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疾病如何被发明

 醉牛988 2016-07-27

疾病如何被发明

“医学专家为帮助制药公司牟取利益,随时准备出卖自己的专业鉴定能力”,长久以来,我一直认为“专业”不应该成为某种工具,做一位学者应该要有所秉持,这种包装式的医疗都不是正当的。

澳大利亚药物学家形容贩卖疾病有5种方式:把生命正常过程当做医疗问题;把个人问题和社交问题当做医疗问题;把致病风险当做疾病;把罕见症状当做四处蔓延的流行病;把轻微症症状当做重病前兆。在临床上有其真实面,但过分强调上述问题的严重性,无所不用其极将医疗商品化,真的是矫枉过正,因为有些症症需要时间去适应,不是用药就可以解决的。不过,将某些致病的风险因素当做疾病,像高血压和高胆固醇,我认为有一定的必要,提前准备确实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致病及死亡率。但是过度强调或夸大,例如性功能障碍、肠易激综合症等,则不免有失偏颇。

药厂为了促销药品,将一般人的无知转化为疑神疑鬼,进而从中获取利益,也使医生治疗病人的机会大增。目前由于合法行销与非法图利之间界线相当模糊,我希望不要再有拿人钱财看人脸色的“穿白袍的黑心人”,适当的利益回避有其必要性。

“有病就有药,有药才有病”,特别是在药厂的推波助澜之下,医学界似乎真的存在这样的现象。事实上,人一生下来就会衰老,经由精密健康检査找出的“不正常”,对人最重大的意义就是必须调整自己,作适当的节制及补充,不要让衰老进展得更快。有些“不正常”还没有发展为疾病,如果利用高精度的仪器提前认知也未尝不可,提早调适自我趋吉避凶才是它的意义所在。但是像最近被滥用的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或癌症CHIP诊断,我认为是追流行、赶时髦,严重地浪费医疗资源,实在不幸。

另外,书上也提到许多假性疾病,如老化、工作、无聊、眼袋、秃头、雀斑、招风耳、灰发或白发、长得丑、生育、对21世纪过敏、不快乐、橘皮组织、宿醉、阴茎尺寸引发的焦虑、怀孕、在旅途中大发雷霆、寂寞等,这些都不是病,却被刻意扩大,当然这也是利益炒作的结果。疾病让人功成名就,世界上真有这样的事。

到底谁在发明疾病,鼓动人们吃药?降低胆固醇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但是要降到多少才算正常?有人说越低越好,也有人不以为然。显然降低标准,病人也就随之增加,但我认为应该依各地社会环境差异而有不同考虑,不要一意随着药商说法起舞。骨质疏松症也是一样,一个人70岁时大约有1/3的骨质会流失,我认为这是正常的,如果硬要治疗,用目前的雌激素及其他药物的效果都有限。不能达到好的治疗效果,其实都是医疗的浪费。

21世纪有太多不正常的现象,许多药品和试验都已经超过医疗的需求,完全没有考虑病人的需要。用药医治恐惧,就我来讲实在不可思议。社交恐惧需要的是训练机会,可是偏偏有人宣布全美13.3%的人患有社交恐惧症,我认为这是数据的暴力。有些药物打着小孩吃了记忆力会好、多动儿会稳定的旗号,我认为需要吃药的只是少数孩子,如果孩子必须依靠药物来过无忧无虑的童年,我认为这是一个悲剧。同样的,剖腹产也是现代产物,看时辰、择日子出生更是扭曲了自然。时代的进步改变了健康和生病的界限,可是医学还是应该顺着自然,如停经被定义为疾病,合成激素被过度使用,这些都是违反自然的医疗措施,况且东方人与西方人更年期的症状不一样,但在药厂大力促销之下,这些问题都已变得微不足道。药厂制造的危言耸听已经明显威胁到医学的价值。

综上所述,药厂之间的竞争是商业行为,我认为医生不应该一边倒,而应坚持站在正义的一方,假如介入太深,将医学专业变成他人的俘虏,可能会有难以臆测的后果,身为现代医学工作者必须警惕在心、戒慎恐惧才是。

医学是科学及艺术,有多元的融合观念、宏观广阔的视野,才合适为人解决健康问题。我身为一位医生,相信不管是医生或非医生,都应秉持自己的专业立场,而且面对问题不甘缄默,这也是我为文作序的意义。

医学是良心事业,尽心竭力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是医疗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天职。借用专业能力,创造枝节,滋生混淆,产生商机,特别成为别人牟利的工具,都要防范及回避。在高度商业化的现代文明中,我们不要迷失自己,这是我看这本书的心得及感言。

李源德,著名心血管专家,台湾大学医学院教授,前台湾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精于心血管和心脏急症治疗与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