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邢彪摄影游记《高棉的微笑——梦幻吴哥窟》

 yezhu8888 2016-07-30

吴哥窟无疑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一处古迹。

根据中国典籍,柬埔寨在公元一世纪时左右建国,汉时被称为“扶南”,隋朝和唐初称之为“真腊”,中唐时称“吉蔑”,元时称“甘孛智”或“吉孛智”,明代或万历以后才开始叫柬埔寨。 “柬埔寨”是国家名。

元朝是一个靠征战打下来的王朝,疆域广阔,因此元朝的对外交往较为活跃。 历史中多有记载元朝和周边国家的外交往来关系,或者是遣使招谕,或者是小国来朝上贡,或者是安抚立省。

元朝频繁派出使者,目的只是告知自己的强大存在,令其归附献贡。 其中元朝遣使招谕真腊也有多次。

真腊曾是扶南古国北部属国,公元7世纪并扶南自立,迁都吴哥,公元9至14世纪达到全盛,称为吴哥时代,这一时期,是吴哥的鼎盛时期。

周达观,温州人,1295年元朝成宗元贞元年奉旨随史赴真腊,次年(1296年)至该国,在真腊呆了一年左右。

周达观自述: “圣天子遣使招谕,俾余从行”。 “元贞之乙未六月,圣天子遣使招谕,余从行。” 二月离开明州(今宁波),二月二十日自温州出发,途经福建、广东、海南诸港,过七洲洋,经交趾洋,三月十五日到达占城国都。 又经崑崙洋由真浦(今越南巴地-头顿一带)入境真腊国。之后自真浦出发,过崑崙洋,入真腊第四港(今越南美狄)。 自港口北行,大舟换小舟,一路行舟,入洞里萨湖,七月时到达湖边码头,上岸即是吴哥城。

周达观作为使节团的随员,毫无疑问对当地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做了详细的考察,同时肯定做了详尽的笔记。 回国后,周达观依据在真腊一年左右时间的所见所闻,写成《真腊风土记》 。 随着吴哥王朝在战争中和温疫中衰落,许多当时的人文记载已不可考,周达观写成的《真腊风土记》成了唯一的历史记载,可以说是中国人为柬埔寨也是为人类文明史做出了贡献。

《真腊风土记》刊本有十余种之多。 此书作为真腊国吴哥时期唯一的记录,吴哥王朝的历史由于有了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便有了生动丰富的历史细节,这是此书最大的贡献。 凡是研究柬埔寨的学者都对它极为重视。

从考古的意义上看,吴哥遗迹是法国人发现的。 1564年,葡萄牙传教士多尔塔最早发现吴哥遗址,但当时却未引起世人的关注。 法国人却根据周达观所著的《真腊风土记》中的详尽记载找到了吴哥窟。

1819年法国人雷慕沙将《真腊风土记》译成法文,开始慢慢传播开来。 1902年那个盗窃过我国敦煌千佛洞大量文物的“窃贼”——法国人伯希和依据另一版本重译《真腊风土记》,伯希和了解中国的历史,是个中国通,他对此书作了详细的注释,影响极大。 1858年,法国人布耶沃斯来此考察,在丛林里再次发现一个“类似王宫“的建筑,并发表游记,引起注意。 1861年法国博物学家穆奥因为《真腊风土记》而得知吴哥所在,穆奥深信吴哥王朝的存在。

于是穆奥决定探访吴哥窟。

穆奥按照周达观所走的路线,从中国出发经南海、湄公河、洞里萨湖到达真腊。 单靠他一个人是肯定不行的,他雇用了几位当地居民作自己的助手,从南向北,进入丛林,手持砍刀,披荆斩棘,经历千难万险,终于发现了吴哥窟的遗址,在泥土和苔藓之下发现雕刻着精美图案的石柱、石块、塔群、城廓、护城河等。

当这位博物学家拨开被大树藤蔓缠绕的巨石,一个隐密了四百年的王朝的废墟便呈现在他的眼前,他被这废墟之宏伟,精美所震慑,那用一块块粗砺的石块垒叠起巍峨的城堡、神坛,在方正的布局中层层叠叠,布局结构严谨,雕刻精美绝伦。

那石雕的门楣、壁墙,廊道、佛龛, 那细如刺绣栩栩如生的浮雕, 那纤腰圆乳的吉祥天女, 那丰腴的脸庞动人的身姿, 那线条流畅的衣裙褶皱, 那些雕像也许残缺了,但她们比希腊的断臂维纳斯显得更加灵动,更加活灵活现,也更加楚楚动人。

目睹眼前这一幅幅壮美的景象,穆奥被惊呆了,吴哥窟的美让这个自恃拥有欧洲最伟大的艺术,总以傲慢之心看待其它外族的法国人,在它面前低下了高贵的头颅。 他知道这是世界之最,人类之最,历史之最。

从此在热带丛林中隐没了四百年的吴哥文明终于重见天日。 1868年,穆奥的游记《柬埔寨暹粒探险记》出版,这本游记里还有穆奥所绘的寺庙草图。

之后,法国的第一支探险队由拉格西率领,到达吴哥,探寻古迹,之后逆流而上,沿湄公河来到中国云南。 这次探险经历被编辑成《印度支那探险之旅》,出版之后,更多的西方观光客开始陆续到达吴哥。 这座凝聚着高棉人的人文历史的伟大建筑奇迹终于被世界所瞩目。

法国人发现吴哥窟之后,就卓有成效的开始了对于吴哥窟的长期维修和保护,现在吴哥遗址的格局就是法国人规划的,也许是法国人见惯了维纳斯之类的残缺的雕塑艺术,他们对于残缺的美很坦然的接受,按照中国人的观点,维护应该包含修复的因素在内。

而在吴哥窟,一切都是以废墟的形式存在着,坍塌的石块,在石墙中长成的大树,树根如巨蟒缠绕着石墙,青苔挂满了石块的表面,犹如大自然和岁月给吴哥窟披上了神秘的外衣。

前段时间,央视曾经播放过三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十分轰动,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国人对于古代文化遗产的修复和继承,我们要求完美。

现代科技考古日新月异,2007年8月,澳大利亚、法国与柬埔寨组成的考古团队,在美国太空总署协助下,用遥感雷达扫描深埋在地下的暹粒。

  结果发现,现在挖掘出的吴哥遗迹还仅仅是庞大吴哥王朝的一部分,实际上的吴哥王城面积还要大得多,深埋在地下的王城,比原先预估至少大三倍。

美国《全国科学院学报》的新地图显示,吴哥窟古城的市区面积超过六百平方英里,几乎赶上一个伦敦地区的面积,零零散散的相关建筑绵延至数百平方公里之外。

最新的考古研究发现证明了高棉文明“因为过度发展而灭亡”的理论。 古城可能幅员太广难以维持,再加上农耕密集,中世纪天气逐渐变暖,农业生产生活过度砍伐,战争和温疫等种种因素带来的灾难,最后导致它的文明崩溃。

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不会是永远的,他与其它帝国一样盛极而衰被外族所灭 。

公元1431年暹罗族攻陷吳哥,屠城之後发生瘟疫,當地人不得不放弃吳哥城,迁移到别处。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为什么吴哥文明突然消失,且缺失这段历史记载,那就是战火和温疫造成的。 这个中世纪全球最輝煌的城市便从此淹沒在热带荒野丛林。

四百多年后当吴哥窟被发掘出来时,已成为一堆荒野中的鬼城,到处充满神秘的氛围。

大自然四百多年的风吹日晒,让吴哥窟呈现出一种人类无法想象的残缺之美,大树如巨蟒般缠绕石头的建筑,演绎出出神入化的共生之美,让人更加惊叹的是,流淌的岁月梳洗了高棉的微笑,鬼斧神功般的自然雕蚀让石像的微笑更加神秘,时光的青苔让微笑沉淀得越发深沉迷人。

女王庙无疑是吴哥窟最为精巧的雕刻艺术的典范。 占地面积不大,但里面的石墙、石门、石塔、石猴无一不是精雕细琢,其雕刻的精美细致生动,让人叹为观止。

在吴哥窟的日子里,面对废墟的吴哥窟,内心充满了震撼和感动,废墟都如此的充满魅力,它活着的时候真的更加难以想象。

如此伟大而精美绝伦的建筑,被破坏了,被遗弃了,被埋没了四百多年。 再出现的时候,带着满身的苔藓,依旧楚楚动人。

孔子曰: “芝兰生于幽林, 不以无人而不芳, 君子修道立德, 不为穷困而改节” 吴哥窟就是生于热带丛林中的人类瑰宝。

吴哥窟的美不仅仅是因为雕刻精巧,其建筑结构,造型布局同样精美绝伦。 建筑大师贝秉铭说: 结构是建筑中永存的因素。 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

歌德说: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雨果说: 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 俄罗斯大文豪果戈里说: 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它依旧还在述说。

真腊王朝的人民创造了吴哥窟, 尽管埋没了四百多年, 尽管满身伤痕 尽管被青苔染绿 尽管被村根缠身 ………… 可它 依旧在高棉的土地上微笑着 依旧在高棉的土地上吟唱着

真腊王朝贾耶跋摩七世 为真腊王朝建立起亚洲伟大的帝国 经历过的战争杀戮 看到过背叛复仇兴衰荣辱 番然醒悟之后归依佛门 真腊王朝从此从印度教转向了佛教 他们的石像阖上双眼低眉微笑 每个到过吴哥窟的人 任何处,任何地,任何时 都可以看到他的微笑

他的微笑无所不在 他的微笑包围了每一个人

低眉 眠嘴 深沉 淡定 从容 安祥 这就是 “高棉的微笑”

吴哥窟无疑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一处古迹。 去一次是不够的,身为世界最大的旅行俱乐部——Wordventure的会员,我每年有无数的出国旅行的机会,期待再次造访柬埔寨那座神秘的古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