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强化练(五)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5分)
(2016·江西九校联考)甲图表示某国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示意图,乙图为该国某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国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是N—P—M
B.P时期劳动力不足
C.M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特点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D.N点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2.有关该城市现阶段描述正确的是( )
A.老龄化问题严重
B.中青年比重高主要是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大量迁入
C.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
D.经济发展水平低,就业机会少
解析:1.D 2.C 第1题,N点过后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值转为负值,此时人口数量最多。M时期人口死亡率较高,P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劳动力充足;该国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是M—P
—N。第2题,结合两图可知,该城市现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但是老年人口比重并不大,人口老龄化问题并不严重;该国人口呈负增长,应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中青年人口比重大,应主要为人口迁移所致,但不可能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2016·郑州模拟)读我国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回答3~4题。

3.该地区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时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③时期以后人口迁移率下降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转移
B.生态环境恶化
C.技术人才外流
D.本地人口大量外迁
解析:3.A 4.A 第3题,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时期为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之和最大的时期,从图中可看出,①时期最高。第4题,③时期,该地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且为负值,说明该地经济发展水平已比较高,最有可能是产业升级导致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转移,人口迁移率下降。
下图为我国1992—2005年人口迁移重心变动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人口迁移重心变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条重心变动曲线总体呈现正相关关系
B.人口净迁出重心空间变化幅度大于净迁入重心
C.1982—1995年人口净迁入重心变动主要是受到珠三角地区高速发展的影响
D.人口净迁出重心位于中西部地区主要是由自然条件差异造成的
6.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未来人口净迁入重心移动方向可能是( )
A.东北
B.西北
C.东南
D.西南
解析:5.C 6.B 第5题,从图中可看出,两条重心变动曲线在1990年前大体呈正相关关系,1990年后不再呈正相关关系;人口净迁出重心空间变化幅度小于净迁入重心;人口净迁出重心位于中西部地区主要是由经济条件差异造成的。第6题,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原来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内陆地区净迁入人口会增加,东部沿海地区净迁入人口会减少,因此未来人口净迁入重心移动方向可能是西北。
下图为世界某特大城市20世纪下半叶工厂数量及分布的变化示意图,据图回答7~8题。

7.若城市布局合理,由上图可判断,符合该城市的主导风向应如下图中的( )

8.由该城市工厂的变化得出( )
A.工厂的布局变化是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反映
B.工厂的布局变化是该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
C.工厂的数量变化导致了该城市逆城市化现象
D.工厂的数量及分布变化减轻了城市的环境压力
解析:7.C 8.A 第7题,图中工厂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方位,为了减少大气污染,工厂一般不宜布局在城市上风地带,依此分析,若该城市工厂布局合理,则主导风向可能为东南风和西北风,故C项正确。第8题,该城市中心区工厂不断向城市郊区转移,可能是城市中心区地租上涨、环境要求更高导致的,最终使中心区发展为商业中心,工厂转移到郊区,这是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反映。
9.(2015·湖南模拟)城市人口集聚度是指城市人口集中程度,其集聚优势区位的变化受交通、地价、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图是我国城市人口集聚优势区位转移规律,可推断下列城市目前最可能处于第三阶段的是( )

A.大连
B.青岛
C.上海
D.厦门
解析:选C 据图可知,第一时段:人口向中心区集中,属于城市发展的初期阶段。城市发展水平较低。随着城市的发展,中心区交通拥堵现象严重、地价上升、环境污染严重,人口从中心区向边缘区移动,城市发展进入第二阶段。随着中心区交通、地价、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人口向外围区集中,出现了卫星城及郊区城市化现象,城市发展进入第三阶段。四个城市中,上海城市发展历史较早,水平较高,最有可能处于第三阶段。
(2015·浙江名校联考)城市外围轮廓形态的紧凑度被认为是反映城市空间形态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形态紧凑度计算公式是:c=2/P,式中c指城市的紧凑度,A指城市面积,P指城市轮廓周长。下表为我国三个城市的形态紧凑度变化资料。读表图,完成10~11题。
城市
|
沈阳
|
北京
|
广州
|
紧凑度
|
1990年
|
0.362
|
0.122
|
0.256
|
2000年
|
0.421
|
0.127
|
0.118
|

10.图中甲、乙、丙对应的三个城市依次是( )
A.广州、沈阳、北京
B.广州、北京、沈阳
C.沈阳、北京、广州
D.北京、广州、沈阳
11.城市紧凑度的大小影响城市的发展。其对城市发展的利弊评价,正确的是( )
A.城市紧凑度低,有利于市区行政管理
B.城市紧凑度高,降低城市生活质量环境
C.城市紧凑度低,不利于市区汽车运行
D.城市紧凑度高,各功能区的利用效率低
解析:10.D 11.B 第10题,根据表格信息,沈阳紧凑度最高,图中丙新建成区与原城区的变化最小;广州紧凑度下降,与乙相符。第11题,城市紧凑度高,各功能区利用效率高,但降低城市生活质量环境;城市紧凑度低,不利于市区行政管理。
二、综合题(共45分)
下图是某城市规划简图及近年该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该市常年盛行东北风。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2.(1)若该城市主要功能区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和文化区,则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功能区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a、b、c、d四区域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3)该市计划在甲、乙、丙、丁四地中选择一处建设钢铁工业基地,最合适的选址是____________________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4)根据该城市近年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判断该城市发展的人口优势,并预测30年后该城市面临的人口问题对城市发展的影响。(5分)
解析:第(1)题,②位于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经过,人流量大,为商业区;③位于城市外缘、交通便利,为工业区;④位于河流上游,环境优美,为文化区。第(2)题,高级住宅区的选址要考虑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地势较高等。第(3)题,钢铁工业的原料、产品运输量大,要考虑交通方便的地区;钢铁工业的污染较大,要考虑对市区环境的影响;此外,钢铁工业需水量大,要考虑靠近河流布局。第(4)题,根据该市人口年龄结构,不难得出该市目前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优势;但该市少年儿童人口所占比重较小,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市将面临较为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对经济、社会都将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答案:(1)住宅区 商业区 工业区 文化区
(2)d 靠近文化区,环境优美;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河流上游,污染小
(3)乙 位于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河流的下游,污染小;接近铁矿资源产地;接近公路、铁路、河流,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等
(4)该地目前老年人口和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较小,青壮年人口比重较大,劳动力丰富,社会负担较轻。30年后该城市处于老龄化阶段,劳动力出现短缺,社会赡养费用上升,青壮年负担较重,社会储蓄和消费行为改变,社会需求不旺,影响该城市的经济增长等。
13.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读“我国某城市规划图”,完成下列问题。(25分)

(1)根据图示信息,比较A、B、C三地地租高低,并说明地租最高处的判断依据。(4分)
(2)请在A、B、C、D四地中选择高级住宅区的最佳建造位置,并简述理由。(6分)
(3)下表为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的该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水量的百分比变化情况。据表分析该城市水量百分比变化的原因。(7分)
年份
|
降水量/%
|
蒸发量/%
|
地表径流/%
|
地下径流%
|
1960
|
100
|
40
|
12
|
48
|
2012
|
100
|
27
|
41
|
32
|
(4)随着城市经济迅速发展,汽车数量急剧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请你为该市治理交通拥堵献计献策。(8分)
解析:第(1)题,A位于市中心,交通便捷,地租最高,C位于城市最外围,地租最低。第(2)题,D处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河流上游且地势较高,靠近文化区,环境优美,最适宜建设高级住宅区。第(3)题,该市蒸发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大,说明植被覆盖率降低,地表硬化面积增加。第(4)题,从合理规则、加强管理、发展公共交通等角度分析。
答案:(1)A>B>C。 A位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高,地租最高。
(2)D地。①靠近文化区;②地势较高;③邻近森林公园,处在上风地带,环境优美;④处在河流上游,水质较好;⑤交通比较便利。
(3)城市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地表被硬化、被建筑物覆盖;地表径流量增大,地表水和雨水下渗减少(使地下径流减少);植被减少,蓄水量减少,导致蒸发量减少。
(4)①合理规划城市道路;②加强和完善交通管理;③优先发展公共交通;④限制私家车的数量和出行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