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讼阅读|亲历讲述:如果不做律师,职业转型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马青山洛郑律师 2016-07-30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身为法律人,有些体会只有法律人最能理解。在你的执业生涯中,哪些经历和情感让你不吐不快?哪些心得和体会希望与同行分享?每周四晚八点“夜聊会”,与所有法律人一起聊一聊你眼中的律界人生。

 

律师,或许并非职业的终点,而是一个转机。有转行打算的律师在面临各种选择时不免有很多疑问,那么本期的夜聊会我们便请来了六位“过来人”跟大家讲讲自己的转型经历。文章将“选择原因”、“行业差别”和“新领域所需技能”展开并呈现给各位。

 

整理/无讼观察员 张洁

 

王兆强

原律师,现任职于某金融科技公司

 

2010年研究生毕业后,一心想做律师的我放弃了其他几个offer来到金融街的一家内资律所。当时的考虑比较简单,我要接触更多的人、做更多的业务、见更多的世面直到2014年初,我在律所做了三年半的涉外业务,从最初的FDI为主到后来的outbound,我逐渐可以独立地做一些看似复杂的项目。

 

从第三年起,我开始有焦虑感。一方面是自己发展似乎到了瓶颈,再往上走所需要的资源和能力是我暂时没有的;另一方面是感觉律师做的业务有点单一,甚至重复了。于是跳到了金融行业。两年多的时间从最初的资管到资本市场,再到现在的互联网金融,随着金融行业的大潮起落。

 

转行的感受可以分为两段:

 

第一阶段,感觉律师距离交易太远。进入金融行业,包括后来的资本市场,很快就发现,律师对交易的理解太差——这种感觉直至今天仍有——好的律师太少了,大多数律师反复强调的问题很少会真正影响交易,而真正对交易有决定性作用的问题律师很少发现。

 

转行的前期,做项目时我从律师的角度提出一个个看似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无疑都会写进法律意见)都被老板无情地否决,那时的我内心是相当崩溃和不服的。但事实很快会证明,我确实不会提问题。真正做好项目,需要的是投行视角,就像招股说明书中律师参与的部分一样,单纯的律师在大多数项目中起的作用有限。易言之,大多数律师距离交易很远,只是在交易的某一个角落说着一些不重要的话。

 

第二阶段,发现律师对规则的理解能力和逻辑能力在金融行业有很大的优势。一旦摆正位置,开始注重财务知识以及对行业的理解,我很快就跟上了老板的思路。这时候我逐渐意识到,律师对规则的理解能力以及过往处理法律文件所练就的逻辑能力会极大地帮助自己对交易的理解和判断,从而使得自己从一群四大出身的同事中脱颖而出。

 

我个人认为,当前中国的金融行业一方面是一个强监管的领域,另一方面是一个高速发展以至于监管不过来的行业。这就给律师一个很好的机会,从固有的律师思维(尤其是凡事第一反应是否合规的非黑即白的思维)桎梏中解放出来,那些善于从全局思考的律师会在金融行业有一番大作为。

 

所以,我建议有条件的律师都可以去金融行业看看,和企业的实际控制人聊聊,和钱做近距离接触,观察下交易达成或者失败的真正原因,体会下市场的残酷和人性。

 

古城

前劳动仲裁员,现任“推之”法律知识工程师

 

也许有人会问:法律知识工程师是神马?打个比方吧!法律知识工程师就是一个usb接口,这个接口一头连接认知技术,一头连接法律知识,主要工作就是将法律知识转化为电脑可以识别的语言,进而引导电脑代替律师做一些法律工作(目前主要是简单的法律咨询工作)。


对于这一选择,当初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1、差异化竞争。律师行业虽说人数仅仅30万左右,但行业的竞争也是相当激烈的。而我作为一个大龄青年(年龄保密)从政府部门贸然闯入律师行业,一无人脉关系,二无律师业务经验,三还要养家糊口,我只能选择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子',而且这条路最好是一条有钱途、有希望的路子。而当前环境下,最有希望的路无非就是法律互联网。也是基于这个原因,我从2015年10月开始对法律互联网做了深入研究,也发表了法律互联网的相关文章20余篇,在业内形成了一定的标示,这为我进入法律互联网这个行业打下了基础。


2、跨界思维。有人说过未来的竞争是一种跨界的竞争,你的竞争对手可能不会是你所认为的竞争对手。这句话有点绕口,不过很现实,比如四大银行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会是支付宝、财付通这类网络支付公司,也有人曾经预言传统律所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BAT这样的网络公司,可能是腾讯法律研究院,也可能是百度律师直达号。当然这是宏观的考虑,对于我们微观的个人来说,转型等同于跳槽,想要在跳槽后做得更好、更有价值,就需要具备他人所不能轻易具备独特能力,而跨界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取得这种能力。也许以后我会说'我是互联网行业劳动法律玩得最转的,也是劳动法律行业最有互联网思维的'。这年头,玩的就是综合素质。


所以我的转型有一定的偶然因素,法律知识工程师是偶然的;但更是必然的结果,我退出公职进入的必然是法律互联网这个行业,而且这个转型也是前期积淀的结果。如果我们要做转型,不妨先做些准备,分析自身的优劣势和外部的环境,三思而后行。

 

宋颖

前律师,现景德镇陶文旅集团法务


从一名专注于案件本身的律师到成为集团企业的法务,我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知识的宽度也在加大,对企业自身特点、领导的工作作风、国有企业独有的办事流程的熟悉,也让我变得更加稳重、成熟。


一、从争赢到争取双赢


作为一名诉讼律师,特别是带着名校光环,总觉得要通过案件的胜诉来体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而作为集团的企业法务,我们不关于个案的胜负与否,而是关注事情本身,能够让各方的诉求得到满足,甚至取得双赢的结果,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二、从关注热门法到关注冷门法


作为一名诉讼律师,我们关注的是合同法、刑法以及各类诉讼法,而作为陶瓷文化旅游类型的集团法务,我们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如何保护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遗迹,如何使陶瓷手工记忆得到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我们开始关注文物保护法、古村落保护等行政法规,甚至在我们集团主推的陶溪川创意园区中,我们还在研究如何注册商标,如何进行更好地保护品牌形象。


三、从“土”到“洋”


作为一名小城市的诉讼律师,刚开始我们做的都是非常传统的诸如离婚、交通事故等传统案件,随着集团法务工作的开展,我们开始接触投融资领域、文物保护领域、文化创意领域,视野变得国际化,看问题的高度也明显优于之前做传统诉讼业务。

 

张小琳

前律师,现任无讼案件管理顾问

 

加入无讼让我经历了由一名诉讼律师到互联网公司案件管理顾问的转型,充满新奇但同时也布满挑战。


律师的工作无需赘言,首先可能需要简要介绍案件管理顾问的工作。顾名思义,案件管理顾问就是对案件进行管理:对于企业,帮助其高效快捷地寻找匹配律师推进案件;而对于律师,不仅为其提供案源机会,同时通过对案件的跟进反作用于企业,进而实现企业与律师有序对接。案件管理顾问的工作表面看来仅仅是案件机会与案件信息的传递者,但是其本质则担负着这个系统流程高效运转的重任。


一、从关注'专业',到关注'行业'


做律师的时候,很多时候会把自己定位于法律工匠,一个个案件一个个法律问题,是律师需要逐个应对并解决的,这个时候,更多的着眼点落在了法律专业本身。


转型案件管理顾问,依托无讼法律大数据平台,此时工作的关注点必然需要发生转变,仅仅关注专业已远远不够,对整个行业的思考、对发展路径的探寻,都是必需且急迫的。


二、从'解决问题',到'挖掘需求'


说起诉讼律师的工作,往往落实在八个字上面:风险防范、争议解决,其中争议解决的作用及价值则会更加凸显,毕竟'风险'只有真正成为'问题'时才会比较容易受到重视。


但是,对于案件管理顾问而言,在对接企业的时候,解决问题固然重要,但是更加需要发现问题、梳理问题以及总结问题的能力,然后进行客户需求的深度挖掘,进而推进技术的改善与产品的更新,并最终提供更好的客户体验。


律师的转型,对于我个人而言,如果说是从内至外的洗礼一点也不为过,视野更加开阔、思考更为全面,而始终不变的,是为法律行业贡献自己绵薄之力的期许与决心,并且这也将一直激励及鼓舞自己。

 

陶光辉

前律师,现任国美控股法务总监

 

做法律顾问和律师的一个区别就是,前者需要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

 

按法律顾问实际工作需要及职业发展规划的需要,对知识进行分类。根据该分类标准,法律顾问应掌握的知识领域可分为法律知识和非法律知识。

 

法律知识又包括实体方面的法律知识和诉讼程序方面的法律知识。实体法律知识,如公司法、证券法、合同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会计法、招标投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物权法、破产法等等。程序法律知识,如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等。

 

非法律知识又包括经营相关的知识,如商业模式、企业与政府、行业结构与发展趋势等,涉及学科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企业理论、公司治理、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管理相关的知识,如各职能管理、管理思想、领导技巧等,涉及学科有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运营管理、领导学等;财务相关的知识,如会计记账、财务报表、融资模式、内部控制、资本运作等;以及技术相关的知识。

 

非法律知识包括的范围非常广,但基本上是围绕法律顾问的工作需要而安排的。很多企业法务总监,因为其一直接触的领域均是法律方面的知识,可能对非法律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存在畏难的情绪。他们认为,不需要懂那么多,把法律知识搞清楚就够了。但事实上,正是非法律知识决定了法务总监的视野,决定了法务总监能对企业商业,甚至企业战略的支持力度。这也是我一直强调的,法务总监的工作有效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是看法务总监懂得的非法律知识的多少。

 

张杨

前律师,现苏州元禾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法务总监

 

商务非诉讼领域的商业问题和法律问题在实务上,其实是互相交织的:

 

——比如大型涉外设备采购合同的瑕疵解决条款,往往由技术、商务等因素触发(比如设备试运行、正式运行未能在约定时间达到约定的技术效果,迟延交付等),究其后果属于法律条款。这时不仅需要纯法律技术维度的思考,还应结合对己方公司的商务进程、发展战略的商业认知,则可以对商务角度采用何策略给予更切合的分析。

 

——比如该供应商除提供案涉设备之外,在其他的领域亦作为一个重要的供应商支持己方公司集团,则该等商业地位带来的议价优势,可以采取一些相对激进的策略,比如要求即刻更换设备等成为优先选择。如果该设备属于高度精密型设备,运输不便,耗时较多,且其备品备件的价格非常高,而在己方当地有较好的售后服务技术团队的,则可以建议考虑在己方当地维修,同时要求对方免费提供多套备品备件作为补偿手段之一等。如果法律人能做出类似的策略建议,对于商务人士决策将是极有助益,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决策者对法律工作价值的认知水平。

 

更重要的是,在某些法律领域,缺乏对商业背景的深入了解,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把握以及必要的业务、财务知识支撑,几乎是无法给出切实可行的法律建议的。

 

——比如在跨境投资领域,为分散投资风险、通过放大杠杆提升收益率等多维度的商业考量,往往会通过所谓club deal, 即抱团投资的方式操作。规模大的交易项目,参与者众多,商业诉求、自身合规要求差异大,如果代表领投方,需要在尽可能满足参与者合规要求的前提下,平衡各方商业诉求。此类交易中,如能具备较强的商业思维,则可以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比如为满足某些投资人的投资诉求,设立替代投资载体,对某些投资人出资允许以项目收益抵扣等。

 

为此,作为法律人,必须加强自身的商业思维能力。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办法包括:

 

1 广泛的阅读优质纸质或者电子版财经媒体,比如《财新新世纪》、《新财富》等,特别是对其中关于商业案例的深度报道,可以自制按照时间线索,交易参与方视角两个表格梳理,最后总结该案例的商业、战略、法务方面的要点。特别感兴趣的要点,可以进一步阅读相关的专著、论文,从境外上市公司披露信息中查询相关交易文件等,由点及面形成知识网络。

 

2 多参加行业大型活动,吸收业界新知。

 

3 最重要的还是敢于承担,深度参与己方公司的商业项目,在实践中学习游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