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锦州导游词

 mrb8 2016-07-28

1.锦州笔架山

2.义县万佛堂石窟

3.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

4.义县奉国寺

5.锦州医巫闾山风景名胜区 

锦州笔架山

  各位游客朋友 :
  大家好!今天我们将游览被誉为华夏一绝的笔架山。笔架山是锦州南部渤海近海处的一座海岛,位于烟波浩
渺的大海之;中,云缠雾绕,巍峨兀立,远远望去,可以清晰看见笔架山有3座突出的山峰,以中间一峰最高,因山的形状酷似古时的笔架飞名笔架山。从这里眺望,笔架山被大海轻轻托起,恰似一枝长毫拄海摩天,笔走龙蛇,书写着万般神奇。这景观便是前人称谓的"笔峰插海",其景象神秘莫测,使原本平淡无奇的海面,添增了一份天然的点缀。"笔峰插海"是"锦州八景"中之佼佼者,为历代的文人墨客所称赞。明代的孙承宗曾这样写道 :"於菟供我毫,黄龙蘸作砚,铭成一阁笔,三山架海甸。 "清翰林院陆善格作有 (笔峰插海)诗:"笔端尖尖耸碧天,峰头雨后起云烟,插来倒影汪洋里,海浪翻波纳百川。 "游客朋友们,不知您是否也会有同样的慨叹,原来海山结合是如此的浩渺,如此的神奇。在笔架山东约 2.5千米处,还有另一座小岛。传说远古时候这里原是一片汪洋,后来玉帝派二郎神担来两座山放到海里,才形成这大小两座海岛。那座小的海岛名为小笔架山,而这座大的海岛叫大笔架山。请各位跟上。

  海门广场
  刚才我们经过的是笔架山风景区的大门,也叫海门,分南北两部分。南侧是 20米高的彩虹拱形门,象征着连接岸与岛的"天桥";北侧是22米高的东西对称的两把金钥匙,其造型寓烹着两把金钥匙打开景区大门,让游客跨天桥登上笔架山。各位请看,南侧有一组斜壁半圆形汉白玉浮雕,一条巨龙犹如膊云驾雾,又似倒海翻江,将神珠高举过顶,雕刻细腻逼真,它寓意东海龙王保一方平安,使美丽的渤海湾碧波荡漾,山奇水秀。来到这里的游人都说这里的山奇、水美。其实 ;比这更美的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大家请看这两位仙女的雕像,高14.2米,由108块雕刻的花岗岩组成,旁边还铸有 "仙女造桥"4个大字,我想大家一定会认为这桥是仙女所造。那么您知道这两位仙女为什么是一位站着,一位卧着站着的那位手里捧的是什么呢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两位九天仙女驾着五彩祥云,来到大小笔架山。俯视一看,见这里山奇水秀,便想把陆地和海岛连接起来造福人间,于是姐姐便在大笔架山修桥,妹妹在小笔架山修桥,约定在五更前把桥修好。姐姐生性刚强,不怕困难,她的滴滴汗珠落在海里,变成了一块块石子,终于在天亮前把桥修好了。善良勤劳的姐姐担心妹妹便去看她,妹妹只修完了一半就累得睡着了,因天将明,姐姐急忙捧了把土,洒向没修完的一段,所以至今,大笔架山的天桥是石子的,而小笔架山的天桥一半是土堆的。当然这只是传说,不足为据,但人们还是为了纪念姐妹两人,为她们雕刻了雕像,站着的就是勤劳的姐姐,卧着的一个当然是贪睡的妹妹。
大家再看,雕像不远处的那口淡水井,井深约4米,直径约1米,井口用青石条砌筑呈方形,水位高于海平面。可别小看了这口井,您看它离岸边只不过 50米,井水却甘甜爽口,是附近居民的主要水源,也是靠海最近的淡水井。据说,此井建于 1912年,当年修山的道士因岛上的淡水不足,就到北岸寻找水源,在海边找到了泉眼,便就地打井。挖井时发现,井底东南角与大海相通,打井人便用巨石将其堵住以阻止海水灌入,井壁用山上青石砌成。井水为北部山坡泉水汇集而成,离海如此之近的淡水井堪称笔架山一绝。

  天桥
  现
在大家看到的这条从岸上通往大笔架山的路就是天桥它被誉为天下一绝,跨海约1.5千米,宽9米多,是由潮汐冲积而成的。随着海水潮涨潮落,天桥时隐时现,就好像"哪叱闹海等神话故事中说的那样,或是"念动咒语",或用"金簪一划"莫测高深的汪洋大海中便分出一条水路,直通龙宫,很有一点传奇的色彩。关于天桥的传说刚刚己提到,其实天桥的真正建造者是海浪,它是由海浪的冲积而成的自然通道,至于它时隐时现则是潮汐运动的结果,海水涨潮,桥面隐去,海水落潮,桥面露出。海浪天天冲击海岸,被海水击碎的岩石便成了建桥材料,再力吐与笔架山相对的海岸是陆地向海中突出的半岛部分,海浪遇到它发生折射,使碎石沿着尖端逐渐向海中堆积 ;同时,笔架山一面也向海岸一面产生堆积,久而久之,彼此就连接起来了,便成了我们现在所见的天桥。在地貌学上,半岛称为岬角,天桥被称为连岛沙坝,岛屿称为陆连岛。海水涨潮周期大约为 24小时50分钟,此间海水涨落各2次。这样,我们能很容易地算出天桥显露的时间是每天要后移 50分钟。现在正是落潮,让我们一起走过天桥。您看,海水已慢慢向两边退去,远远望去,像不像一条婉蜒的蛟龙,隐现在茫茫的大海之中 ?大家看,前面那些心急的游客,己经踏着碧海浪花,漫步在苍茫的大海之中了月雕景多像 "八仙过海"在各显神通。沿着这条卵石通道步行就可以到达山门处。这期间大家可以自行游玩,拾贝壳,捉海蟹,找海螺,观海浪,领略一下神奇天桥的美。 30分钟后,在山门前集合

  笔架山
  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笔架山的石造山门,门宽3.6米,高3米,横额有题字,正面题 "光耀家国",背面书"重道亲德"。一说为山上监院张明初所书,另说是当年主持修山的道人贺保江所写,由著名的北京 "石头刘家"雕刻。大家看到,虽然历经多年的风吹日晒,但字迹仍清晰可见。现在请各位作好登山准备,这里就是笔架山脚下。笔架山是渤海湾最北部的海岛,南北长1.7千米,东西宽0.17千米,海拔78.3米,总面积1.2平方千米。因其危立于茫茫渤海之中,所以登临远眺,别有一番情致,确有 "阁中开明月,窗里发云雾 "之妙处。岛上的3座山峰,峰峰有景,形成特有的海中山地风光。各个景点都有美妙的神话、传说,世代传诵使人浮想联翩。山上著名殿阁均采用花岗岩砌筑,不见一钉一木 ;供奉神像全为云贵汉白玉雕琢,为国内所罕见。据说,笔架山建筑始建于民国初年。在明末清初,这里曾是明军粮秣重地,明清史上的松山、杏山战役就曾波及这里,清末的北洋海军也曾在此游弋。现在,我们沿石路盘旋而上约百米,便会见到真人观和吕祖乳它们在笔架山最北面,请各位跟上。现在的海拔高度是 40龙眼前这座石塔式建筑就是真人观,它是清末的开山老尼朱洁贞羽化之处,故名真人观。观通高 4.7米,塔基为正六边形,塔座砌成束腰状,座上建塔身六层,上有石拿,拿顶为覆钵式塔檐,顶部成宝葫芦状塔顶,显得美观得体。请这边走,这座花岗岩砌筑的亭阁式重楼就是吕祖亭。您看,它形如小塔,建在海拔 68.8米的高地上,通高约11米,二尾基座为正六边形,递减成台阶状,亭外有十五级石阶,顶部采用递收束腰式建筑,以葫芦宝瓶装饰,挺拔壮观。基座上建第一层石楼,正南面为石拱券门,门额上有花纹雕饰。让我们走近看乱室内佛座上的两尊汉白玉雕像是吕洞宾和汉钟离,传说二位仙人在八仙过海时曾来此休息,故得名吕祖亭。请随我上二楼,这里有 "十方救苦天尊"石雕像,是由十尊小佛所组成,看他们的造型多么优美奇特。从吕祖亭向南走,是 "太阳殿"、"雷公祠"、“电母祠 ",因几经劫难,原寺庙已墙倒屋塌,现只恢复了太阳殿,室内供奉的是真武大帝。再往南攀登,就是五母宫,原为二层古宫阴式建筑,现存一层石屋,分为5间,有月亮门相通。5位女仙面南而坐,由东向西依次是:金瓜圣母、水果圣母、水食圣母、火菜圣母、土粮圣母。她们有的手拿如意,有的手拿石榴,还有的手拿书卷等,每位石仙神态安详,身姿秀丽,雕工细腻。大家也许会问,在笔架山的殿阁中,为什么女仙为数众多 ?原来,过去在此出家的都是女子,多时竞达 120余人,难怪要专为女仙设宫。在宫门前耸立两根石柱,刻有龙盘玉柱,雕工精巧,活灵活现。

  三清阁
  我们现在正位于笔架山最高峰,眼前这个建筑就是三清阁;是岛上古建筑中的代表。建于 1911年,为六层石楼,高26.2米,由纯一色的花岗岩石墙、石廊、石门、石窗、石龛、石梯组成连飞檐挑角,壁画门神也是石刻,不见一钉一木,可谓国内寺庙建筑一绝。门口,窗口的石雕,刀工细腻,生态盎然。阁内有回廊相通,阁外上下有旋梯相连,殿宇、阁楼的位置、布局、装饰都在对称中求变化,分散中有连接,其设计之巧、组合之精、建筑之美、雕工之细,堪称建筑之上乘。阁内现存大小石佛造像 43尊,真可谓是各路神、佛、仙、祖人的聚会,是一座融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请随我来。三清阁的一、二楼各面阔3间,进深2间,南北辟通门,四角柱有红棉石浮雕仙兽,正面门额浮雕山水花鸟。一楼中殿佛拿内南奉孔子,北祀关羽 ;两侧各殿供有四海龙王、海神娘娘、土地老人、女蜗娘娘等神像。二楼中殿供奉释迦牟尼、如来佛、弥勒佛 ;两侧各殿供有地藏王、火龙真人、三霄娘娘等。我们看到三四、五楼为八角形,通开石门石窗,内有四柱组成神拿。三楼供奉太乙真人 ;四楼祀奉三清元尊;五楼供有四佛,面南为太上老君,面北是观世音,面东为慈航道人,面西是元始天尊 ;六楼为顶楼,仿木构建筑,八角攒顶,内有佛龛,龛内坐北朝南为盘古雕像,门额上有 "寿命万千"石匠。大家都知道盘古是传说中开辟天地之人,雕像中的盘古,左眉为太阳,右眉为月亮,两眉中间为金、木、水、火、土五行图,鼻子和嘴各有两条龙,左手执火珠,右手执水珠,头顶吉祥神鸟,莲花座下一条巨龙。雕像构思奇特,独具匠心。传说建三清阁时,建山道人曾偶得两梦。一梦是在道人为三清阁设计一筹莫展时,梦见海中出现海市蜃楼,十分壮肌道人大喜,醒后便依梦中所见设计出三清阁,建成后果然不凡。三清阁建好后,阁内各神都己就位,唯独第六层还空着,便又得一梦,梦中听盘古说,诸神你都拜了,为何不拜我,一梦醒来,道人便将梦中见到的盘古形象让石匠雕刻出来,供在六楼内。此说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是三清阁的全石建筑结构和风格,以及奇特的汉白玉盘古雕像,在全国绝无仅有,当属一绝。三清阁的建筑,既有传统的艺术风格,又吸收了西方古建筑的一些特点,堪称建筑中的精品。登三清阁最吸引人之处是站在平台上眺望大海,登临远眺,不仅可以欣赏到大海的风光,而且可以寻觅到历史的古迹,真是别有一番情致。请上来体会一下吧
  大家请看,三清阁往南,还有"一线天"、"马鞍桥"、"虎陷洞"筹景观。一线天,岩石林立,扯手牵衣,只容一人侧身而行 ;马鞍杭悬崖峭壁,如刀砍斧劈,岌岌可危 ;虎陷洞是观音惩处恶虎之也相传当年观音漫游渤海时,曾在笔架山小住,恰遇一只猛虎劫食渔民,观音菩萨把手中净瓶的柳枝一摇,山头忽地露出一洞,将虎陷了进去,这就是 "虎陷洞"一名的由来。这正是"劝君多行几里路,界外山水更迷人"!好了,游客朋友们,到这里我的讲解先告一段落,剩下的时间大家可以自行游玩您可以在这吹吹海风,看看海浪,或到山下拾点儿贝壳,洗个海澡,但一定要注意安全,我们 3点钟在山门前集合。最后祝大家玩得开心,事事顺心 !多谢各位的合作。

<<< 返回 

义县万佛堂石窟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我国最北部的石窟建筑群万佛堂石窟,今天我将非常高兴地陪同大家游览这座我国东北地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石窟群,让我们共同欣赏石窟雕刻艺术的风采和神韵,愿我的讲解能够使大家度过一段愉快而美好的时光
为了使您更好地游览和观赏,我先把万佛堂石窟开凿的历史背景和概况向大家做一个简要介绍。石窟寺是佛教寺庙的一种建筑形式,起源于古印度。由于佛祖释迦牟尼是在荒山岩窟中修行得道的,所以佛教的传人们效仿佛祖在山崖上开凿洞窟作为诵经释佛的场所。两千年前随着佛教的东传汉土,石窟寺艺术这一建筑形式也随着佛教从著名的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国,从此在山间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之风随之兴起。从魏晋南北朝一直到明清两代,石窟寺在中国的营造历史长达 1600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华夏辽阔的国土上,从北到南涌现出了数百座大大小小的石窟寺。保存至今的有百余处,著名的有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等,在我国北部地区也有一座珍贵的艺术宝库,便是我们面前的万佛堂石窟。这里是万佛堂村,位于义县城西北处,前临大凌河,背倚福山。石窟始建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 (499年),当时中国的北部地区由于遭受东晋十六国以来的长期战乱,人民长期处于战争摧残之中,佛教盛行。更重要的是孝文帝拓跋元宏继位后,推行汉化政策,大力提倡佛教,于是做 "功德"、建佛寺蔚然成风。宣武帝继位后,更是迷信佛教,使佛教大兴,开窟造像之风遍及各地。万佛堂石窟就是这一时期的历史遗迹,并且这里曾是佛教向东北传播的一个落脚点。万佛堂石窟的北魏艺术造像是从当时北魏首都平城 (今山西大同)传过来的,因此与大同云冈石窟造像群属于同一系统,在佛教雕刻艺术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石窟分西、东2区,现存大小石窟16个,石刻造像430多尊。大家请看,石窟背倚山岗,面临一片开阔地,远处山峦迷茫近处绿柳成行,大凌河水从山脚下潺潺流过,风景幽美,令人吊古之际复得享受大自然的情趣。根据碑文和文献记载,西区凿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 (499年),是北魏营州(今朝阳市)刺史元景为孝文帝和自己的眷属消灾佑福的凿窟造像。西区共有 9窟,分上下 2层,上层为3个小窟,即7、8、9号窟,因为这里气候非常潮湿,造像已经风化脱落,残缺不全。下层为 6个大窟,由东向西依次排列,各窟之间还有一些小龛。除第 1窟外,其余5窟由于大凌河水冲刷,前部已经完全崩塌,所以从第 2窟起路窟东西两侧都凿通相连,原窟门或全部堵塞,或仅露上部成为明窗。东区凿于北魏景明三年 (502年),是韩贞(北魏时的尚书郎中 )为慰喻契丹使出使藩邦而建造的"私窟",是为自己祈福保佑而建的。东区有 7窟,规模小于西区,窟内佛像大多为后人所造,现已风化严重。根据传统的参观路线,下面我陪同大家先从西区开始参观。

  西区
  大家请看,西区第士窟保存较好。有窟门3座,高2米吐面刻有 "佛光普照"四个大字。窟内高约5米,宽约7米,平顶方形。在窟中央有一个石制方柱,直通窟顶。方柱每面各宽约为3.7米,四面布满精细的雕刻,凿有佛龛上下2层,龛形皆为北魏时期,只有下层佛龛内佛像是后代所创。自尖拱以上的佛像供奉人像等和上层龛内佛像、侍者、供奉人像,以及上部的弧形华慢、化生童子等,都是典型的北魏中期造像,与云冈同期造像风格极近。请各位仔细观赏,这些雕刻刀法遒劲有力,形态各异,细腻逼真,生动传神 ;佛像的面庞丰满雍容,那长眼、薄唇、高鼻,固然是吸取了一些外来的雕刻艺术的
造型特点,但它仍然是中国北方人那种特有面貌的再现。再看,窟顶上雕有飞天,袒胸赤足,彩带翻跃,舞姿万千,在着色上采取间色涂染,看上去丰肌盈体,瑰丽多姿,表现了北魏飞天的清俊豪放的艺术特色。瞧,窟门内部顶上雕有的三行千佛式坐像,窟门外部顶上也雕有佛氮内有佛像,两旁还雕有仁王像。这些石刻虽然创作时代晚于北魏,但仍能看出具有北魏石刻的特点。请注意,窟内东、酉、北三壁也有佛拿,拿内雕佛像,四角为四天王像,都是后代的作品,他们的确都很精美,并且与原石窟内石刻也十分协调。观赏窟内千姿百态的佛像群,琳琅满目,满洞皆是,名为万佛,实不为过。下面请随我到第 5、6窟参观。 -西区第5窟是大型窟。窟高5.1米,东西宽7米,宽6.4水窟的前半部已经坍塌。请看,窟后壁佛拿作尖拱式,上边雕有 5尊化生佛,拱端浮雕螭首,两前脚张开,尾向后翘起,盘卷在拱的外边,下面雕刻有莲花、飞天、小座佛等。再看,窟的东南角山岩上,残存一块 (元景造像碑八这是万佛堂石窟最著名的魏碑。碑顶浮雕小屋,有鸱鸮、人字斗拱等,是研究北魏建筑的珍贵资料。碑身宽 1米,下半部分已经风化残缺,碑文共22行,上半部分现存 304字,记述了造窟经过。碑文明确记载:"唯大魏太和二十三年岁次已卯四月丙午朔八日……诸军事平东将军营洲刺史元景上为皇帝陛下敬造石窟一区。 "这说明该窟建成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 (499年),是平东将军营洲刺史元景为皇帝敬造的。仔细端详所存文字,可见个个遒劲挺秀,字体严整,堪称魏碑上乘。魏碑字有方笔、圆笔之分,独成一体,此碑文字方圆兼备,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清末学者梁启超评价为“天骨开张,光芒闪溢 ";康有为则称其为"元魏诸碑之极品"。西区第6窟为万佛堂最大的石窟,大部分已经坍塌。东西长约 8米,南北残宽2.8米,形似一个大的"佛拿"。各位请看,窟后壁正中雕刻一尊弥勒像,高 3.2米,这是万佛堂石窟中最大的雕像。弥勒像身着袈裟,叉腿倚坐,水波状发髻,长眼高鼻薄嘴,略带微笑,头部微俯,体现一种慈善尊严和超然脱世的神态是典型的北魏造像,与云冈石窟同期造像风格一致。由于风化严重已经看不清叉脚的姿态了,但其雄伟的气势依然未减。佛后座原刻有释迦弟子,现仅存 "阿难"一像。再看,东边上面的小拿内,刻有一佛二菩萨,下面刻千体形小坐佛 8尊。西边风化更为严重,只剩下一尊菩萨像。窟顶浮雕大莲花和飞天,已残缺不全,现在大家只能看到窟顶有一个半圆,这是石窟的莲花宝乱每一个窟顶的莲花宝盖都是圆形的,如果这个圆很完整,就说明这个石窟是完整的。而这一窟的莲花宝盖只有一半,可见当时的石窟应是目前规模的一倍。我们现在见到的大门实际上是原来的大厅,在修复的时候在窟外加了个复檐,以求能遮风避雨避免石窟佛像的进一步风化。接下来,请随我到东区参观。

  东区
  东区共7窟,所存石刻造像甚少,但第6窟是遗留石刻作品较多的一窟。这里东西长 1.7米,南北宽1.1米。后壁凿有-大佛拿,内雕释迦坐像,高肉髻,长眉细目,高鼻薄唇,丰颐,是北魏中期风格。佛像南面有浮雕 8行,每行有4个千体佛像。请仔细看,这是一尊 "千手千眼"观音佛像,是明清时期匠人,所塑佛像为泥塑金身,坐于宝座上,有 46只手从周身向外伸展,每只手上有一只眼晴,闪烁发光。再看,南壁残存有 "维摩诘与释迦牟尼同时现身说法 "雕像。在南壁外面,有半残的仁王像;仁王东边雕有生动的百戏造像,为 2个人物,1人高发髻,无冠减眼,高鼻,两胳膊上举,手托长板,板上有一高发髻细腰女子庙腿向前,左腿后屈,两胳膊高举过头,两手交叉,作舞蹈的姿态。我们一会儿去参观。第5窟东西长2.4米,南北宽1.8米,高2米。在原窟门门相上,有北魏景明三年 (502年)五月九日(韩贞造像题子砂一洗现存汉字 269个。题记说:"员外散骑常侍昌黎韩贞,前建德郡承沃连戍军主吕安辰……队主刘都都……勿丹、张惠初、刘胡堤等七十四人,……于……方之右,沃黎之西,建造私窟。……大魏景明三年五月九日造。"这表明了东区石窟的建造始末,记载了建窟的年代和建窟人,是研究东区石窟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我国北方民族史极为珍贵的资料。我们举目东区的山顶上,有一座圆柱形小白塔,高约7米,表面抹石灰,塔南有一石刻(塔铭大是说明建塔的原因和建塔的情况的,其上刻有 :"大明成化十年,岁在甲子,六月十一日,适母堂寿日也,左军都督府都督金事骠骑将军士锴,奉皇帝赖谕来镇义州 (锦州),提兵万骑,整饬边务,时驻于万佛堂僧舍……乃命指挥钱英……督工建塔于寺之左,愿与国之悠久,而母寿亦与之无穷矣。 "这表明,该塔是明成化十年(1474年)左军都督府都督金事骠骑将军王锴为他的母亲吴氏寿日祈祷所建。清末以来人们都称此塔为 "文峰塔",现在也称"成化塔"。至此,大家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这里为什么叫万佛堂呢?关于万佛堂石窟名字的由来,这里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当初在开凿万佛堂石窟的时候,上面下了一道命令,洞中的石佛必须有 1万尊,多一尊不可,少一尊不行。工程竣工之后,负责凿佛的小石匠从头到尾一数,发现只有 9999尊,还差一尊,眼看朝廷就要验收了,万般无奈,小石匠自己坐进石窟里,腿一盘,双掌一合,凑成了一万尊,而他也就真的成了佛。一直到今天,当地人还传说如果您到万佛堂来,从头到尾摸一遍石佛,哪一尊身上热呼呼的,哪一尊就是小石匠变的。当然了,这只是一个传说,不足为据。
  万佛堂石窟,是我国石窟建筑中的一座艺术宝库。虽然石窟造像风化严重,但它对于研究石刻造像艺术、佛教历史和辽宁地方史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更是我们旅游者值得一游的名胜古迹。请各位回过头来,再测览一下万佛堂石窟的全貌。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山间的洞窟,历经了 1500多年的沧桑岁月。然而,在阳光的照耀下,仍然是那样的神奇、迷人和夺目。是的础门讲四大皆空,而我认为惟有华夏先哲留下的精神、智慧和艺术的财富是不空的,是永恒不朽的。好了,各位游客朋友,我的讲解到这里就先告一段落,剩下的时间您可以自由活动,再仔细参观一下万佛堂石窟,寻觅一下历史的古迹。

<<< 返回 

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
  欢迎各位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道参观,我感到非常荣幸。在参观之前,我先把纪念馆的一些背景信息告诉大家,以便过一会儿更好地品味这座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观光旅游胜地。纪念馆始建于1959年,1988年10月辽沈
战役胜利40周年之际新馆落成,并于 1989年10月1日建国40周年之际正式开馆展出。 2002年11月又开始对纪念馆进行整修和扩建,于 2004年重新对外开放。我们知道,辽沈战役是东北解放军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在辽西、沈阳和长春地区进行的一系列战役的总称。整个战役经历了攻克锦州,解放长春坦酉会战,歼灭廖耀湘兵团 ;解放沈阳、营口三个阶段,历时50余天共歼敌 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为加速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南门
  现在大家可以看到院内松柏挺秀,绿草茵茵,环境幽雅肃穆。纪念馆的建筑随山就势,南高北低,平面呈英文的大写字母"H"型。各位一定看到了处于制高点中心位置的纪念塔,塔高16米,塔身镶嵌着朱德题写的"辽沈战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2个鎏金大字,两侧面是展示战争风云壮烈场景的花岗岩浮雕;塔前是东北解放战争革命烈士纪念碑廊,东西两侧是张士毅、梁士英烈士墓和朱瑞将军雕像。纪念馆与纪念塔处于同一个中轴线上,南北呼应,相得益彰。革命纪念性建筑与现代园林艺术融为一体,构成一组完整的建筑群体。大家请看门的正上方是一座中国式的牌楼,全部用花岗岩雕刻镶嵌,体现了浓郁的民族气息。牌楼下的正门是特制的铜花饰门,眉额上镶着叶剑英元帅亲笔题写的 "辽沈战役纪念馆"的馆名。牌楼两侧各矗立着一根 18米高的摩天柱,寓意人民解放军威武雄壮的豪迈气概。东西两侧各配一座小牌楼,象征纪念胜利的凯旋门。南北墙顶端的女儿墙,均以城墙式雉堞垛口形式修建,象征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如钢铁长城,坚不可摧。大家也一定注意到门两侧各陈列一门大炮,这使我们不由得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战争气息。纪念馆占地1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馆内设有序厅、展厅、全景画馆和电教馆。展厅又分为战史馆、支前馆、烈士馆三部分,展出了大量的图片、照片和历史文物,全面反映了东北三年解放战争的历史,突出展示了辽沈战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胜利进程。全景画馆中绘制有攻克锦州的激烈战斗场面,配以音响、灯光和战火硝烟等特技,形象地再现了昔日的激战情景,被誉为是中国博物馆和美术史上的开山之作。在电教馆里,人们通过观看实地拍摄的战争场面纪录片,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现在,请大家随我进入参观。

  序厅
  "序厅的主题思想是欢庆胜利,正墙壁和两侧装饰墙及地面全部镶贴花岗岩。大家请看正墙壁的一幅 36平方米的浮雕(江山 ),是用赭石色花岗岩板雕刻
而成,它以东北地形为创作契机,生动地展现了东北军民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胜利进军、勇往直前的宏大场面,浮雕后面放射出的彩色灯光寓意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迎来了共和国黎明的曙光。东西两侧装饰墙壁镶嵌有 10枚勋章、奖章、纪念章,它记载着革命先辈们为解放东北立下的卓越功勋。再看临门而立的两根 8米高的冲天柱,它象征着人民与军队顶天立地、战无不胜的英雄气概。请各位抬头看,房顶悬吊的是 8盏放射型的礼花灯,是用于烘托宏伟、庄严、热烈和辉煌的气氛,象征着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

  展厅
  现在我们来到了战史馆。战史馆由5部分组成,分6个展厅。第一部分为争取和平民主,向东北进军 ;第二部分实行自卫作战,粉碎国民党军的进攻 ;第三部分是转入战略进攻,把战争引向敌占区 ;第四部分为举行辽沈决战,解放东北全境;第五部分是辉煌的胜利,光荣的使命。这是第一展厅,决战序幕厅,主题思想是争取和平民主,向东北进军。 1945年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国内外各种矛盾交错,中国共产党面对这种错综复杂形势,制定了 "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请看这幅油画,题目是 (英明决策),画上的5位领袖正在筹划战略大决战这里陈列着 (双十协定)的影印本及国共合谈的材料、照片等。我们再看这架风琴,这里边还有一段小小趣闻呢 !1945年8月的抗战反攻阶段,毛泽东宣布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同时苏联红军出师中国东北。当时苏军遇到一只中国军队,这是我军吕其恩部,由于一些工作没有事先做好,苏军不知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军队,就在这时,吕其恩灵机一动,想出了好办法,他用这架风琴弹奏了国际歌,苏军听到国际歌后,知道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于是双方解除了误会,后来就把这架风琴称为解除误会琴。请大家前行几步随我到第二展厅。这一展厅的主题思想是我党我军面对国民党大举进攻东北的严峻局势,转移工作重也以自卫作战粉碎国民党的进攻,开创巩固根据地。看这里陈列着休战期间整编后的军队编制图 ;再看这座木房子模型,这是七七会议旧址,这座建筑模型保持了原来的建筑风格, 1946年7月,东北局在哈尔滨召开了七月扩大会议,并于 7月7日通过了(东北形势和任务)的决议,号召干部深入农村,发动群众,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而努力斗争。这一时期的重要工作是剿匪,所以在这一展厅中央设置了剿匪复原景观。大家看到 :一片白桦林的背景壁上有一台闭路电视,现在正播发的是解放军战士进行剿匪的艰苦战斗,这是当时真实场面的再。现在,随我到第三展厅,主题是转入战略进攻,把战争引向敌占区。这一展厅的战争气氛较为浓烈。经过一年的作战,我军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挫败了敌人的重点进攻。大家来看我军于 1946年冬季攻势中缴获的部分机枪和各型号的火炮。这文重机枪是美国制,而散热管却是日本造的 ;它右边相邻的是日本造的 88式重机枪。这是82完造迫击炮,什么叫完造呢?就是完全靠国民军事自身力量研制的,但威力并不大。·这是日本造 92式重机枪,在当时比较先进。这种就是79式完造步枪,当时国民党 40%军队装备了这种步枪。好吧,大家如果有兴趣,请来观看大屏幕投影电视正播放的冬季攻势纪录片。请走这边,这里是第四展厅,展示的是辽沈战役关键性战役,锦州攻坚战。我们先来看复原的城墙、大炮、坦克等大型武器组合陈列,还有悬挂的各军战旗和奖旗等。大家再看展柜里将军元帅们曾经用过的各式手表、手枪和望远镜。要向大家说明的是 :当时中共东北野战军3位军事领导是林彪、罗荣桓和刘亚楼,他们指挥军队 ;攻克锦州,和平解放沈阳,举行战略决战,解放了东北全境。现在大家看到的这辆坦克,是第一辆开进沈阳的坦克,所以称为功臣号。在 1949年的开国大典上,战士董来福驾驶的就是这辆坦克,行进在阅兵队伍的最前方。请各位随我到五、六展厅。大家看到墙上是塔山阻击战全景,它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激战场面,这次战斗,我军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塔山阻击战后,蒋介石强令廖耀湘西进兵团光复锦州,打通关内,实行总撤退。针对敌军动向,我军决定采取诱敌深入打大歼灭战,以主力迅速回师辽西,力歼敌人西进兵团,这就是有名的黑山大虎山阻击战,全歼 10万余敌人,取得了辽沈战役决定性胜利。大家随我顺着长方形走廊一路走下去,这些都是各个阻击战的战略图和战士、烈士们用过的枪支及衣服,还有一些缴获的战利品等。辽沈战役胜利了,但是若没有人民的支持胜利是不可能的。下面我们将去支前馆参观。支前馆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第二部分是保家保田,参军参战 ;第三部分执行战
勤,拥军优属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支前馆的展板采用的都是暖色调的布料做衬托,地面是赭石色的地毯,以此烘托出亲切热烈的氛围。支前馆展示了东北父老支援一线战场的大量图片和实物,从油灯、粮食、被服、担架到铁道设施等等,林林总总,应有尽有。亲眼目睹眼前的一件件 "支前"历史实物,对"解放战争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 "这一感叹的理解,就更深了一层。东北父老的"支前"小车,不仅推下了辽沈战役,还推进关内、推进华北,一直随大军南下,直至完成解放全国的使命。大家请看,这边展出的是当年东北人民的生产工具 :有木制大车、扁担、簸箕、水桶、爬犁、缝纫机等,它展示了东北人民为了战争的胜利,积极发展生产,参军参战,架桥铺路等场面和故事,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大家抬头看右边墙壁上的那幅机车行进图,它表现了人民秘密掩护我军运输供给的机车的艰险历程。再看那些悬挂的照片,反映的正是人民踊跃参军的场面,出现了 "父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先上战场 "的许多动人画面。东北是最早被日本侵占的地区,长期在日寇的铁蹄之下。当时在这里建立红色根据地时, "群众基础"很弱。那为什么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建立起能够支撑大兵团作战的强有力保障呢 ?秘诀在于,发动群众"。这样的目标实现,也就意味着解放军拥有了最雄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各位是否记得在展品中有一份名为 (赶趟)的油印小报,它是一份战地小报的报名,幽默有趣。 "赶趟儿"是地道的东北方言,意思是 "赶得上"或"来得及"。不知这是哪位战地英雄的创意,用了这么一个鲜活的方言俚语,来为这份战地小报命名。在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过程中,报纸、传单、快板等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现在我们来参观烈士馆。请这边走,大家看到烈士馆采用墓碑式陈列,碑体用红色磨光花岗岩制成,碑上镶有烈士的红铜塑像和铜塑花环并刻有烈士的生平事迹。我们看到的第一位烈士是朱瑞,他是牺牲的最高将领,当时任炮兵总司令 ;第二位是东北抗日领袖李兆麟 ;还有大家比较熟悉的杨子荣、董存瑞等,烈士中年龄最小的是张德新。值得一提的还有梁士英,馆外园内所立铜像就是梁士英烈士。他们将一切献给了人民,人民将永远纪念他们。

  全景画馆
  最后,让我们参观锦州攻坚战全景画馆,这是我国第一个全景画馆。 1998年,为纪念辽沈战役胜利50周年,又完成了全景画馆灯光技术改造工程,增强了动态展示效果,使全景画更具迷人的魅力。画面长 122米,高16米,总面积1968平方米,地面塑型 1000平方米,看台距离画面13米;以环形巨幅画面和地面塑型,采用现代声、光、影视技术,生动、形象地再现了 1948年10月14日,辽沈战役关键性战役攻克锦州的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当时我东北人民解放军集中 25万优势兵力,在塔山等增援部队配合下,经 31小时激战,取得了全歼国民党军10万余人的英雄史绩。大家看到,全景画馆的圆厅壁上绘有战斗场景,地面上有战斗实况的塑型,两者浑然一体,再现了当年的战场。请大家调整好心情,相信你们会有身临其境之感。好了,纪念馆的讲解就到这里,相信大家一定会有很多的感慨,很多的收获。如果各位还有什么疑问,尽可以自由提问。谢谢各位。

 

义县奉国寺

  各位嘉宾 :
  大家好!欢迎来锦州旅游。今天我将为各位提供导游服先与大家度过一段美好而难忘的时光,预祝大家玩得开心,玩得愉快 !现在旅游车正行驶在通往义县的路上,为了使大家更好地游览,我在这里先简要地介绍一下奉国寺。奉国寺坐落在义县城内东街路北,最初叫咸熙寺,金代改为奉国寺,因大雄宝殿内塑七尊大佛,又俗称大佛寺或七佛寺。奉国寺始建于辽圣宗开泰九年(1020年),它是我省现存最早
寺院建筑。据早年寺内的老僧讲,光绪八年重修正殿时,从梁上坠下一根丈余长的"八门尺",上书"辽开泰九年正月十四日起工",故有诗曰“借问老僧何代寺?有辽开泰九年中"。据说,建咸熙寺是圣宗母亲萧太后的遗愿,当时所塑佛像就是太后本人及当时6位有功大臣的化身。因为太后仿效武则天修行成佛,死后也要留下遗容供后人参拜。后来辽为金所灭,寺院改名,七佛像也随之更换了名号,并沿用至今。奉国寺的历史资料很少,根据现存的碑刻记载得知,从辽至金元两代是奉国寺的鼎盛时期,当时全寺的建筑规模非常宏大。金明昌三年(1192年)碑文中有"宝殿穹临,高堂双峙,隆楼杰乱金碧辉煌,潭潭大厦,楹以千计"的描述;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大奉国寺庄田记)碑载,寺院有七佛殿9间,后法堂9间,正观音阁、东三乘阁、西弥陀阁、伽蓝堂、前山门、贤圣堂等120余阮寺院总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规模相当宏大。前人曾有诗描绘说:"大雄宝殿势威雄,今昔人称建筑祟,庙貌盛传关内外,工程直甲郡西东。"元末以后,连年战争,庙宇遭到很大破坏,虽有多次修建,如明万历年间总兵李成梁夫人宿氏助款整修大殿,清初重建无量殿、山门等,但都远没有恢复到金、元时期的规模。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对其进行了维修,使大雄宝殿恢复了辽代建筑的风貌,奉国寺又重展鼎盛时期的英姿。正如碑文所载 :"重修山门,修墙围院,昔日寺界,今得复原,横向开阔,纵向深远,古刹雄姿,一览毕见。 "奉国寺为我国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天津的独乐寺、山西的华严寺齐名,并称为中国辽代三大寺院,是关外著名的古建筑代表。

  山门
  各位游客朋友,目的地到了,现在大家看到的便是距今近千年的奉国寺。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悬山式门,面阔三间,门前并列石狮一对。这一对石狮子有避邪的作用,因狮子是兽中之王,所以又有显示 "尊贵"和"威严"的作用。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习俗,成对狮子中左为雄右为雌,当然还可以从狮爪下所踩之物来辨别雄雌。爪下为球,象征着统一寰宇和无上权利,此为雄狮 ;爪下踩着幼狮,象征着子孙绵延,必定是雌狮。门额上有中国著名书法家大康题写的牌匾。各位请随我来。我们过了三门,在心理上已经是一个快乐的自由人。这话从何说起呢?山门也称"三门",中间为空门;左面为无作门,是许愿时走的门;右面为无相门,是还愿时走的门。佛教认为人有"三毒",就是"贪"、"嗔"、"痴"。贪,就是贪心,一个人贪心了就会过分追求物欲,重则做出危害社会的事,轻则失去生活的真正意义; 嗔,是指心胸狭窄,愤世嫉俗,因为一点小事耿耿于怀,伤害的还是自己的身体;痴,是指痴迷,不该执著的却太放不开,就像感情,缘分尽了,却还是放不下。佛教认为,人们过了三门,就会灭掉这"三毒",在心理上做一个真正快乐的自由人。

  无量殿
  进了山门,是绿树成荫、花草争艳的庭院式广场,广场的东侧是新建的奉国寺万人赞助碑廊,下了平台石阶,沿着甬道向北,是面阔三间有两个便
门的内山门,内山门后面是三间木柱瓦盖的牌坊,牌坊北面就是面阔五间的无量殿,也称万寿殿。大家请看,三组建筑均为清代所建。无量殿供奉的是西方三圣,正中的是西方极乐教主阿弥陀佛。据 (阿弥陀经)说:念此佛名号,深信无疑;即能往生其净土。后世所谓 "念佛",多指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在阿弥陀佛的左侧为观音菩萨,也称观自在、观世音等。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忌讳,故又称观音。在南朝后,为中国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有两种千手千眼观音 :二种为40只手,每只手上有1只眼晴,每只手和眼睛有 25种功能,相乘后得千手千眼;另一种为一面250只手,四面则有千只手,每只手上有 1只眼睛,为实际千手千眼。阿弥陀佛右侧为大势至菩萨,他头顶宝瓶内存智慧光,让智慧之光普照世间一切众生,使众生解脱血火刀兵之灾,其显化道场在江苏南通的狼山。通过无量殿后的甬道可直达大月台,月台上有东西对称的单檐六角攒尖顶钟亭和单檐四柱顶碑亭,均为清代所建,后面便是寺内的主体建筑,也是惟一保存下来的辽代建筑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
  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大雄宝殿,位于中轴线的北端,筑于高3米的台基之上,其建筑为五脊单檐庑殿式,面阔9间,进深5间。殿高21米,东西长55.6米,南北宽32.8米,建筑面积1800多平方米,是辽代木构中面积最大的雄伟建筑。请大家抬头看,殿前门额上高悬着三块匾,均为清代所立,中间匾题(大雄殿),东侧匾题(法轮天地),西侧匾题(慈润山河),殿前开三门。大家请随我进入殿内。请看殿内高大佛坛上,有辽代彩塑七尊大佛,居扩过去七佛",左起依次为逝叶佛、拘留孙佛、尸弃佛、毗婆尸佛、毗舍浮佛、拘那舍牟尼佛、释逝牟尼佛,皆端坐于须弥座上,这七尊大佛通高超过 9米。正中的毗婆尸佛最高,合座高达 9.5米,两侧佛像的高度依次略减。七尊大佛皆法相庄严,神态慈祥,令人肃然起敬。 "过去七佛"并列一堂,在世界佛教界是独一无二的。在每尊坐佛前各立有两尊胁侍菩萨,高 2.5米至 2.7米,或仰面,或俯首,或斜立,或平视,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为辽代杰出的彩塑。佛坛东西两端彩塑天王立像各一尊,高 3.5米,拄杵昂首,威武雄壮,刚强勇猛,令人望而生畏。在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佛祖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是佛教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生活年代大约在公元前六至五世纪,他是古印度北部逝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相传生于蓝毗尼花园, 29岁时出家, 35岁成佛,80岁圆寂。目前佛教已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寺庙不计其数,教派众多,仅我国就有 10多种,以禅宗为首。由于中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公民有信教和选择教派的自由,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香火不断。请大家注意,佛主的左手臂是后接上去的,是在辽沈战役的时候,有一颗炮弹正好落在他的手臂上,可能是由于佛祖的保佑吧,炮弹并没有炸开,只是将手臂打断。瞧,佛坛前陈列的是 21件石雕供器,均属古代艺术珍品。在毗婆尸佛像的背后(宝殿后门内)供有明代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重塑的倒座观音像一尊,慈眉善目,端庄安详,并且仍保留着早期男相观音的面容。请大家再看,殿内的两侧竖有金、元、明、清四代石碑,共计11块,上面镌刻着奉国寺的兴衰演变和重修概况,是了解寺史的重要资料,均为珍贵文物。传说殿中碑喝夜能发光,后有外方异人贪其宝,施以法术摄去,今日仍留余晖。请各位抬头看梁仿和斗拱上的彩绘,均为辽代建筑彩绘,虽然年代久远,仍有一些保存相当完好,有飞天、莲花、宝相花、牡丹花、海石榴、草风花等,不仅色彩艳丽华美,形象生动自然,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其中尤以架梁底面的飞天最为令人叫绝,面相丰颐美悦,服饰色彩缤纷,有的戴宝冠,有的结双髻,个个佩缨络、系钏镯、缠衣带,长裙赤足,或持花束,或捧果盘,作为供奉七佛的形状 ;有的正视前方,有的反观身后,轻健飘逸,飞翔在云层之间,与端坐的七尊大佛上下呼应,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庄严肃穆的礼佛图景。其布局构思和艺术创造匠心独具,堪称辽代建筑彩绘精品。殿内的三面墙上都绘有壁画,东西两墙上都各画有五佛像,北面墙上有八菩萨像,均为元代作品。这些壁画不仅色彩绚丽,而且技法精湛,令人赞叹不已。正面墙上原画十八罗汉,在1984年修缮时被揭取下来,保存在大殿后面,为明代作品。各位是否注意到大雄宝殿的建筑颇具特色?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大殿的设计者在中央七间的内槽和外槽采取了"减柱法"。这种绝妙的殿柱安排使大殿显得更加宽敞、开阔。大殿斗拱和檐柱精思巧制。斗拱有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多种形式的斗拱纵横交错,既支撑荷载,又产生了极好的装饰效果。檐柱均依"侧角作法",四角稍高,中间略低,以距中心远近不同角度向内倾斜,增强了支柱抗拉的稳固作用。现在支撑整个大殿的是以梁、柱、坊、斗拱合成的木结构,均为辽代原物,由于完全符合结构力学原理,虽历经千载仍保持完好,这是我国建筑史上的杰作。大殿内的柱础为灰白花岗岩制作,约1.2平方米,中间突出,雕有宝相花、牡丹花、莲花、卷草等纹饰,刀法遒劲。
奉国寺的建筑艺术、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宗教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通过参观奉国寺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建筑的五大特点:第一,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第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第三,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第四,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丰富多彩;第五,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重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好了,时间过得真快,今天的奉国寺一日游到此结束了,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收获。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下一次有机会,我们还会相逢在旅游车上。我在这里衷心地祝福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

<<< 返回 

锦州医巫闾山风景名胜区

  游客朋友们,各位好 !欢迎来医巫闾山风景区游览,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北宁市境内,再过一会儿就要到达今天此行的目的地医巫闾山。医巫闾山古称于微间、无虑山、六山,今简称闾山。山势自东北向西南走向,是阴山山脉余脉,纵长 45千米,横宽14千米,面积为 630平方千米,岩石主要为花岗石,有名峰50余座,最高峰是望海寺,其海拔高度为 866.6米。医巫闾山是一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山,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自然风光秀丽奇特,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旅游胜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富丽堂皇的亭、台、楼、阁,星罗棋布的碑刻摩崖,云雾缭绕的古刹殿堂,无一不映照出它曾有过的辉煌。文献记载,医巫闾山是舜封全国十二大名山之一,既为幽州之镇山,又是全国钉五岳五镇 "十大名山之一。(全辽志)记载:"山以医巫闾为灵秀之最 ",被誉为东北三大名山之首。历代封建帝王对医巫闾山皆有封爵,唐玄宗封其为 "广宁公";金世宗大定年间封其为"广宁王”元成宗封其为 "祯德广宁王";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封其为 "医巫闾之神"。由此可见,历代帝王对闾山的重视程度。闾山也是历代王朝所推崇的灵山圣地,凡通大典或天时不顺,都要来此告祭,并为各代帝王名士所瞩目。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曾歌赞过闾山,表达他朝思暮想远游这座北方历史名山的愿望。辽代把闾山视为灵秀之区、栖神之所,并对其顶礼膜拜。金代的名人高士眷爱医闾峻秀,对其讴歌咏赞。元代对闾山封王溢号,视若神明。明代的名臣骚客纷至杏来,把这里作为啸歌咏个不、寄托情志的佳境。清代把闾山辟为帝王将相览胜寻幽之地。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 5位皇帝先后十几次来闾山祭祖或遍历胜迹,留下御制诗文50余首。闾山有其独到之美,尤以巨石垒垒、奇石巧叠、峰峦绝壁扦姿百态、松柏铺翠、寺庙点缀其间取胜,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自然奇景。山门就在眼前了,请大家整理好随身携带的物品准备下车。

  山门
  各位请看,面前的这座山门真可谓是奇诡佳构,匠心独具它采用悬臂交叉剪影式的奇特新颖造型,在国内独树一帜,是我国建筑史上的力作。4根悬臂立柱再现了辽代著名建筑──天津蓟县独乐寺的剪影,透过剪影远望,闾山主景望海寺映在画面之中,给人以巧夺天工之感。山门底部有8幅壁雕,传递着从舜禹到明清数千年闾山历史文化信息。请随我走近看看,(西南正面 )这是(舜封医闾图八画面中的舜身骑青龙、手托日月,遥望祥云掩映的闾山,展现了舜分全国为十二州,封闾山为幽州之镇山的历史记载。 (东南正面)请看这幅(屈子吟哦图),传说屈原睡梦之中,驾一辆龙车来到闾山,被闾山的秀美山色所陶醉,正在悠然自得之际,忽然惊醒,方知是南柯一梦。画面通过朝阳训山、神塔、皇宫、屈原乘龙驾车在云雾中飞驰
和弯月西斜、闾山飘渺,再现了诗人屈原千古绝唱 "朝发轫于大仪今,夕始临乎之微闾”的意境。 (背面)这是(历代尊封图),间山之神端庄侧坐正中,左有秦汉帝王顶礼膜拜,右有清帝谦恭祭祖,表现了历代王朝对闾山加封、告祭的历史。 (东北正面)请大家随我去看那幅(太子写志图),背景为读书堂及其所绘(骏马图),辽太子耶律倍拈须远眺,执笔待书,踌躇满志。大家再看背面的 (辽帝狩猎图 ),辽帝骑马射箭,箭中苍鹰,马前虎鹿飞奔,马后旌旗蔽日,展现了史载辽代 5位皇帝40余次来此冬季猎虎的情景。(西北背面) (楚材幼读图)讲的是耶律倍的八世孙,元代宰相耶律楚材幼时在闾山刻苦读书和耕作生活的故事。 (正面)这是《三肾抒杯图》,表现的是明代御史潘珍、刘琦、程启充于明嘉靖七年 (1528引游闾山,抒发情志。 (西南背面)这幅(清帝揽胜图)所展示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 5位皇帝先后十余次祭山机游览闾山胜景的史实和盛况。进入山门,我们首先看到有一满族女子洗头塑像,名为玉女洗头,这是根据乾隆皇帝的 (圣水盆)一诗所塑。看过塑像,经过迎客松,就来到了第二道山门,眼前 "医巫闾山"4个大字为乾隆皇帝御笔的临摹。山门两侧陈列石狮一对,原系明万历年间镇守辽东总兵李成梁府前的站狮,后人将其移至此地。进了第二道川门,沿山门而上,就会看到圣水桥,抬头远望,便可见 "鹰龟夺宝石 ",真可谓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现在请大家跟随我开始我们的登山之旅。

  从善如登
  沿石路而上也许各位会发现石块上有很多或圆或方的小九规则地排列在山路两侧。这段由山门至道隐谷的山路原为清朝时期原有的山路,为保持原样而没有改动。因此各位不难猜出这些方形的小坑原来是用来插护栏的,而圆形的小坑是用来插杆的。那是观艺亭,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为皇帝到间山巡游休息、观艺而建,亭四角木结构,顶盖黄琉璃瓦,绚丽辉煌。亭对面隔溪相望,有一长方巨石,称作习武台,据说乾隆皇帝登间山就坐在观艺亭中,隔溪相望习武台上的武术表演。我们右手边有块斜立在路旁的巨大岩石,长约10米,山溪从石下流过,石面上阴刻 "从善如登"4个大字,为清代爱新觉罗·庆龄任广宁知县时所书。据说,爱新觉罗·庆龄在任期间非常的公正廉明,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一年偶遇大旱,他上书朝廷,并亲自到闾山的观音阁许愿,当时观音阁的主持请他题写 "从善如流 ",意为赞扬他做好事犹如流水,而他却题写了"从善如登”4个大字,意为做好事如登山,虽然道路险陡,身体劳累,但登山才能远眺,攀登才能达到胜界,寓意深刻。因为爱新觉罗·庆龄也为皇室一员,所以他决定把字要题写在其祖先曾走过的路旁拟鼓励后人。前面我们的左手边建有一亭,叫正直亭,原址有一棵26米高的挺直古松,被称为正直松。又因悬崖上面就是老爷阁,古松犹如庙前香炉里的一炷香,故又称"佛前一炷香"。1994年一场暴风雨吹倒正直松,1996年用正直松原材料在此建一座三角凉亭,取名正直亭。拾阶而上,前面就是道隐谷。

  道隐谷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由石壁斜出的屋搪形的大石棚就是道隐谷,"道隐谷"三字意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此隐居。它是个天然形成的大石窟,俗称大石栅,东西长43米,南北底宽10米,上宽20多米,可容纳数百人。因传说辽太子耶律倍在此隐居读扎故称道隐谷。大家看到,棚内左侧为庙殿,长10米,宽5米啦有释迦牟尼、观世音、地藏王菩萨像和十八罗汉;右侧石穴塑胡仙、胡三太爷、胡三太奶。棚顶刻有 "天然幽谷"、"古洞天"、“四大成和 "等古匾。请随我到石棚前,各位看见石棚前檐的石壁上刻有明代题写 "医闾佳胜"、"水石奇观"、"云窒"、"
思岩"等,以及唐代王维的诗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石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让我们再回到石檐下,棚顶有一股清泉垂落,形如白练,流注到下面的石盆里,这就是圣水盆,它是由巨石穿凿而成。据(金史)载,圣水盆是金太祖破辽时,得奇石置之,以纪念。民间则传说,圣水盆是很久以前一匹金马驹驮来的,不管将何物放进石盆里,很快宝盆里就会长满。有一年,天旱无雨,一个打柴青年发现了这个宝盆,无意中掉进盆里一滴水,很快就长满一盆,他喝了一口,又甜又凉,沁人心脾,精神百倍,于是立即找来村民,从宝盆取水做饭,再也不愁吃水了。宝盆至今,无论旱涝,总是清水盈盈,水无间断。乾隆十九年 (1754年),乾隆皇帝游间山,见此胜景,连声称赞 :"这真是闾山一宝!"便欣然题写了"圣水盆 "三个大字,并题一首七言绝句:"垂崖迸水落丝丝,冬不凝冰事匪奇,应为仙家修养法,将临玉女洗头时。 "现存石盆为后人所雕,高 1.5米,直径1米,它上承由棚顶飘落的泉水,水石冲击有声,给人以琼液溅壁、玉浆飞洒的感觉,这又与石壁上王维的名句相映成趣。关于圣水盆还有一段传说 :一天清晨,曾有人在吕公岩看见一位俊俏美丽的仙女在盆中梳洗浓黑的长发,这就是流传至今的 "玉女梳妆"的故事。

  观音阁
  这里是观音阁,建于辽代,又称大阁,明代时称清安寺,清初改为观音阁。寺庙为方正的四合院,院内的这两株古柏已 500余年,称为凤凰柏。寺内有正殿、前殿和东西配殿,均为硬山式木架结构。正殿为大雄宝殿,内塑释迦牟尼、观音、地藏王菩萨像 ;前殿塑有弥勒佛、四大天王和韦驮像;东西两殿有达摩尊者、伽蓝菩萨等塑像。请各位看东南突起的岩石上,有一块巨大的龟背石,石上修六角亭一座,这就是当年乾隆皇帝御封的 "旷观亭"。相传耶律倍曾在此处读书作画,观赏间山风光。故乾隆有旷观亭诗曰 :"山堂此日已为亭,眼底凭陵碧海波,应是辽王贮书处,至今秀色蓄眸青。 "从旷观亭北上,有两棵松树非常奇特,一株近2米粗的松树,躯干向前弯曲,另一株小松树爬在它的树干上,宛如母亲背儿子一样,故称母子松。下面请大家随我沿这条曲径攀登,就可到达几块耸立的巨石上,因它们形如初绽的莲花,故称为莲花石,又叫吕公岩。请看,石壁上所刻的 "蓬莱仙境"四个字,传说华山道士吕洞宾曾游此峰顶, "蓬莱仙境"四个草书大字即为吕公 "降笔",后人刻在峰下石壁上。每当太阳初升朝晖斜射时,吕公岩的树石之影,宛若一位披发仙女,丰姿绰约,似幻似真。有神话传说,仙女每当日出时必至圣水盆梳洗,因此吕公岩又称¨仙人幻影 "。如能登上岩顶,举目四望,长林葱郁,群壑苍莽鹏蝉在耳,幽泉眩目,似入仙山琼阁,令人耳目一新。

  耶律楚材读书堂
  请各位跟上。攀过吕公岩,沿山路而上就到了坐落在读书堂旁边的碑廊,碑廊为东北最大的碑廊,廊长93米,建筑面积445平方米,廊内镶嵌着从东晋至宋7个朝代的49位书法家的117幅书帖、219块碑刻。下面请随我到读书堂参观。这是一座依山势而建的大殿,这里就是金、元两朝名臣耶律楚材的读书堂。殿内有元代腊像馆,介绍宰相耶律楚材挑灯夜读,奋笔疾书,辅佐太祖太宗,功高德厚的一生,乾隆皇帝曾做诗 "成诗忆楚才 "来怀念他。沿读书堂石阶而下,这里是一片宽阔的地带,这棵高大的松树便是万年松,高 20余米,树千围长5米,据说是耶律倍亲手所栽 ;也有传说,这棵长在岩石间的万年松原是一粒从鹊鸟口中遗落的松籽,恰巧落在两石之间的土上,便发芽成长,经历千年长成此树。乾隆御制的五言三十韵中有 "云巢真可号,龙种是谁栽 "的诗句,即是赞美此树。古松雄姿,千年不衰,因此通称为¨万年松 ",清乾隆皇帝曾赐名此树为"云巢松"。大家请看,在万年松南侧有一口宽不到1米、深6.5米的井,井中无水而有风故称为 "风井"。据传说,昔日井中风很大从井底不断上冒,若将草帽投入井里,会被风轻轻吹回地面上来。实际是井与其一侧的桃花洞相通,洞中之风顺山洞由井口吹出的缘故。桃花洞高 1.5米,宽2米,长数百米,用花岗石条砌成,另一洞口在北部山峰下边,内里可通行人。现在井与洞早已堵塞,不再通风,而桃花洞也无人通行。

  望海寺
  请随我顺此崖向上西行。眼前的这个由几块巨大岩石天然垒成的瞭望台,经考证是明代长城遗址。看,北侧有一悬空巨石,上刻 "壁立万仞"、"闾山第一石"。南侧有一石门为"白云哭 ',关隘依山垒石,居高临下,四面绝壁,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登临其上,会见白云缭绕,峰峦峰嵘,危岩绝壁,险峻壮观。过关门,经 "代屏石。,爬"燕子翻身",就可登上望海寺绝顶。顶峰山风浩荡,使人有腾云驾雾、飘然欲飞、来到 "人间天上计之感。此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杜甫那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诗句。因每当晴朗清晨,在此处极目远望渤海,天水一色,故名望海寺。请随我登寺顶游览。大家请看,北面的山峰,它叫望海峰,是闾山的最高峰,海拔866.6米。大望海寺建在绝顶,因辽太子耶律倍酷爱间山风景,在此建太子读书楼三楹,额题 "望海"而得名,也称望海堂;又因有别于这的望海寺而称大望海寺。望海堂早在金灭辽时被烧毁,现存遗址。峰顶修筑微型长城,约百米。请往下看,顺着望海寺石阶而下,在风井南面平台上有一小庙,沿石阶而上可到达,那是关帝庙,又名"老爷阁",为坐北朝南的两间小木架结构建筑,原塑有关羽、周仓、关平和赤兔马像,现已无存。据说,此处原是耶律楚材幼年读书之所,清初在其遗址上改建老爷阁。再看老爷阁西侧为南天门,是天然形成的下山之路。东西两大石壁夹立,如锦屏对峙。沿山路而上,南天门居高临下,地势险要,沿此路而下,便可回到道隐谷,按原路返回可到山门。下山时各位可观赏到,在南天门东下角,有一摩崖石刻群,其中以明代状元、翰林院修撰龚用卿题刻在石壁"上的"北镇名山"4个大字最为醒目;沿石阶而下,又可见路旁陡壁的大平面石上,雕刻着明代山西蒲州人张邦士所书"游目天表"4个大字,每字1.4米见方。路旁空地有3座小石塔,埋葬的是观音阁庙中三代僧人,沿石阶而下,就会到达道隐谷,再返回山门。间山,秀丽而险峻,空灵而妖烧。这里的山峰佳境无不显示出它的动人之处,不能不让人惊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至此,我们己游览过了闾山的著名景点,接下来是自由活动时间,可自行下山,请注意安全。愿本次游览能给您留下美好的回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