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午节、屈原溯源及一点陋见

 白首南岳图书馆 2016-07-29

端午节、屈原溯源及一点陋见 2011-6-4 16:10 阅读(31)   2013-09-04阅 11  

 

    

     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是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的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因祭祀、游艺、驱邪等的差异,各地(含传入的他国)民俗活动略有不同。

   中国的端午节。主要以三省四地的端午习俗,即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湖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 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组成。已于2006年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已在2008年正式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且该项目已由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申报,并即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目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端五节、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五月节、龙舟节、屈原日、女儿节、诗人节、龙日等等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仲夏顺阳在上,阳重人中天。本来是我国汉族人民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可称之谓卫生节的节日。但历史沧桑的演绎、时代变迁的衍生,有着美好愿望的人们,不断给这一节日分别赋予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怀念革命女侠秋瑾;和祭祀“龙”的部落图腾;哀祭忠臣伍子婿、贤良介子推;祭奠孝女曹娥等丰富内容和新的生命,使得端午节节日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传播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魅力超群,而以纪念屈原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所以,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都为着怀念屈原,而在这一天用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插艾叶、喝雄黄酒等民俗活动来纪念他。这一“说”,历时达二千多年经久不衰,可见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爱国情怀的感人之甚,亦为民之称颂也。

    历代以来,有不少文人墨客为之歌咏。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如唐代(文秀)《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宋(梅尧臣)《五月五日》诗:“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南宋( 陆游)《乙卯重五诗》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宋 (苏轼)《六幺令·天中节》词:“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连开创了盛唐开元之治、又走向衰亡的唐皇(李隆基)在他的《端午》诗里也写下:“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的感叹。可见自古以来,屈原就是端午节留给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文化遗产,是中国有史以来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们知道,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用他的诗歌,最后用他的生命,实践了自己崇高的人生抱负和人格理想。他的价值信念首先在于自身的道德人格与情操的完善。他的这种道德人格的完美理想又是在与历史形态中的民族国家栓塞在一起的。所以,尽管他屡遭放逐,仍然心系故土,不忍去国。他在《国殇》中写道: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借侑神之词,写出了自己的魄力和身份。这位文学老祖宗,给后代留下20多篇名著,本已是给了我们民族偌大一份遗产,末后加上这汨罗一跳,更把他的诗作添出几倍权威,展现出千层光辉,成就万劫不磨的生命,将永远和我们民族子孙相摩相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人民,每逢端午节,都是用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插艾叶、喝雄黄酒乃至现在的诗朗诵、游园会,这种民俗活动的民间纪念方式,追念这位怀有伟大、崇高情感的爱国者。为此,我们在每过端午节或其他传统的节日 、参加各种形式的民俗活动时,不能只简单地看作是年复一年的重复。而应该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强自身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自信心。最终实现集体的、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与增强。

   长久以来,正是这样一些蕴涵了深刻内容的传统民俗节日,维系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繁衍发展和成长壮大。我们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但我们在引进西方“洋”节的时候,切不可把中国传统的节日这一先祖留下的宝贵财富淡漠了。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