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掼大麦

 圆角望 2016-07-29

  [苏州]憨憨

  流年

  大麦的麦芒,粘在身上,手拂不去,“芒刺在背”,夜里休想睡得安稳。

  初夏,大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小满里日头,晒开石头”。田野望去,大麦焦黄,菜籽泛白,转眼到了夏收大忙季节。

  夏熟登场,依次收获大麦、元麦、小麦。大麦成熟早,矮矮的麦株,粗壮的麦秆,麦芒簇簇,一片金黄。这时,元麦还是青的,元麦也叫裸大麦、裸麦、青稞,将元麦粒在石磨上磨碎,掺上大米做饭,叫“麦粞饭”。麦粞饭香气扑鼻,但粗粝难咽,有儿歌唱道:“麦粞饭,淘韭菜,弗嫌怠慢,明朝还来。”小麦成熟最晚,磨出雪白的面粉,是包馄饨擀面条的主粮。

  大麦的生长期短,种植面积有限,只为接济“荒三春”的粮食不足。农历四月,大麦就熟了。把大麦割倒,挑到打谷场晒上几个大太阳,就可以掼大麦了。掼大麦在一天最热的下午两三点进行。这时,麦穗松脆,容易把籽粒掼下来。这是老妈一个人干的活。在大太阳下容易中暑,她搬张小凳坐在场地背阴处,前面放一块大方砖,或一块大黄石,手拿一把一把的大麦,在上面使劲地掼。家里有掼稻的稻床,但老妈不用,因为大麦短,稻床大,杀鸡不必用牛刀,一块方砖,一块黄石,因陋就简,反而人能坐着,操作方便。

  天气酷热,不能赤膊,也不能穿短衣短裤。妈穿上长衣长裤,头上还要扎上一块青花大方巾,袖管裤管扎得紧紧的,就差一个防毒面具,便像防化战士。这一切都是为了对付麦芒。大麦那又长又蓬松

  的麦芒,每根都是细细的,脆脆的,上面布满了锯齿形的细密倒刺,粘在身上,手拂不去,只能用手指甲小心地一根一根掐掉。遗漏一根,便是“芒刺在背”,夜里休想睡得安稳。

  在一片“噼啪”声中,大麦籽粒迸溅,麦芒飞扬。尘雾和纷飞的麦粒麦芒中,老妈影影绰绰。掼大麦也有儿歌:“一箩麦,两箩麦,三箩开始掼大麦,噼噼啪,噼噼啪……”真的掼大麦,可没有唱儿歌那么轻松,粒粒皆辛苦呵。

  收获的大麦和大米一起做成麦片饭,比麦粞饭好吃多了。大麦还能做麦芽糖。西方人用它酿啤酒;东方人直接炒制成大麦茶。清晨,妈妈第一个起床。灶上三口铁锅,大锅煮麦片粥,小锅炒大麦,中锅烧滚一锅水。抓一把焦大麦放在滚水中,大麦茶就成了。我们起床时,灶台上一碗碗的麦片粥凉着。我喝粥不用筷子。一手一碗粥,一手一根萝卜干;喝一口粥,啃一口萝卜干,三下两下就完事。而大麦茶,舀在桶里,桶浸在木脚盆中,脚盆放满井水,凉着呢!

  割小麦,天更热。太阳光把麦秆烤得“噼啪”作响。割小麦是抢收,当天割下,当天捆好,当天把麦子运到打麦场。否则,麦秆摊在田里过夜,会有蛇虫钻进去,很危险。割着小麦,汗水一个劲地淌,一会儿,人像从水里捞起来一样!不要紧,田埂上放着“大麦茶”呢!井水浸过,凉丝丝的。双手捧起木桶,像梁山好汉豪饮,心头像有凉风拂过,神清气爽。

  如今都机械化了,掼过大麦的人已不多,老妈算一个,她今年一百零二岁,身体硬朗,耳聪目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