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屠白起到底杀了多少人?

 玉稻筱麦坊米 2016-07-28

白起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秦昭王时期曾经多次率部出征,为秦统一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桀骜不驯、嗜血好杀,仅长平之役就坑杀赵之降卒40万。

白起画像

《史记·白起列传》记载了白起一生为秦国征战立下的所有战功:昭襄王十四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而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于河中”;“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陉城,攻陷五城,斩首五万”;“……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据史料记载,白起带兵征战中有据可查的杀灭敌军人数达九十多万,如果加上未记录在册的小规模征战,死在他手上的各国士卒当在百万以上。而当时七个诸侯国的总人口也不过一两千万人。今天看来,白起的所作所为是一位高级军事指挥者在特定历史环境的战争中不可违背的必然,并非他个人意愿。

攻韩伊阙一战成名

秦昭王十四年,韩魏联军扼守崤函阻秦东进,秦国的丞相魏冉推荐白起为主将,出兵攻打韩、魏二国。白起采用避实击虚、先弱后强的战法,将秦军主力军绕至韩魏联军后方,多次击破联军分队及后方留守部队,逐渐将韩魏联军主力包围于伊阙,最终灭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俘虏魏将公孙喜,又渡黄河攻取韩国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此次攻打韩国令白起一战成名,因功升任国尉。

白起

之后,白起又率军攻魏,一路势如破竹,连克魏国六十一座城池。这次胜利的战略意义重大,一度称霸而后渐渐衰微的魏国彻底失去崛起的机会。秦国由此打开了向东进军窥探中原并夺取天下的战略出口。

破郢都受封“武安君””

《秦本纪》载:“秦昭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楚王走”。楚国位于秦国的南面,秦国要图谋天下,既要东向三晋,也要南攻楚国,多年来楚国与秦国一直战争不断。楚怀王死在秦国后,其子楚顷襄王即位,但迫于秦国的强大,只能屈膝求和,臣服于秦,暗中等待机会报仇。战国是一个合纵连横的时代,合纵即六国合作削弱强大的秦国,连横即秦国采用离间计破坏六国联盟。楚顷襄欲与他国合纵讨伐秦国,秦昭王得知消息后,再次命白起带兵攻打楚国。秦军一路攻破楚国城池,楚军节节溃败,不得不割地投降。秦军没有就此停顿,继续乘胜扩大战果。白起依旧从敌后包抄,攻占了楚国都城,楚王被迫出逃。之后楚王改立都城,集结部队反攻,虽获得一些小的胜利,但已经无力扭转战局。从此,在经历了来自秦国的一次次重创后,楚国元气大伤,再无力量与秦抗衡。此战白起更加声名显赫,令楚人闻风丧胆,受封“武安君”。

白起故里

“长平之战”坑杀赵四十余万大军

经过白起的几次大战,韩国、魏国、楚国都已经彻底失去了与秦国抗衡的力量,此时唯一能与秦比肩的就是后来居上的赵国。赵国属于三晋之一,效仿秦国实行变法,国力增强,一跃成为能与秦国一争高下的国家。秦赵之间的争斗已经不可避免。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最残酷的一次战争。《秦本记》对于这次战争的记录令人胆寒,“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白起在这场战役的所为令世人震惊,被后世学者称为人类史上最高效的“战争机器。”当时秦周边各国深知白起的厉害,赵国上下都十分恐惧。

然而秦军一开始派出的将领并不是白起。赵国的平原君(战国四公子之一)认为即使白起神勇,一般人不可能打败白起,可是要论守城,廉颇并不亚于白起,于是推荐廉颇将守护赵国。廉颇布下数十里三道防线,积极建设城堡,与秦军在长平打起了消耗战,此战持续三年。秦军无法有效攻击,损失不少兵卒。赵国错误地判断形势,认为秦军已被削弱,可以决一死战,于是以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廉颇。秦军主将白起知道赵括是一个鲁莽的对手,于是兵分两路,一路佯装败退,一路从后面包抄,形成了袋状包围圈,切断赵军的几个部队之间的连接,一举俘获赵军四十五万。为了避免赵国降卒反覆,白起下令将四十五万俘虏全部坑杀。赵国经此致命一击,再无力量对抗秦国。奠定秦国统一六国的战略大势。

白起之死

公元前257年11月,白起因不服从命令被秦王嬴稷免去官爵降为士兵,最后被逼自杀。

长平之战后,白起准备乘胜进军,一鼓作气攻破赵国。可是从秦国传来的却是退兵的命令。原来秦昭王听从了范雎的话,以秦兵暴师日久,应当让士卒休整为由,允许韩、赵割地求和。范雎本是一个心胸狭窄的说客,长平大胜使他心生嫉妒,怕灭赵之后,白起更加威重功高,自己无法擅权,便以巧言断送了白起宏伟的军事图谋。秦国丧失了灭赵的良机,白起因此与范雎有了嫌隙。

白起

秦国罢兵后,赵国不但没有献城反而开始联齐抗秦。秦昭王遂又命白起统兵攻赵,但遭到白起的拒绝。白起认为秦国已经失去了有利的战机,不宜再次出兵。暴怒的秦昭王不懂得战机稍纵即逝的道理,于公元前258派五大夫王陵率兵攻打邯郸,结果秦军攻势受阻,将卒多有伤亡。秦昭王再次任命白起统兵,但白起认为此时进攻毫无胜算,遂托病不行。范雎此时用私党郑安平代替白起,结果秦军伤亡惨重,主将郑安平率两万军队降赵。孤注一掷的秦昭王亲再一次下令白起出兵。

白起深谙兵法,认为残局很难收拾,坦诚劝谏秦昭王撤兵,等待新的战机。昭王认为白起是有意刁难,加上范雎在一旁不失时机地煽风点火。恼怒的秦昭王于是下令削去白起所有封号爵位,贬为士伍,并强令他迁出咸阳。

由于病体不便,白起没有立即启程。三个月后,秦军战败的消息不断从邯郸传来,昭王闻听更加迁怒白起,驱赶他立即离开咸阳。白起抱病启程,行至咸阳东北的时,昭王在范雎的挑唆下,认为白起“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于是下定了杀掉白起的决心。《史记·白起列传》记载,公元前257年11月,白起在咸阳西十里的杜邮引剑自刎。白起死前仰天长叹:“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过了好一会又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由此可见白起至死都没有释怀长平之战坑杀数十万赵国降卒的做法。显然身为军人的白起绝非骨子里天生的残暴,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满怀悔意,对被坑杀的几十万条生命满含负罪之感。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