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分割最早记录在公元前6世纪,关于黄金分割比例的起源大多认为来自毕达哥拉斯学派。2500年前,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路过一个铁匠铺,听见打铁的声音非常悦耳。驻足细听,他发现这种悦耳的声音来自3 位铁匠轮流敲打的铁锤,不同长度的铁锤分别发出不同的音调,用数学的方式进行表达的话,这种声音节奏的比例恰恰就是0.618。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欧多克索斯第一个系统研究了这一问题,并建立起比例理论。公元前300年左右欧几里得吸收了欧多克索斯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系统论述了黄金分割,其《几何原本》成为最早的有关黄金分割的论著。 中国也有黄金分割的相关记载,虽然没有古希腊的早,但中国的算法是由中国古代数学家自己独立创造的,后传入了印度。黄金分割在文艺复兴前后,经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经考证,欧洲的比例算法是源于中国而不是直接从古希腊传入的。 后来,希腊艺术家创作维纳斯雕像时,专门延长了女神的双腿,让腿长与身高的比值也达到0.618,使得整个雕像造型更加优美。 在生活中,神奇的0.618似乎无处不在,被人们称为黄金分割。它的具体含义指将一条直线分成两段,当较长的一段与整个直线的比值等于较短一段与较长一段的比值,并且这一比值约为
0.618
时,最容易让人产生美感。就人体而言,无论是臀宽与躯干的长度之比,还是眼睛与脸部的位置之比,都奇妙地遵循着黄金分割的法则。 因为具有这些特殊的美学价值,黄金分割被广泛应用在各种设计中。比如,紫禁城的“前三殿”建筑群,长宽之比与0.618
十分接近。从大明门到景山的距离,与大明门到太和殿庭院中心的距离,比值竟然也与0.618
相差无几。画家们发现,按0.618:1来设计的比例,画出的画最优美,在达·芬奇的作品《维特鲁威人》、《蒙娜丽莎》、还有《最后的晚餐》中都运用了黄金分割。而现今的女性,腰身以下的长度平均只占身高的0.58,因此古希腊的著名雕像断臂维纳斯及太阳神阿波罗都通过故意延长双腿,使之与身高的比值为0.618。建筑师们对数字0.618特别偏爱,无论是古埃及的金字塔,还是巴黎的圣母院,或者是近世纪的法国埃菲尔铁塔,希腊雅典的巴特农神庙,都有黄金分割的足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