行“王道”,施“仁政”;②主张“贤能政治”;③“重民”思想;④“和为贵”的思想;⑤“仁义”思想。

  此外,儒家特别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自身的管理,“君子务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体现管理者从自身做起,培养自己德行的观点。


  2.道家管理思想

  道家管理哲学的基本思想是以“道”为中心,讲“无为而治”,讲“弱者道之用”,讲“天地相合”。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将“道”看作是一种客观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强调人们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办事,顺其自然,做到天地相合,充分融会,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然而“道常无为”,因此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实有似无,无为而治,达到一种较高的管理境界,即通过最少的、必要的、有效的法律制度把社会干涉行为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实现组织的自然和谐与个人自由的协调发展。

  在管理艺术上,道家提出独特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原理,运用辩证法的精湛思想证实了“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3.法家管理思想

  法家管理哲学以“法”为中心,韩非提出了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法治理论。

  韩非所谓的“法”指法律、法治;“术”指办事、用人的方法和艺术,亦即政治手腕;“势”则指权力、权威。


  在执法方面,法家主张“法治”,反对“人治”,主张“立法为教”。他认为,只要“法”不败,就能保持政治的常规。韩非提出“上法而不上贤”,认为即使由圣贤来管理国家,也不能离开法律制度。在管理技术和艺术方面,韩非认为统治者必须采用“七术”,虽然其中有些管理权术在道德上不可取,但在实际活动中,却为中国的历代君王所身体力行。

  不过,“术”必须要以法的有效性为依据,也就是要保证法的效力。有了“法”,有了“术”,但如果缺乏“势”(即某些强制性的物质力量),即使有法也会因失效而不能依靠,有术也难以保证群臣服从主人的管理。因此,法的执行,光有“术”还不行,还得要靠“势”。


  韩非认为,帝王之所以为帝王,关键在于有“势”,“势者,胜众之资也”,“势”又分为“自然之势”和“人为之势”,特别强调管理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作用,以保证管理措施积极推行。

  在法、术、势三者之中,法是中心,术与势是行使法的必要条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