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后面就是第四十个主题[有关阿罗汉], 我们来看经文。 [杂阿含经], 第126经上册第119页:“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说所知法、智及智者。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这里有三个重点:一个是所知法,一个是智慧的智, 第三就是智者:已经成就了智慧的人。 “云何所知法?谓五受阴。何等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是名所知法。” 所以我们在修行, 要知道的法的内容重点是什么, 我们要所知的要认识、要清楚、要明白, 就是五蕴哪。我们所观察的对象就是五蕴哪, 我们要明白要解决问题就是五蕴哪。 “云何为智?”那什么是真正的开了智慧。 “调伏贪欲, 断贪欲, 越贪欲, 是名为智。”有智慧的人他要解决的是什么?就是我们于五蕴中起的贪、瞋、痴烦恼嘛, 是不是?什么是智慧?超越了、调伏了贪欲、贪瞋痴,这个就是智,才是真正的智慧。所以我们现在一般的人讲:你这个人很聪明很有智慧, 那个是叫世俗智;而这里我们佛法讲的智是什么智?是超越贪瞋痴烦恼的智慧, 这个才是智。 “云何智者?”什么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阿罗汉是。”成就阿罗汉才是真正的有智慧;为什么?因为他贪瞋痴烦恼巳尽, 是吧?永灭了, 这个才是真正成就智慧的人, 叫智者。 “阿罗汉者,非有他世死,非无他世死,非有无他世死,非非有无他世死;广说无量,诸数永灭。”什么是阿罗汉?阿罗汉证了涅磐。那什么叫证涅磐?有没有还在‘有’‘无’的观念?相对观念?非有非无的观念?还有没有这个问题?也就是我们讲佛的十四无记这个牵涉范围:死后是有、是无?有没有这个问题?所以这里就讲:那还有没有他世?你说有、说没有, 那个都是世俗众生的情见,真正证阿罗汉证涅磐的人, 超越了‘有’与‘无’跟数量的差别, 也不是非有非无, 所以说“诸数永灭”;不能用一切的名相、忆念、分别、数量来给他规范, 是超越了这个的, 这个才是阿罗汉。 所以, “是名说所知法、智及智者」。”这个只是重点,重点提示我们。那我们今天也是一样,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修行?我们今天为什么要皈依三宝、要学佛?我们的目的是不是一样要解脱?是不是要了生死?一样啊。那你要完成这个解脱的这个目的, 你就是要开发的就是真正的智慧。能让贪瞋痴烦恼能止息的智慧, 要在哪里开发?就在五蕴中,所知法就在五蕴之中。这一经非常简单、非常扼要, 但是非常重要!!所以各位:如果我们现在能够发现我们自己的身心五蕴的重要性, 啊!原来我们在这里无明嘛、在这里造作嘛、在这里起贪瞋、起烦恼、造业无边才生死不停嘛。好, 了解了,原来所有的问题是因为对这个五蕴的无知叫无明引起的嘛,是不是这样子?五蕴它有什么功能?有什么作用?我们就被这个功能作用迷惑啦, 然后产生了很多的贪瞋痴烦恼, 这个就是生死之因嘛。那我一直强调:我们今天要在哪里发现?就在跌倒的地方嘛, 我们五蕴在无明中在这里造作;要在这里明、在这里发现、在这里看清真相!在哪里跌倒就哪里爬起来,不是谈这个话吗?所以最后你会发现:这个五蕴与无明相应的结果是这样子;好, 那如果你现在发现真相了:原来无明是可以解决的, 原来无明是可以破除的,原来生命中有与明相应的功能作用, 原来它是不会贪瞋痴、不会烦恼的, 这个叫开发了智慧, 这个明白了, 了解真相了,这个叫智慧、叫明。好, 你理解了这个, 无明也理解了;明然后你能实践, 能够与明相应,然后最后完成了, 这个叫智者。重点就是这样子, 这个重点为什么一直讲一直提?因为我们众生修行都往外跑, 都在谈那个虚无飘渺的, 求啊拜啊都在搞那些;而没有发现到, 真正我们无明的真相是什么?我们在哪里跌倒的, 我们不从这里去发现它, 一天到晚往外求, 在事功上一直在造作;而不知道这些是要往内求的, 往内观察的,往内去发现真相的, 开发智慧也是在这里开发的。了解真相了,与明相应了, 一切的障碍就消失了, 你自然贪瞋痴烦恼就不会随它转。这一经很简单, 对不对?欸,但是是不是我们把以前那么多, 一直讲一直讲, 把它归纳起来,就重点就是这样子嘛。这样大家是不是越来越清楚?修行在哪里修?不是一天到晚谈是谈非, 搞外面一大堆是是非非恩怨, 知道吗?就在这里!五蕴,所知法就是五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