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常工作中,如何发挥沟通的作用

 帅汤007 2016-07-28

现在,我们拥有越来越多与别人沟通交流的手段,而这些对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就开始从事组织沟通问题研究的人而言是难以想象的。如今,管理沟通已经成为各类机构——商业企业、军队、公共行政管理机构、医院、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者与实际工作人员所关心的中心问题,其中,改进大型机构中的沟通更是心理学家、人际关系专家、管理者和管理学者专注研究的问题。

然而,何谓沟通呢?沟通就像神秘的独角兽一样难以捉摸。以前,环境是如此的嘈杂,噪声也是非常的大,以致没有人能真正听清楚其他任何人的低低私语。但是,很明显的表现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

我们通过失败汲取了许多经验与教训,并了解到沟通的四项基本原则:

沟通是一种感知;

沟通是一种期望;

沟通产生需求;

沟通和信息是不相同的,而且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立的,但它们又是互相依存的。

◆  ◆  ◆

沟通是感知、期望,也是需求

禅宗佛教徒、伊斯兰教的神秘主义者、犹太教的法典学家都曾经提出这样一个古老的难题:“如果在森林中有一棵树倒下了,而周围并没有人听到,那么是不是没有声音呢?”现在我们知道,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没有声音。但是的确存在声波,可是如果没有人感觉到它的存在,就没有声音。声音是由感觉产生的,声音就是沟通。

这个故事可能显得平淡无奇。古代的那些神秘论者毕竟早已知道了这一点,他们也始终回答说:如果没有人听到,就没有声音。但是,这个似乎平淡无奇的说法却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首先,它意味着进行沟通的是信息的接收者。所谓的发送信息者,即发出信息的人并没有进行沟通,他只是发出声波,如果没有人听到,就没有沟通,有的只是噪声。发送信息者运用说、写或者唱的形式,但是并没有进行沟通。实际上,也不可能进行沟通,他只是使接收者——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感知者”——可能或不可能感知到什么。

在柏拉图(Plato)的修辞学著作《斐德罗篇》(Phaedo)(当时最早的有关修辞学的论著)中,他引用了苏格拉底(Socrates)的话:人们必须使用通过对方的经验能够理解的语言来进行沟通,即使用木工了解的语言同木工讲话,使用医生了解的术语同医生交流,依此类推。人们只能用接收者的语言或术语来进行沟通。其中的术语,必须以经验为依据。因此,试图向人们解释术语是什么毫无用处,如果不是以沟通者自身的经验为依据,那么这些术语实际上就超出了他们的感知能力,他们也就不能够接受和理解这些术语。

无论采取什么媒介手段,沟通的第一个问题都应该是:“这些信息在接收者的感知范围之内吗?他能接收吗?” 

人们很少认识到在沟通过程中可能还存在其他方面的东西。有些事情,对我们来说是如此显而易见,从感情经验来说是确实如此,但却存在同我们所看到的可能完全不同的另一面——“背面”或者“侧面”,因而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感知和理解。在著名的盲人摸象的故事里,几个盲人碰到了一种新奇的动物,每一个盲人都摸到了同一头大象的不同部位——象腿、象鼻子和象肚子,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并坚持自己的结论,这实际上就是由于各人的条件不同所导致的。如果他们不了解这一点,如果摸象肚子的那个盲人不亲自去摸一摸象腿,他们就不可能进行沟通。换言之,如果不首先了解接收者——即真正的沟通者能够看到什么以及为什么会看到这些,我们就不可能进行沟通。

通常来说,一个人所感知到的实际上是期望去感知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只是看见了期望看见的,或者听见了期望听见的东西。而在期望以外的事物,可能正是我们感觉不满意的,但这一点并不重要——虽然在绝大多数有关企业和政府机构的沟通著作中,都认为这一点很重要。真正重要的是,现实当中根本接收不到自己所不期望的东西。那些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东西都被忽略掉了,或者我们对此做出了错误的理解,把它误看成、误听成所期望的事情了。

人们往往把各种印象和刺激纳入到某个期望框架之中,并竭力抵制“观念的改变”,也就是说,感知自己并不期望感知的东西,或不去感知自己期望感知的东西。当然也可以提醒人们,他们所感知的同他们所期望的东西是相反的。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了解他们期望的感知是什么,然后,还要求有一个清楚明白的信号——“这是不同的,”即打断其连续性的一种震动。但是,用微小的递增步骤使人们认识到自己所感知的并不是他们所期望的渐进式变革,那是行不通的。那样做反而会强化他们的期望并使其更为肯定:所感知的正是接收者所期望的。

因此,在能够进行沟通之前,我们必须知道接收信息的人期望看到和听到的是什么,唯有如此,才能够弄清楚是否可以利用他的期望来进行沟通,也只有通过对他的期望了解以及适当运用“转换的震动”或“觉醒”,才能够打破信息接收者的期望,并迫使其承认已经发生了他所不期望的事情。

每一个报纸编辑都知道另外一种类似的现象:用来“填补”版面的一些无关紧要的三五行的“补白”,却被很多人阅读并且记住了。为什么人们要阅读甚至记住这些小事呢?这些补缺版面的内容通常包括:在一个早被遗忘的宫廷中曾经流行每一条腿上穿不同颜色的袜子;或者烘面包的发酵粉最初是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得到使用的?但是,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些讲述无关紧要事件的小补白是人人都爱读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除了报纸上有关重大灾难的惊人标题以外,它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易被人牢牢记住。其中的原因是:这些补白并没有提出任何阅读要求。事实上,也正是由于补白的无关紧要的性质,才使它们被人记住。

沟通始终源自于动机,它肯定会要求信息接收者变成什么样的人、做某件事情或者相信某件事情。也就是说,如果沟通符合信息接收者的愿望、价值观和动机,它就是有效的,反之,就很可能根本不被接收,甚至会遭到抵制。

当然,最有力的沟通能起到“改造作用”,即改变人们的个性、价值观、信念和愿望,但这是极为罕见的,而且每一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极为强烈地抵制。据《圣经》记载,即使是上帝,也要先把以色列扫罗王(Saul)的眼睛打瞎,然后扫罗王才相信上帝并使其上升到使徒保罗的同等地位。因此,想要起到沟通的改造作用,往往要求人们的降伏。

◆  ◆  ◆

沟通和信息

沟通是一种感知,而信息是一种逻辑。因此,信息是纯粹形式上的,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是不具人格特征的,不属于人与人之间的。信息越是能摆脱人的感情、价值观、期望和感知等因素,则越有效和可靠。事实上,它就越具有信息的作用,就越有效率。

信息以沟通为先决条件。信息总是编码的,为了接收信息,信息接收者必须知道并了解其编写代码的方式,以此破解并获取信息。当然,使用信息,就更需要做到这一点了。为此,就要求有事先的协议,即要求有某种沟通,至少要使信息接收者知道信息是关于什么事情的。

总而言之,沟通重要的是感知,而不是信息。事实上,最完善的沟通可能纯粹是“分享经验”,而没有任何逻辑内容。

◆  ◆  ◆

自上而下的沟通和自下而上的沟通

那么,我们在研究已有的关于组织中的沟通,为什么会失败以及未来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时,从这些知识和经验中能学到什么呢?

几个世纪以来,我们都试图进行自上而下的沟通。但是,无论我们做出怎样的努力,这都是行不通的。沟通不畅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这种沟通把重点放在了我们想要说的方面。换句话说,它是假定发出信息者在进行单项沟通。

这并不意味着管理者不用再努力使自己所说的或所写的更为明确、容易理解。事实上,也绝非如此。不过,这却意味着只有在我们明确自己需要表达什么以后,才能谈到如何来表达。而这是不能依靠“我同你说”来实现的,需要双方的有效交流才可以。

但“倾听”也行不通。梅奥的人际关系学派在40年以前就认识到传统沟通方法的失败,其解决办法就是增加了“倾听”。管理者不应该从“我们要讲什么”出发,而应该从下属需要知道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和准备接受什么出发。人际关系学派的这个处方,虽然很少被实际采用,但是直到现在仍然是一个经典的公式。

当然,倾听是沟通的一个先决条件,但是只有倾听还是远远不够的,也是行不通的。倾听是假定上司能够理解他听到的东西,换句话说,是假定下属能够进行沟通。但是,很难看出为什么上司做不到的事情,下属却一定能够做到。事实上,并没有理由来假定下属能够做到进行沟通,也同样没有理由认为倾听所造成的误解一定会比错误沟通少。此外,倾听的理论并没有把“沟通提出的要求”这一点估计在内。倾听并不能显示出下属的爱好、愿望、价值观和期望,倾听可以说明产生误解的原因,却并不能为理解打下基础。

当然,这并不是说倾听是错误的。正像我们说自上而下的沟通是行不通的,并不表明我们反对写得更好、说得更简单明了、使用对方的语言而不是自己的行话来进行沟通一样。事实上,认识到了沟通必须是向上的,或者不如说沟通必须从接收者出发而不是从发出者出发,这正是倾听理论的依据,是完全合理而又十分重要的,倾听只是一个出发点而已。

更多和更好的信息并不能解决沟通问题,也不能弥补沟通差距。相反,信息越多,则对沟通有效性的要求也就越高。换言之,信息越多,沟通双方的差距可能也越大,越要求有效沟通。

◆  ◆  ◆

目标管理

关于沟通,我们能够讲些什么富有建设性的东西呢,又能够做些什么呢?

目标管理是能够有效沟通的先决条件。目标管理要求下属仔细考虑他能够为组织以及组织中的某个单位做些什么,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并承担些什么样的责任,下属还要把自己考虑所得出的结论告诉上司。

下属所得出的结论很少就是上司所期望的。事实上,实行目标管理的首要任务,正在于显示出上司和下属在感知方面的差异。但是,感知却体现并集中在对双方来讲都是真实的事物上。认识到他们对同一现实存在不同看法,这本身就是一种沟通。

目标管理使预定沟通接收者(在这里是指下属)获得他能够了解的经验,并使他有可能接触到实际的决策、优先次序问题、在个人想要做的和形势所要求做的之间进行抉择,尤其是使沟通接收者对决策的成效负有一定的责任。他可能不会以同上司一样的方式来看待形势,事实上也很少以同一方式来看待,甚至根本就没有必要这样做。但是,他可以因此而理解上司所面临处境的复杂性,并获悉这种复杂性并不是由上司造成的,而是形势本身造成的。

本文中提到的一些例子,可能是一些不十分重要的例子。但它们也许能够表明我们在沟通方面失败和成功的经验(大部分是失败的经验)以及在学习、记忆、感知与激励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所得出的主要结论:沟通要求共享经验。

如果把沟通看成是从“我”到“你”,那么就不会有沟通存在。只有从“我们”中的一个成员到另一个成员,沟通才行得通。实行沟通不应该是组织的一种手段,而应该是一种组织方式。这可能是我们在沟通失败的案例中得出的经验、教训,也是对沟通需求的仔细斟酌得出的结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