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镇馆之宝】青花寿山福海纹炉:宣德官窑器中的黄钟大吕

 红豆居士 2016-07-27


  明宣德青花寿山福海纹瓷炉是一件南迁文物,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它是宣德官窑器中的黄钟大吕之作,它高58cm,口径达37cm,胎体厚重,器型高大,造型仿商周青铜鼎,外壁绘寿山福海纹,集文人意蕴与高超的制瓷技术于一体,表现出非同寻常的艺术张力。

  蓝底白花的宣德官窑大器

  古代的青花瓷一般都是白底蓝花,即用钴蓝料在白底的瓷器上勾画出图案,再涂上一层透明釉,最后烧制而成。而这件青花寿山福海纹炉却一反常态,为罕见的蓝底白花,以蓝为主色,作品不惜费时费料。专家告诉雅昌艺术网:“青花寿山福海纹炉的外壁汹涌波涛,并在下腹部加绘山峦叠嶂,比喻‘寿比南山,福如东海’。这些纹饰全部用‘苏泥勃青料’绘画,这是一种名贵的进口青料,其中含有一些铁质,由于用料比较浓厚,瓷胎比较柔软,所以绘画时会将胎粉带起,而青料会浸到胎中,烧成之后的青花,手摸有凹凸感,立体效果明显,海水呈现出涨满的,似乎要涌出来的效果。青花的晕散之美,闪耀着金属光泽,又与青铜鼎造型的古朴深沉相互融合。”

  “寿山福海是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之一,波涛汹涌的水纹正是永宣青花的纹饰特点之一。相比于清代的寿山福海瓷器,用众多的彩色蝙蝠等繁缛细节来装饰,明代的青花更具想象力。”专家谈道。

  明代宣德皇帝朱瞻基和皇后,对艺术品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在书画、瓷器等方面的艺术才能,促进了当时手工艺的发展。宣德年间,景德镇官窑的青花瓷烧造数量空前巨大。《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八年(1433年),朝廷一次就下达了烧造龙凤瓷器44.35万件的任务,其中青花占大多数,直接将宣德青花瓷器推向了工艺顶峰。

  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以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瓷器名品之一,被誉为“开一代未有之奇”的时代。明代王世性的《广志绎》记载:“本朝,以宣(宣德)、成(成化)二窑为佳。”

  宣德青花瓷,烧造成本非常之高。《景德镇陶录》中记载:“诸料悉精,青花最贵。”从宫中传世品来看,青花用料‘苏泥勃青’主要依赖波斯进口,是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洋货,因此非常名贵。‘苏泥勃青’含铁量高,含锰量低,故称“高铁低锰”料。用它烧制出的瓷器呈色黑蓝,深沉浓艳,表现出自然晕散的艺术效果。

  在景德镇的明代永乐宣德官窑的地层中,出土的青花寿山福海纹瓷炉残片,可以复原出三四件同样的瓷炉,这些是作为废品打碎掉的,说明虽然烧造时不止一件,但烧成率低。青花寿山福海纹瓷炉成品如今仅存两件。而完整存世的,仅此一件;另一件耳部已残,经修复完整,收藏于国家博物馆中。

  专家认为:“这件青花寿山福海纹瓷炉应该是古代祭祀用的五贡之一,它是仿青铜鼎的造型,鼎在商周时期是烹调器,兼具日用和祭祀的功能。但是在明代,这种形制一般被称为香炉,它绝对是祭祀之用,而并非烹调。《明史》中记载,朱元璋规定,祭祀皆用瓷,所以朱元璋在朱山设立御窑厂,烧了很多瓷器,包括‘爵’和‘鼎’。”

  同样,民间也用香炉作为供器。供器一般包括一对花觚,一对烛台和一个香炉,共五件,因此成为五供。最早的瓷五供出现在明正德年间,包括炉、瓶、盖罐等,到清代则演变为一对烛台,一对瓶,一个香炉的定制。炉用来点香,烛用来照明,瓶用来供花。专家认为,“在五供的发展中,鼎炉一直作为最主作的五供之一延续下来。青花寿山福海纹瓷炉上虽然没有官窑款,但它确实是明代宣德官窑瓷,是明清宫廷祭祀中必不可少的重器。”

  艰难辗转17个省市 毫发无损

  清朝灭亡之后,青花寿山福海纹瓷炉可谓命运多舛,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加快了全面侵华的步伐,国民政府决定将故宫所藏文物南迁,由行政院代院长宋子文着手将文物分批南运。1933年元月,故宫的重要文物一共包装了13491箱,在北平市长周大文的协助下,第一批于2月5日,连夜装上火车,并在重重军警的戒护之下,于次日清晨驶离北平车站,开始了文物南迁之旅。随同众多文物,一起踏上南迁之旅的,就包括了青花寿山福海纹瓷炉。

  在故宫众多文物的运输中,瓷器包装的难度最大。据曾经参加过文物装箱的工作人员回忆道:“这些瓷器,有的其薄如纸,有的其大如缸;包装起来非常费力。”

  体型硕大的青花寿山福海纹瓷炉在装箱时,工作人员颇费了一番脑筋。他们先是借鉴景德镇运送瓷器的方法,打开文物库中那些原封未动的由景德镇运来的瓷器箱,研究窑工是如何包装的。然后又到琉璃厂各大古玩店,询问他们包装珍贵文物的方法。后来,工作人员找到了方法,他们把青花寿山福海纹炉用棉花、稻草裹紧,然后单独装进一只木箱内,随同其他文物南迁。这批文物在抗战期间辗转17个省市,到过贵州、四川,在躲过了八年的抗战炮火,经历了数千里的艰难之旅。1945年,青花寿山福海纹瓷炉和众多的文物,从四川归来运抵南京,存在民国国立中央博物院的库房中,最终毫发无损。

  1949年,国立中央博物院的库房失去了宁静,众多文物被再一次被忙碌地挑选装箱,准备运往台湾。随着淮海战役,国民党军队的溃败,南京库房内一部分文物没有来得及被运走,青花寿山福海纹瓷炉最终得以保存在南京博物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