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百草益寿国医馆 2016-07-28

       类风湿性关节炎(简称类风关),以关节肿痛、畸形为主要症状,属于中医学“痹症”。又因为本病可累及脏器和其他系统,近年来同归于“痹病”范畴。亦有学者认为本病更接近于“历节风”,或改称“顽痹”、“尪痹”。近年来广大中医工作者采用中草药内服、结合蜂针、中药外用以及穴位注射、理疗等方法,配合西药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辨证论治】

       痹症的放生外因为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内因为气血亏虚、肝肾不足。初病、早期病位浅,症状表现以邪实为主;久病屡发、晚期患者病渐入里,临床以正虚为主或以正虚邪恋、虚实夹杂。本病临床上大致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活动期多以急性发作或慢性活动、复发等形式出现。缓解期及即是稳定状态、相对静止阶段。急性发作经过治疗后,可转入缓解期,病情相对稳定,或关节已变形,或不痛不肿,寒热不甚明显。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以及舒经通络为治疗痹症的基本原则,日久根据正气亏损之不同而采用益气养血、补养肝肾、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等治疗方法。

【活动期】

       活动根据关节局部病变和全身情况,以偏寒或偏热为主,辨证可分为寒湿痹和湿热痹两类。

1、  寒湿痹
症状:发热,恶风,畏寒,汗出,晨僵明显,周身关节疼痛剧烈,甚则骨骱屈曲不利,遇冷则痛甚,得热熨则可安,舌淡,苔薄,脉浮紧或沉紧。治法:祛寒除湿,和营通络
药方:防已黄芪汤合防风汤加减。
防已、防风各10g 黄芪15g 白术10g 秦艽10g 羌活、独活各10g 桂枝10g 当归10g 茯苓10g 甘草5g 生姜2 大枣5枚。或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乌头汤、蠲痹汤、身痛逐瘀汤等加减治疗。
加减:阳虚寒盛加附子、川乌、细辛等,温通十二经脉;关节肿胀者,可加萆薢、木通、姜黄利水通络;肌肤不仁加海桐皮、豨莶草祛风通络;湿盛者宜予苍术、川朴、苡仁等;风盛酌加防风、白芷、羌活。

2、  湿热痹
症状:恶风,发热,关节红肿热痛,得凉则痛减,关节活动受限,手不能握摄,足难以展足,骨骱灼热、肿胀、疼痛、重着感,晨僵,口渴或渴不欲饮,溲黄赤,大便不爽或不实,苔腻或黄腻,舌质偏红,脉数。治法:清热除湿,宜痹通络。
方药:宜痹汤合三妙散加减。
防已10g 蚕砂20g 薏苡仁30g 连翘15g 苍术15g 赤小豆30g 滑石30g 焦山栀15g 黄柏10g 淮牛膝30g 土茯苓15g 白花蛇舌草15g或选用白虎桂枝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丹溪痛风方治疗。
减法:皮肤红斑者,酌加丹皮,生地、地肤子、赤芍等凉血散风;热痹化火伤阴,可加犀角、生地、玄参、双花、知母、石膏等以养阴清热、泻火解毒;兼有疲乏无力困倦等气虚表现,宜加太子参、生黄芪、炒白术、生地以益气养阴而清热除湿。

【缓解期】

       病久耗伤气血,气血亏虚,逐渐损伤肾精,病程后期因肾虚精亏、筋骨失养、气血痹阻而致关节变形,不能屈伸、甚至筋肉挛缩。临床中常见发作于缓解交替出现,病情日益加重,以致虚实互见,寒热错杂,给辨证用药带来困难

1、  痰瘀互结,经脉痹阻证
症状:关节肿痛变形,活动时痛,屈伸受限,肌肉刺痛,痛处不移,皮肤失去弹性,按之稍硬,肌肤紫暗,面色黧黑,或有皮下结节,或肢体顽痹,眼睑浮肿,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通络
方药:身痛逐瘀汤合指迷茯苓丸加减。
当归10g 秦艽10g 桃仁10g 红花10g 香附10g 地龙10g 五灵脂10g 没药10g 羌活15g 川芎10g 牛膝30g 甘草5g 制半夏10g 枳壳10g
或选用桃红饮治疗
加减:伴见血管炎、脉管炎患者,合四妙永安汤(元参、银花、当归、甘草)以清热解毒,活血养阴,量大力专。痛剧加乳香、延胡索、地鳖虫。肿胀明显者,“类风关”伴淋巴回流阻塞,臂肘肿胀,一般以单侧多见,双侧少见,加莪术,或指迷茯苓丸配以水蛭、泽兰、蜈蚣。
临床体会:本证虽处于缓解、稳定期,但静中有动,活动演变及缓慢、符合病久必淤,久病必虚。因此祛邪为的是安正,抓着时机,及时治疗,则关节功能有得到改善之可能。临床切记,本病晚期大多出现血管病变,运用好本法,还须顾及体弱扶正的一面,应注意攻补得当。

2、  肝肾同病,气血两亏症
症状:形体消瘦,关节变形,肌肉萎缩,骨节烦疼,僵硬活动受限,关节功能IV级,筋脉拘急,常伴见膝酸软无力、眩晕、心悸、气短、指甲淡白,脉细弱,苔薄,舌淡无华,或舌淡红。
治法:益肝肾,补气血,除痹痛
方药:十全大补汤合独活寄生汤加减
党参15g 独活10g 桑寄生30g 秦艽10g 防风10g 细辛5g 当归10g 川芎10g 地黄10g 杜仲15g 牛膝15g 获芬15g 黄芪15g 白术10g 肉桂3g 甘草5g
加减:偏阴血虚者,咽干耳鸣,失眠梦扰,盗汗,烦热,颧红,加左归丸治之。偏阳虚者,面 白,浮肿,畏寒喜温,手足不温,加右归丸治之。肿胀甚者加白芥子、皂角,外敷皮硝。关节疼痛甚者,宜予石桶叶、老鹤草、忍冬藤、虎杖、金雀根等。
临床体会:本证多见于晚期,以虚为主。扶正目的是达邪,邪驱则肢体关节功能亦能得到改善,但是只顾服药,忽视康复锻炼及心理医疗,这对晚期患者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中和治疗,才能使疴沉之疾,得以回春。

【运用虫类药、活血药】

       类风关病痼日久,治疗棘手,单用草木之品难以透达,往往需要配用虫类走窜之物方能收效。根据性味功效,虫类药可分为三类:温阳祛风通络药,如乌梢蛇、白花蛇、全蝎、蜈蚣、蜂房等;清热通络祛风药,有地龙、僵蚕;破淤逐痰药,包括地鳖虫、穿山甲、虻虫、水蛭等。临证之时,结合各种药特点,随症选用。这些药物作用较猛,有一定的毒性,用量不可过大,亦不宜久服,中病即止。类风关一般病程长,“痛久必有淤血”,因此临床上多应用活血化瘀之法治疗,经常选用丹参、川芎、桃仁、红花、当归、泽兰、牛膝、鸡血藤、莪术、苏木、乳香、没药、水蛭、虻虫、穿山甲等。在疾病的各个阶段,应将活血化瘀法与其他治疗法结合并用,有助于提高疗效。

       此外,根据辨证分型,综合近几年的临川研究,还提出一下治则:发汗通痹,理气行痹、温通经络、补肾祛寒、补肾活血、扶正培本等治法,具体情况,灵活应用,使这些方法贯通于临证加减中。

【其他疗法】除采用全身用药外,尚应重视局部的施治,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

【蜂针疗法】

       公元二世纪,古罗马的学者盖伦记述了蜂毒治疗疾病的方法。我国早在《内经》中即有记载“蜂螯有毒可疗痉”,在《本草纲目》虫部第三十九卷也有记载。欧洲自十九世纪以来,有关蜂毒治疗风湿病的报道屡见不鲜。

【穴位注射】

       是用注射器在人体腧穴中注入某些药液,使药物通过经络、腧穴发挥治疗作用。本疗法具有针刺、注射物对穴位刺激及药理作用的综合效能,并在穴位内维持较长时间的刺激的中药注射液有:红花、丹参、川芎嗪、鱼腥草、复方当归液等。西药注射液有骨宁注射液、维生素CB1B12等。主穴:肩髃、曲地、臂中、合谷、环跳、足三里等,或根据疼痛部位而定穴。配穴:指关节取八邪,腕关节取阳溪、大陵,肘关节取曲泽,肩关节取肩髎,髋关节取膝眼,踝关节取昆仑,趾关节取八风,脊椎取华佗夹脊。每次注射2~8个穴位,隔日一次。

【敷贴疗法】

       即外敷疗法,是将药物直接敷贴在人体体表特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敷贴的膏药可以自制,也可以采用成药膏。我科室常用麝香壮骨膏、狗皮膏、多克自热炎痛贴。麝香壮骨膏性偏凉,用于局部关节发热,狗皮膏性偏温,用于关节受寒发凉。多克药贴由十多种中药配制而成,可自行发热12小时以上,可缓解关节和周围软组织疼痛。膏药可贴在穴位处,亦可敷于疼痛局部。

【中药外洗】

       我医馆近年来配合中药外洗关节局部,对症状缓解很有帮助。分寒热辨证。偏寒者,予温阳散寒:麻黄15g、桂枝15g 细辛5g 川芎15g 当归15g 羌活15g 汗防已15g 苍术15g 蜀椒10g 制附子15g 伸筋草15g 威灵仙15g 。偏热者,以清热除湿:苍术15g 黄柏15g 大黄15g 双花15g 芒硝10g 土茯苓15g 川芎15g 当归15g 红花15g 刘寄奴15g 木瓜15g威灵仙15g。一剂共煎成1000毫升,一个部位每日泡洗一次,注意水温不可过高,以免烫伤。某些中药透皮吸收,可能会发生过敏现象,如局部皮肤瘙痒、红肿等。病人若有过敏,则应停用,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