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山安定了——明永乐青花寿山福海纹香炉

 天宇楼33 2017-05-18


明永乐青花寿山福海纹香炉 南京博物院藏

  “镇院之宝”展厅正在展出的是青花寿山福海纹香炉。香炉高58厘米,口径37.6厘米,造型为仿青铜鼎式样,体形硕大饱满,周身满布青花纹饰,发色浓艳,有明显的“铁锈斑”特征,是明永乐官窑瓷器中的黄钟大吕之作。

明永乐青花寿山福海纹香炉 故宫博物院藏

明永乐青花寿山福海纹香炉 景德镇明代御窑厂遗址出土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

  青花寿山福海纹香炉是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官窑瓷器,传世仅两件,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据研究人员推测,当时御窑厂先后烧制了三件款式相同的青花寿山福海纹香炉,一件因其烧成后炉身变形被打碎埋于地下,另两件送入宫廷。

  寿山福海纹又称海水江崖纹,主体纹饰为山石立于汹涌的波涛之中,一般理解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意。但此处用其作为香炉的纹样,深层的寓意是象征一统江山,安定永久。同时,纹饰搭配象征定鼎天下的鼎式造型,更相得益彰地表现出期盼江山安定的寓意。

  一般的鼎式大香炉都是祭祀供器,但是青花寿山福海纹香炉不同,据推测,它曾在永乐皇帝御朝时所用。明正德朝进士邵经邦在《弘艺录》中记载:在奉天门御朝时,永乐皇帝在宝座上坐定后,内使将一个刻着山河之形的香炉置于榻前,奏道:安定了!这个仪式正预示着永乐皇帝的江山安定了。 

序言

  瓷器由土与火相合而生,每件瓷器的诞生都要经过一道道精细的工序。据清代著名督窑官唐英编排的《陶冶图说》记载,清代官窑瓷器的制作工序有二十道。每一道都要仔细对待,如果稍有不慎,都会影响烧造结果。清代官窑瓷器的制作传承自明代,我们从景德镇珠山明代御窑厂遗址出土的几十吨明代官窑瓷器残片可以看出,明代御窑厂对官窑瓷器的工艺要求十分严格。

  青花福山寿海纹香炉是明代永乐朝官窑瓷器的杰作。依据对官窑瓷器的研究,我们能够还原出它从诞生到入宫过程的四个阶段,并用制瓷、绘纹、窑火、安定四个词概括。

  1、制瓷

  制作瓷器胎体的原料是瓷土和高岭土,它们较制作陶器的普通黏土含铁量低,胎体烧造后结构更加紧密,罩釉后瓷器的吸水率接近零。瓷器入窑的烧成温度是1300±20℃,达不到1280℃的谓之生烧,而陶器的则低些,一般在700—1100℃。绝大多数瓷器都上釉,陶器一般不施釉,少部分罩低温釉。

  我国南北方的制瓷原料不同,南方主要用瓷土和高岭土。高岭土的耐火度高,但如果单用高岭土作坯烧瓷,则容易疵裂;瓷土的烧制温度相对较低,难以烧成大器。元代,工匠们首先将高岭土和瓷土混合配成制瓷原料,这就是著名的“二元配方”,堪称瓷器工艺上的一次革命。二元配方提高了瓷坯的热稳定性,使大器得以烧制成功。

瓷石原矿

高岭土原矿

  官器和官窑瓷

  官器和官窑瓷是专门供皇家使用的瓷器。官器在民窑中定烧,官窑瓷在御窑厂中烧制。官器的生产历史可以追溯至夏代晚期,原始青瓷礼器是最早的官器。北宋建有北宋官窑,但其至今仍是古陶瓷史上的一个谜。南宋在首都临安(今杭州)也建有南宋官窑。明洪武二年(1369)明朝廷在景德镇建立了御窑厂,至清宣统三年(1911)停烧。

唐-五代 白釉 官 字款三尖瓣口盘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南宋官窑灰青釉瓷盘 南京市博物馆藏

  2、绘纹

  由于中国文化中的崇玉情结,在瓷器生产的前三千多年中,青瓷盛行,彩绘瓷是小众产品。三国东吴青釉褐彩瓷、唐长沙窑釉下彩绘瓷、磁州窑白地黑花瓷和元青花,都在当时出现不长时间后或被掩埋在历史长河中,或长期不得登大雅之堂。改变这一切的直接原因是明廷在景德镇设立了御窑厂,明洪武釉里红和青花瓷直供皇家,彩绘瓷才得以逐渐兴盛起来。

唐代越窑青釉八棱瓶(秘色瓷)法门寺博物馆藏

北宋磁州窑白地黑花龙纹梅瓶 日本白鹤博物馆藏

  青花瓷

  青花瓷是以钴为颜料,直接在胎上绘画,再施透明釉,入窑经1300±20℃高温一次烧成的蓝白两色相间的釉下彩瓷。青花瓷最早产于唐代巩义窑。元代,江西景德镇窑生产的青花瓷,带有浓重的异域色彩,深受蒙元上层社会喜爱,并成为中东市场的畅销品。明代永乐、宣德两朝的官窑青花瓷最著名,故古陶瓷界曾有“青花首推永宣”一说。

明永乐青花云龙纹扁瓶 南京博物院藏

  独特的构图

  官窑瓷的构图多对称且注意空间感的均衡,而寿山福海纹香炉却将平面海水和立面礁石填满了外壁,这种即夸张又写实,将不同角度的场景融合在一个画面上的表现手法,在官窑瓷上少见。欣赏大香炉,会看到它满身的青花闪着金属般的光泽,礁石耸立在炉体中央,满炉的波涛气势磅礴,似乎将要涌出,使其极具憾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青花寿山福海纹香炉纹饰局部

  3、窑火

  瓷窑是瓷器从泥土向工艺品转变的“魔法工厂”。它至少有三层含义:烧瓷之设备,陶瓷的最小生产地点和某一地域内烧瓷工场的统称。中国古陶瓷发展史中出现了众多的瓷窑,古陶瓷界根据制瓷原料和装饰特点将三国至宋代的瓷器分为八大窑系。景德镇窑的明清瓷器,根据产品的制造者和使用者而称官窑(器)或民窑(器)。例如,明永乐景德镇官窑青花寿山福海纹香炉。

中国古代著名窑址分布

  瓷窑的形制

  入窑烧造是制瓷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决定性的环节,因此瓷窑的设计至关重要。商代,在浙江德清的东苕溪流域出现了依山而建的龙窑,窑体空间大,便于大规模烧造,但也带来窑温不易控制的问题。宋代北方瓷窑多使用馒头窑。元代景德镇窑工在龙窑的基础上,吸收了馒头窑的优点,创制了葫芦形窑。这种窑的内部温度和气氛都比较容易控制,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景德镇御窑厂2002-2004年发现的永乐时期御窑遗址

  景德镇御窑厂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建国的第二年(1369)在景德镇建立了御窑厂,生产朝廷用瓷,这是陶瓷史上的重大事件。从明洪武二年到清宣统三年(1911),景德镇御窑厂的窑火延烧了五百多年,其间由于战乱,分别在明正统至天顺朝,明末清初二次各停烧了几十年。

清道光 青花御窑厂图瓷桌面 首都博物馆藏

清道光 青花御窑厂图瓷桌面(局部) 首都博物馆藏

  4、安定

  瓷器诞生于南方,初期其造型曾模仿青铜礼器。鼎作为曾经的最高权力的象征,曾经是青铜礼器中最权重的器物。青花寿山福海纹香炉上描绘着象征“万里江山”的寿山福海纹,即代表大明的天下;又仿鼎之造型,“鼎”音通“定”,在御朝时将其放置在御座之前,即是象征“江山安定”,这对于心系江山社稷的永乐皇帝来说,是最好地慰藉了。

插画:永乐皇帝御门图

  礼器用瓷

  中国古代,祭祀为重。宋以前,祭祀多用青铜器,但靖康之变后,南渡的宋廷丢失了所有祭祀青铜器,故改用质量上乘的青瓷为替代品。元朝廷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负责烧制官府日用瓷和祭器。明洪武朝伊始建立御窑厂后,明朝廷规定“祭祀皆用瓷”。从此,在中国古代工艺品中,瓷器从附属地位跃为主流工艺品,在国家祭祀、朝廷日用和官府赏赐等国家行为中担当起重要角色。

元青花海水龙纹瓷香炉 镇江市博物馆藏


  御门听政

  御门听政又称御门之礼,即常说的早朝。明代初年制定朝会礼仪,要求皇帝每天清晨到奉天门御门升座,各部官员按身份和等级分列于奉天门两侧,向皇帝行礼后依次奏事,由皇帝一一做出决断。结束时,皇帝起驾回宫,官员按序退出。朝会制度极严,有御史监督百官的失礼之处,发觉则按制处罚。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南京博物院官网,古玩元素网 仅做媒体宣传,同行转载请声明并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