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瘾”是如何被发明出来的?》《发明疾病的人——现代医疗产业如何卖掉我们的健康?》阅读训练

 阅读美丽星空 2022-10-21 发布于山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网瘾”是如何被发明出来的?

熊培云

是正在享受自由,还是已罹患疾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专家说每周上网40小时以上即可认为是网瘾。和许多人一样,我“被网瘾”了,而在去年,玩网络游戏成瘾被正式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

上网十几年,我也时常想过“信息斋戒”的日子。记得刚上网时,我也算是网民自嘲的半夜上厕所都要检查email的人,然而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需要医治的病。对于一种新科技,尤其是彻底改变了人们工作、生活与交流方式的传播工具,以及随之而来的全新文化体验,人们充满喜悦与好奇,甚至有迷恋之情,本在情理之中。我至今未忘幼年时得到第一支铅笔时的喜悦。我终日握着它,显然不是因为我有拿铅笔的瘾,实则是因为我喜爱更需要它。

很多人迷恋网络,也是因为需要。事实上,我并不认为网络是最理想的所在。如卡尔维诺所说:“天堂就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如果能有那样一个图书馆,又有一群智性的朋友可以交流,我倒是可以不用互联网而终日泡在图书馆里的。而且我敢说,无论是在上网还是泡在图书馆里,对我而言都只是一种文化上的沉浸与享受,而非病理上的成瘾。更重要的是,怎样打发自己的时间,完全是个人自由。

写下《美丽新世界》的赫胥黎曾经感慨“医学已经进步到不再有人健康了”。我想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科技越来越发达;二是越来越多的人以“发明疾病”为业。这不是说所有的医生都在玩弄病人,操控疾病,但无论你是否愿意承认,地球上的确存在着无数“疾病发明家”,他们将医院变成卖场,将医药当作唯利是图而非治病救人的工具,企图实现“地球人都病了”之宏伟目标。人一天天衰老,或因为某种劳累,出现某种不适,本是最自然的事情,然而在“疾病发明家”那里,衰老也是一种病。

当然,发明疾病并非目的,更重要是推销被发明的偏方。至于效果如何,就全靠广告里异想天开的演示图片或者视频。今天,影像的发达使传统的医疗试验开始让位于图像处理。

与此相关的是,这一新兴疾病已经带动网瘾治疗产业的异军突起。有消息说,中国的网瘾青少年已经增加到1300多万,戒除网瘾已经悄然成为了一项拥有300多家机构,规模达数十亿元的产业。最让我吃惊的是,有些地方甚至连电击成瘾青少年这样的“矫治集中营”都已经出现。可怜的是那些孩子,如果没有这些自以为是的心理医生,世界会美好得多。

“每周40小时!”这个标准不由得让我想起法国作家于勒·罗曼的一出戏剧。1923年,罗曼的三幕剧《柯诺克或医学的胜利》在巴黎首演,并大受欢迎。通常我们会说医生是为人们去除疾病的,但在罗曼的这出戏剧里,主人公柯诺克却成了去除人们健康的鼻祖。柯诺克是20世纪初的一位法国医生,他创造了一个只有病患的世界:“健康的人都是病人,只是自己还不知道而已。”(多像现在心理医生的话!)柯诺克到一个叫圣莫希斯的乡村行医。当地居民个个身强体壮,根本不必看医生,原来的老医生虽穷困潦倒却也怡然自得。柯诺克来了后,首先要做的就是设法吸引这些活蹦乱跳的居民来诊所。为此,他拉拢村里的老师办几场演讲,向村民夸大微生物的危险;接着又买通村里走报消息的鼓手,公告民众新医生要帮大家免费义诊,以防堵各种疾病大幅传播。

村子里的平静被打破了。当村民们知道自己生活在巨大的危险之中,正遭受各种疾病入侵时,候诊室很快被挤得水泄不通。就这样,无病无痛的村民被柯诺克诊断出大病大症,并被再三叮嘱务必定期回诊:许多人从此卧病在床。根据医嘱,每晚十点都要量一次体温。接下来的情形大家可想而知,整个村子简直成了一间大医院,原本健康的人束手就擒,躺在病床上喝开水,而医生柯诺克、药店老板以及附近开餐馆的都成了有钱人。

柯诺克成了“白衣里的黑心人”的代表人物。然而,这样的故事对于生活在今日的人们并不陌生。搞演讲的老师、被买通的鼓手、别有用心的免费义诊,我们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应人物。

想想今日大众媒体更是让你欢喜让你忧。欢喜的是,不通过它们你不知道世界原来这么多灾多难啊,这儿火车出轨,那儿火山爆发,相比之下你过得真是幸福安宁;忧愁的是,医药方、媒体与各色代言人合谋,散布虚假与夸大其词的医疗广告,甚至不忘制造恐怖气氛,比如你睡觉打个鼾都可能一命呜呼……就这样害得原本腰缠不多的老百姓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想不病都难。

补充一下,上面的故事我是在一本名为《发明疾病的人——现代医疗产业如何卖掉我们的健康?》一书里偶然读到的,作者尤格·布雷希是德国《明镜周刊》的医药记者。和他一样,我并不反对医药带来的文明,但反对生命医疗化。至于那些发明“网瘾”的人,还请读读布雷希写在书里的一段话:再造医病互信,每位医生都能贡献一己之力,其实很简单,只须牢记一条医事美德:“别打扰健康的人。”

材料二:

发明疾病的人——现代医疗产业如何卖掉我们的健康?

  尤格·布雷希

  今天,让病房灯火通明的并不是招摇撞骗的乡下医生。帮人类祛除健康的,是一股更大的势力———现代医学。在新世纪初,医生组织和药厂(通常在病患团体支持下)持续鼓吹一种让健康人永远消失的医疗技术。

  布局全球的大型制药公司,还有形成国际网络的医生组织,联合起来重新定义了我们的健康:生命的自然变化和正常的行为方式被有系统地扭曲成病态。制药公司出资赞助各种疾病的发明,为自家产品开拓新市场。

  “要找出新疾病和新治疗方法很容易”,《英国医学期刊》单刀直入表示,“生命中许多正常的过程,如生、老、性、死和不快乐,都可以拿来医疗化”。

  在工业国家,诊断行为已膨胀到怪诞的地步。有医生自称在现代人类身上找出传染病、症候群、失调症共约3万种。

  每种疾病都有药可治。相对的,每产生一种新药就出现一种新病,也已成了大势所趋。英文早已有一个名词专指这种现象:“diseasemongering”,即贩卖疾病。

  发明疾病的人不断说服健康的人相信自己病了,以便从中获利:你是不是偶尔觉得倦怠、心情不好或凡事兴趣缺失?会不会有时觉得注意力难以集中?是不是很害羞?

  一接触媒体,保证你浑身不大对劲。你将发现自己也有媒体所讲的一堆毛病:高血压、社交恐惧症、飞行时差、上网瘾、胆固醇过高、面罩式忧郁症(larvierteDepession)、过重、更年期、纤维肌痛、大肠激躁症———医学专业社团、病患团体和药厂轮番上阵,大肆宣传种种疾病,他们不停说明问题多么重大,治疗的人却又多么少。

卫生教育资讯实际上已遭疾病发明家全面垄断并充分利用。杜塞尔多夫的奥美保健公关公司某名员工估计,媒体里面的医药专题文章,“七到八成”是公关的杰作。有时公关公司还公开找电视台做造势活动的“媒体伙伴”。  

“德国境内所有人都有维他命不足的毛病。”这是亚琛的饮食医学暨营养学会发表的消息。在鲁尔地区,“三分之二的45岁以上的成年人有血管梗塞的危险”,这条消息出自《医师报》。

  至于惊讶眼、鹰勾鼻、帆船耳和骑马臀等症状在德国有多少病例,虽然没人一一细数,但是杜宾根的许温册医师讲得振振有词:“不利的外表本身就有治疗的需要。”据估计,德国整形外科医生每年进行美容手术30万到50万次———而且每次必划开健康的肌肤。

在西班牙马约卡岛度假的德国退休老人也亟需医生。尽管当地有最优美的环境,但或许正是这样才使得老人们深受“天堂忧郁症”折磨。  

“还我青春来!”这是歌德写的《浮士德》里对魔鬼讲的一句话。如今则新出现一个恶魔集团。一个由医生、药厂、病人所组成的联盟,正朝只有完美人类的乌托邦迈进。健康的人活得好还不够,还要追求更好,于是吞下“享受人生药”。这类药品的使用近年来明显增加,例如益智剂、精神药物、荷尔蒙、维他命A或肉毒杆菌,都被宣扬成为使追求健康的消费者拥有完美的健康状况。

  健康已变成无人可达的境界。

(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专家说每周上网40小时以上就算网瘾,作者并不认同。

B.“白衣里的黑心人”中外皆有,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副主任医师刘翔峰就是掉进钱眼里的“黑心人”。

C.作者以铅笔类比上网,说二者都是对一种工具的特别喜欢而已,不算“瘾”。

D.“如果能有那样一个图书馆……我倒是可以不用互联网而终日泡在图书馆里的”句子讽刺了现实中缺少那样让自己沉浸、享受文化的图书馆。

2.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地球上的“疾病发明家”们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地球人都病了”之宏伟目标。

B.两文都认为“衰老”等都不算疾病,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已。

C.“医学已进步到不再有人健康了”与“发明疾病的人”这样的表达都极具讽刺意味。

D.“贩卖疾病”其实就是贩卖医和药,其实就是谋取利益。

3. 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两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社会上常有为解决难解问题便说这人精神有问题,“精神病”是服务现代社会某些人的一项“伟大”发明。

B.有什么别有病,缺什么也别缺健康。

C.身冷的人和衣裳亲近,有病的人和医生亲近。

D.生命由天赋,寿命靠锻炼,生身靠父母,健康靠自己。

4. 阅读材料二,简要概括使“健康已变成无人可达的境界”的人或机构。(4分)

5. 请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在主要内容方面的异同。(6分)


1.D (讽刺缺少那样的图书馆,错) 2.A(目标是利益) 3.C(两文主张不过度就医)

4.制药公司,医生组织,媒体,病人(每点1分)

5.同:两文都写了现代人为了牟利而发明各种疾病(2分)。

异:前文侧重分析了中国专家发明网瘾的目的(2分),后文侧重现在外国医疗界各类机构或人群怎样卖掉我们的健康(2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