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师谈太极1—10

 BlueSkyNo1 2016-07-30
大师谈太极1—10

《大师谈太极1.预备式·李雅轩》:练太极拳,全凭神经感应灵敏,如灵机少了,那太极拳还练什么?灵机是出于神经,神经的灵敏世人之至宝。所以太极拳的练法,在未出势之前的预备式,就要先松心身,静思想,以养神经上之虚灵为第一要务。练太极拳,要以神气、以意为主,要时时刻刻保持它的纯洁性。

《大师谈太极2.虚无·李雅轩》:太极拳功夫,最高者,是找虚无的气势,有了虚无的气势,才能感应灵敏,才能融化万物。如果没有虚无的气势,就感应不灵,应付不当。所以,首要是在稳静安舒上着手,以养其虚灵。练虚无气势的功夫,初步先找柔软,再找轻灵,有了柔软轻灵之后,再可以找虚无,久而久之,便可有出手便包罗万象的气势。如老子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即不专注于某一手,谋一式,某一部,要处处有照应,处处有感应。
硬劲不如僵柔劲,僵柔劲不如松沉劲,松沉劲不如轻灵劲,轻灵劲不如虚无劲。

《大师谈太极3·静·刘培中&扎西》:(刘培中)身心轻松而不紧张,是为假静,如能做到全身各内窍、各经脉、各骨节之元真合二为一,才是真静。
(扎西)“静”非常重要,因为静是松的前提,是用意的前提,是调身、调心、调息的前提。静,当然指的是内静,而不是外静。不是外表看,好像是静静地,其实内心是乱烘烘的,杂念丛生。要从心里静下来,不得心浮气躁,要排除杂念,稳定安舒,心神泰然,集中心志。只有心神两静,寂寂空空,真正地静下来,才能存得起真心,养得起真气。

《大师谈太极4·搂膝拗步·张肇平》:一般的打法是:前腿弓,后腿蹬,扭腰,左手搂膝,右手按掌。这与人体的神经结构是相冲的,与太极的自然生化是相反的。(注:人体的神经作用是交叉的,故震左足发右掌,震右足发左掌。)该式的打法是完全借重在扭腰胯,将重心移至左腿,震左足,发右掌,这才是正确的练法。

《大师谈太极5·呼吸·周稔丰》:太极拳的动作与呼吸配合的基本规律是:在变换姿势时吸气,掌或拳向前击出时呼气,起吸落呼。人在空气中呼吸与在水中呼吸的道理是一样,也可以使身体有变轻或沉重的感觉。吸气时变轻,有助于动作轻灵,呼气时变重,有助于沉着、稳重。

《大师谈太极6·平和·金庸》:练太极拳,练的主要不是拳脚功夫,而是头脑中、心灵中的功夫。如果说「以智胜力」恐怕还是说得浅了,最高境界的太极拳,甚至不求发展头脑中的智,而是修养一种冲淡平和的人生境界,不是「以柔克刚」,而是根本不求「克」。脑中时时存着一个「克制对手」的念头,恐怕练不到太极拳的上乘境界,甚至于,存着一个「练到上乘境界」的念头去练拳,也就不能达到这境界罢。

引文《金庸 吴家太极拳拔》:
太极拳的基本构想在世界任何拳术、武功、搏击方法中是独一无二的。我相信这是老庄哲学在拳术中的体现。用在政治上,那是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术,用在拳术上,便是以柔制刚的太极拳。道理是一样的,以自然、柔轫、沉着、安舒为主旨,基本要点是保持自己的重心,设法破坏对手的平衡。但设法破坏对手的平衡,并不是主动的出击,而是利用对手出击时必然产生的不平衡,加上一点小小的推动助力,加强他的不平衡。所以太极拳讲究「以静制动」、「四两拨千斤」、「後发制人」。太极拳不运气、不用力。力气的来源在于对手,我只是转移对手力气的方向。对手所以失败,是他自己失败的——他是被他自己的力气所击倒。如果对手自始至终保持他的重心和平衡,或者,他根本不来打我,他就不会失败。练太极拳的人应该不会去主动攻击别人。
  世上万事万物,永远在变动之中。太极拳的动作看来似乎缓慢,但永不停顿,没有一刻窒滞的时候。在建筑学上,弧形的线条比之直线能负担更大的重量。在太极拳中,速度并不是最重要的事。要旨是永远保持平衡和稳定。练习太极拳,推手的训练十分重要,那是凭敏锐的感觉来捉摸到对手力道中的错误缺失。如果他没有错误缺失,那么就设法造成他的错误缺失。重要的是,自己的每一个行动中不能有错误缺失。只要他想来打倒我、攻击我,迟早会有弱点暴露出来。保盈持泰,谦受益、满招损,那正是中国人政治哲学、人生哲学中的要点。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比击败对手重要得多。自已只要不败,那就好得很了,对手败不败,并没有太大关系,他如不好自为之,迟早会败的,他如好自为之,那也好得很。
  太极拳相传为张三丰所创。张三丰是道士,太极拳正充分体现了道家哲学。道家哲学并非纯粹是守势的。老子重视欲取先予,「大国者下流」,强大者不是来势汹汹,而是积蓄力量,让对手气衰力竭,然后乘势而取。练太极拳,练的主要不是拳脚功夫,而是头脑中、心灵中的功夫。如果说「以智胜力」恐怕还是说得浅了,最高境界的太极拳,甚至不求发展头脑中的智,而是修养一种冲淡平和的人生境界,不是「以柔克刚」,而是根本不求「克」。脑中时时存着一个「克制对手」的念头,恐怕练不到太极拳的上乘境界,甚至于,存着一个「练到上乘境界」的念头去练拳,也就不能达到这境界罢。

《大师谈太极7·松·郑曼清》:澄师每日,必重言十余次,要松,要松,要松,要松干净,要全身松开。反此则曰,不松,不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按松一字,最为难能,如真能松干净,余皆未事耳。松,要全身筋络松开,不可有丝毫紧张。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若无骨,只有筋耳,筋能松开,其余当有不松之理乎。

《大师谈太极7.1·松·王培生》:把自己全身放松,关节拉开,就是想着一节一节向相反的方向拉,想完了就忘掉。脊柱是往上下两头抻,叫做上下对拉或对拉拔长。下面是先想尾闾往前下,一收腹,上边是眼向前平视,顶就领起来了,这叫“尾闾中正神贯顶”。膝关节老想着有稍微上提的意思。脚趾松完以后想涌泉穴,再松到环跳穴这就稳了,如同鸟儿停立在电线上一样轻飘飘的。下肢关节松开后就能站得很牢,如树植地生根。还有三空,即手心空、脚心空、胸空。整个身体练得像气球一样才出轻灵。

《大师谈太极7.2·松·陈赵旭》:练太极放松的关键部位是四大块,即两胯两肩。只有胸部放松了,才有胸中运化。胸部太僵,就会气灌满胸,就无法调整上下关系。打拳紧要处,全在胸腰运化,胸部任何时候都不能领劲,开合都要放松。胸部放松的关键是两肩的放松,所以拳论中说的,转关在肩,运化在胸腰,而腰部的松活关键又在两胯,跨不松,腰也不会活,就是这个道理。

《大师谈太极8·根·梅墨生》:我认为,武禹襄说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是指练习太极拳时发力的一瞬间,劲力的根在脚上。但是,在整个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它的根是在丹田上。
  太极拳练习的是什么?我认为练的是混元一气,练的是一气流行。既然练的是“一气流行”和“混元一气”,那么,就不能在脚下练,也不在手上练,而是要练丹田内气。太极拳是道家内丹的外功,道家内丹的根本就是丹田。太极拳修炼的目的是“延年益寿不老春”,防身自卫是它的副产品,所以,太极拳练习的是丹田气,练的是混元劲,它的“根”就应该在丹田与命门之间,通俗点说就是腰腹之间。太极的根就在腰腹之间,人体的内气从这里出发,向外螺旋运行。我们看到的宇宙星云图是旋转的,其中的中极就是太极,这里是阴阳两种能量,或者说是两种宇宙场的交汇之处,这个交汇处就是太极。人体犹如宇宙,是宇宙的体现,人体的腰腹是太极的根,从这里延展,腿和手臂就是末梢。

《大师谈太极9·敛·梅墨生》:武禹襄的《五字诀》中就有“神凝,气敛”的要求,王宗岳的拳论说“要敛入骨髓”,都是讲的这一点,即要把神意收敛到中间去,不是向外发放。这是太极拳最重要的心法之一。

《大师谈太极10·心·郑曼清》:心为令三字,乃太极拳唯一之要诀。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予以推动矣。然手足皆不可自动,非待腰能便利从心之后,手足方得随腰而动,是之为太极拳不动手,且足亦不自动。故太极拳之动作,真所谓牵动一发,则全身具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