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泛滥的“小额贷款”

 wlhui 2016-07-27

借五千却要归还60万!


写下一百多万借条,到手的却只有一万!


大学生、高中生,为何屡屡成为高利贷者的目标?


有家不能归,不还钱就被带走,泛滥的“小额贷款”,为何无法遏制?

 

从上个月的30日起,我们新开播的《法制特勤组》栏目连续三周关注了一起小额贷款引发的纠纷。求助者朱氏父子花了一辈子的积蓄买下的一套二手房,竟然因为原房主欠有高利贷,而遭到一群黑衣人的强行侵占。事件经我们报道后,引起了各界关注。我们的热线电话和微信公众号,也收到了很多类似的投诉与求助,发现这种“小额贷款”的黑手已经伸向了刚刚踏进社会的年轻人。



这些“小额贷款”的陷阱也并非毫无“套路”,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点——


  1. 翻倍条:写下的借条超出实际借款金额,基本超过一倍以上。


  2. 平账:从后一家高利贷公司借款,偿还前一家高利贷。


  3. 借条签名为个人:打着公司的招牌,实际上都是个人行为。


  4. 所有的借据等证据都捏在借贷方手里。


 

      周女士的求助      

 

周女士的儿子小赵今年考上了大学,准备在假期找份工作赚零花钱。谁知,网上找到的中介带他来到一家借贷公司,要求他先做一笔借款。小赵一开始想只借一万元,但是借贷公司以“金额太小无法借贷”为由,怂恿他直接借五万,并且让他写下了15万元的欠条,外加两张房屋租赁协议。而就是这五万块,还被中介等人以介绍费、平台费的由头强行拿走了四万。




一个多月后,讨债的人就找上了门。此时,周女士还得知,儿子为了偿还债务拆了东墙补西墙,还找另外两家借贷公司平账,最终签下了高达123万元的欠款条。


但是小赵手里没有任何证据,欠条是他签的,银行的流水账单显示对方确实把钱打到了他账上,他说自己只拿到1万元,口说无凭。因此他先后四次向公安机关报案,都未予立案。如今小赵一家陷入了深深的恐慌和焦虑中,他们不知道,讨债的人何时上门,会做出什么事情?也不知道谁可以帮助他们。

 

      祝女士的求助      


54岁的祝女士早年丧夫,一个人拉扯儿子长大。儿子小王今年6月大学毕业。本以为负担可以减轻了,可没想到前不久母子俩却陷入了一场债务之中。


今年2月,小王的信用卡透支了5000块钱。怕被母亲责骂,他不敢问母亲要钱,2月22日,他通过一个网络平台联系到了一家所谓的小额贷款公司。在借款公司,对方嫌小王要借5000元太少了,不肯借。无奈之下小王借了两万四千元,约定每月利息2800元,到还款时偿还4万元。




3个月后对方来催债,于是和小赵一样,小王也找了另一家公司帮忙平账。可最终他签下了四份合同。最多的一份是写明欠小额贷款公司的夏某60万元。并且,第二家小贷公司的人又带着他来到了一家工商银行,把60万元打到小王账上,又在几分钟之内转走了。现如今,手握欠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夏某将小王告上了法庭。祝女士感到很无助,为什么网络上的一条看似普通的信息,背后却有这么大一个陷阱?



 

我们发现,这些案例在求助人口中有着惊人的相似,而这些小额贷款也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许多借款人无法偿还高出本金数倍甚至几十倍的利息,又不堪对方的骚扰,最终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比如拿榔头敲打对方头部,拿尖刀直捅心窝等,甚至为了还债去抢劫、盗窃……


我们提醒大家,尤其是年轻人,在借款前多和家里人商量,不要冲动行事,就算真的要借款也要有足够的自我保护意识,留下证据。同时我们也希望借这期节目,提醒有关部门重视已经渗透到校园里的所谓小额贷款,对于不规范的要管,对于违法的要抓,不要让这个灰色地带的毒瘤越长越大,危害社会。详情请关注今晚19:13新闻综合频道播出的《案件聚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