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包公廷辩 | 北宋谏官就是这么牛!

 汉青的马甲 2016-07-31

▌特别声明:

文中所持观点,不代表溯古追风立场;

若无特别版权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

如有版权及其它争议,请与我们联系。

溯古追风世界历史网 www.xhistory.net

投稿、合作、版权争议,欢迎勾搭微客服:thexrock (1150728290)



北宋谏官的一次集体大行动



北宋的谏官,天不怕,地不怕,敢于据理力争,抗颜进谏,被称为“殿上虎”,连至高无上的皇帝也往往会畏惧几分,奈何不得。北宋王朝一百六十七年,这样的事例有很多。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被后世所传颂的包拯。


包拯,字希仁,庐州人(今安徽合肥),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九九九年),卒于宋仁宗嘉祜七年(公元一O六二年),享年六十四岁,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包拯为后世所歌颂和怀念,不仅是由于他当时为百姓做了好事,而且也由于他个人的道德品质,以及由此而折射出的强大人格力量。他敬佩和效法唐朝的魏征,自称:披肝沥胆、冒犯威严、不知忌讳、不避冤仇。他多次批评仁宗朝令夕改、失信于民的行为,并谏请仁宗广开言路,听取逆耳之言。。对违纪违法官吏的弹劾,更是不避显官贵族。史载他“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其者皆惮之”。


包拯任监察御史,从庆历三年末至庆历六年六月,共两年零七个月的时间。他尽职尽责,论列时政,弹劾赃官酷吏,激切忠直,震动朝野。这是包拯精神在朝庭开始大发扬的时期,使他威名暴响全国。那磨,他这个监察官究竟做了哪些引人注目的事情呢?除了解救陈州灾民和出使契丹为国争光之外,主要就是弹劾贪官赃吏,肃政纲纪。


包拯担任谏官,弹劾“国丈”张尧佐便是包拯谏官生涯的高潮了。


张尧佐,字希元,河南永安人。中举后,任过宪州、筠州(今江西高安)推官,汜水县(今河南汜水镇)、犀浦县(属今四川)知县,开州(今四川开县)知州。后来回到京城,判登闻鼓院。


张尧佐仪仗的是他的一个侄女。张尧佐的弟弟张尧封,在中举后,授石州(今山西离石)推官之职,但还未赴官,就在京师病死。张尧封一共留下三个女儿,他的妻子想带三个女儿,到在四川做官的伯父张尧佐那里投靠,但张尧佐一路途遥远,不肯收留。张尧封妻子的母家钱氏,是当时的大贵族,同真宗的章献明肃刘皇后有姻亲关系。张尧封的妻子同三个女儿孤苦无依,后来就想办法把三个女儿送入宫中,其中第二个女儿,在保庆宫侍侯章惠太后,逐渐长大后,人既漂亮又聪明伶俐,很得仁宗的宠爱。她在康定元年当上了才人,在下一年庆历元年当上了修媛。但在那年张修媛得了一场病,她向仁宗来一番花言巧语说什么我资薄宠厚承受不了这份福气,所以招了灾闹了这场大病。我愿意自动贬秩再降为才人。仁宗当然依从。其实这是欲进先退的手法,主要是向仁宗讨好,进入中年以后,仁宗最宠爱的女人是张才人。张才人后来进封贵妃,虽然她在死后才被追册为皇后,但其生前的威势,并不亚于正宫娘娘曹皇后。


而做为张贵妃伯父的张尧佐实际上也是仁宗皇帝的伯父了,有了这样的裙带关系做了这样阔气的皇亲国戚张尧佐自然官运亨通,青云直上。张尧佐判登闻鼓院后,在庆历四年当上了开封府推官。当时的谏官余靖,看出了无原则任用外戚的苗头,对仁宗上奏说:“张尧佐是修媛的伯父,他的进步不应该太快。前些年郭皇后被废之祸,起因于杨美人和尚美人,不可不借鉴。”仁宗回答的冠冕堂皇,他说:“我那里以后宫后妃的关系用人,也是因为有臣僚们的推荐。所以加以任用。如果舆论认为并不合适,当然可以考虑让他到外地担任州郡长官。”仁宗尽管这样说,然而有张贵妃的缘故,并不这样做。张尧佐还是留在京师,而且官职一步比一步升高。没有多少时候他当上了三司户部判官,马上又当上了户部副使。后来又晋升为兵部郎中,权知开封府。刚加上龙图阁直学士的职衔,又晋升为给事中,端明殿学士,正式担任三司使。


包拯认识到三司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机构,关系到全国财政经济大权,而张尧佐并不胜任,一定会贻误大事。更重要的,通过张尧佐,反映出了张贵妃擅权、外戚重用的倾向,这是政治上一个极端严重的问题。


包拯与陈旭、吴奎联合一起弹劾张尧佐,他们上奏说:“三司使张尧佐,是个凡庸之人,只是由于得宠,骤然升到显要职位上来。自从他被任用以来受到普遍的讽刺,你皇帝陛下为何庇护这样一个张尧佐,从上来说,违背天意,从下来说,酝酿成这样一个危机,我们实在替你陛下痛心。”包拯还从摆脱国家财政困难,三司主持人这一角度来弹劾张尧佐,他专门奏上一个《请选内外计臣》疏,指出:最近全国财政用度,从公私两方面说都很紧张困难。对于主管财经的官员,近则三司使,外则转运使,希望能够精加选择拔用,委任有才能得人,以免将来败事。


过了月余,张尧佐不但没有贬低,反而提升为比三司使还要高的宣徽南院使,并同时兼任另外三项重要任务,这次弹劾的结果,张尧佐的势力更大了。仁宗的这一举动,无异是最大的一次挑战,矛头是对着以包拯为首的谏官。皇帝的任命一出,群臣议论纷纷。当然,以包拯为首的谏官们,也不会就此缄言。包拯在3天内又上了第二个奏章:“陛下继位三十年来还没有失德的行为。而最近五六年间,屡次三番提拔张尧佐群臣议论纷纷。但愿其过失不在陛下,在于你身边的后妃之辈、宦官以及执政大臣。更尖锐地指出张尧佐是窃踞高位,不知羞愧,是盛世的渣滓,白昼的魔鬼!其用词已经达到异常的尖锐。”


包拯的这个奏疏具有一定的策略性。他不归罪于仁宗,而归罪于张贵妃和执政大臣,这在一定程度上揭出问题的所在。


过了几天,未见动静,包公又趁热打铁,发动第三次弹劾,指出张尧佐一日而授四使,比之过去,史无前例,访之今日,人心不安,这不仅破坏了章典,损害皇上的威信,也损害了国家社稷的利益,是万万使不得的。仁宗皇帝仍听不进这些意见。这时不仅唐介、张择行、吴奎群起参加弹劾,连平时很和气的御史中丞王举正也挺身而出,批评张尧佐恩宠过甚,使忠臣齿冷,义士心寒;如不采纳,请罢御史中丞之职。台谏已经发展到大臣要掼乌纱帽了,仁宗仍然下不了决心。王举正不得已亮出最后一张王牌,要求廷辩。也就是与仁宗当面诤谏。在这次廷辩当中,包公作了长篇发言,措词激烈,情绪激动,唾沫溅到了仁宗的脸上。满朝文武大臣,大惊失色,仁宗处境尴尬,摆驾回宫。这就是北宋有名的御史台和谏院谏官的一次集体大行动。


这次廷辩震动了全体朝臣。聪明多智的张贵妃从中疏通,张尧佐自动请求辞退免去了一些职务。但是仁宗皇帝玩了一个缓兵之计,只过了几个月又把宣徽使的重任委给了张尧佐。包公又继续与吴奎联名上章,指出张尧佐贪欲过盛,不能逞其私欲,熏灼天下。4天不见回音,包公又连续上章,提醒仁宗,大恩不可频频给人,给多了就降低了君王的威信;群臣的舆论不能固执地违背,抵触过分了就会失去人心,造成动乱。


这样一再地劝谏,终于说动了仁宗,张尧佐不再升迁。张贵妃又病死,外戚擅权的危险局面才算暂时缓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