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间,斯已矣

 百城主人 2016-07-31
  宋国的贤人.   宋荣子,《成疏》:"子者,有德之称,姓荣氏,宋人也。"《释文》:"司马( )、李(颐)云:'宋国人也。'崔()云:'贤者也。'"他们都作为宋国一个姓荣的贤人来看 待。   《今注译》:"宋荣子:为稷下早期人物,生当齐威、宣时代,大约是纪元前400至320年间人。本书《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篇作宋钘(pīng平。案:《释文》:'钘音形。'在现今吴方言中,形读若yīng,荣读若yōng,音近),《孟子.告子》篇作宋 (jīng经),《韩非子.显学》篇作宋荣。宋钘,宋 ,宋荣是一个 人。"   搞清宋荣子是谁很有必要,因为直接关系到对后面几句话的理解,以及庄子对"圣人"的定义。因此,请读者耐心地读一下有关宋荣子的几段文 字。   本书《天下篇》:"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 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宋钘、尹文,闻其风而悦之,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接万物以别宥为始。语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以聏合欢,以调海内,请欲置之以为主。见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寝兵,救世之战。以此周行天下,上说(悦)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故曰:'上下见厌而强见也。'虽然,其为人太多,其自为太少。曰:'请欲固置五升之饭足矣。'先生恐不得饱,弟子虽饥,不忘天下。(案:《成疏》:'宋、尹称黔首为先生,自谓为弟子,先物后己故也。')日夜不休,曰:'我必得活哉。'图傲乎救世之士哉。曰:'君子不为苛察,不以身假物。'以为无益于天下者,明之不如已也。以禁攻寝兵为外,以情欲寡浅为内,其小大精粗,其行适至是而 止。"   从这段话看,庄子对宋钘、尹文子的评价还是相当高的。他们个人的道德节操可说是非常高尚、非常完美的。"其为人太多,其自为太少。""先生恐不得饱,弟子虽饥,不忘天下。"完全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们的世界观与墨翟很类似,但实行方法却有所不同。墨家推行治世的主张,主要靠苦行,对己的要求非常严厉。组织弟子形成原始共产主义的生产团体与准军事团体,并想把这种组织形式推向全社会,这对当时的政治制度构成很大的威胁,故而以维护、改良现存政治制度为宗旨的儒家要对之进行严厉的批评。墨家的救世方法是"廉",廉过了头就太严,变为峻刻,还是违背人性的。宋钘的救世方法则是提倡宽恕,用佛家的话说是主修忍辱波罗蜜及利行菩萨摄事。以今天的观点来比照,类似和平主义者与环境保护主义者,希望人们通过相互增进理解,来消弭争斗与战争。相比之下,庄子更倾向于宋钘。所以庄子只是称道"墨子真天下之好也",而举宋荣子为例,来说明"圣人无名"。同时,庄子也指出,虽然从理论上说,"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能够得到上下普遍一致的认同,但实际上,却是处处碰壁。我们只要想一想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内的反战斗士,几乎遭到全民的攻讦,就可以理解在"春秋无义战"的时代,宋钘这样的和平主义者的艰险处境。人类历史上的侵略战争,几乎都是社会上层的利益集团的少数分子发动的,但几乎都表现为全民动员、全社会踊跃参加。少数人的私利、意愿表现为全民的公义、狂热,要用理性、良知、善愿去消解、对抗,似乎是以卵击石。提倡宽恕、忍让、理解、和平的人,却得不到宽容与理解。但宋钘等人一心为公,义无反顾的精神是非常令人钦佩的。"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上下见厌而强见也。"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与毅力的。庄子对此是予以充分的肯定与理解的。然而,他也不无遗憾地看到,宋钘等人的美好愿望与高尚行为,却是注定要落空的。原因是他们对形而上的道还缺乏认识,愿望与行动不能顺应于客观规律,所以,等待他们的只能是悲剧性结局。"其为人太多,其自为太少",自为,固然指生活享受、现世功利,更是指自我拯救,自己的修行,自我对道的追求与体证。如此高尚与纯粹的人,如此刻苦与勤勉的人,却因认识的局限,在盲目的实践中浪费了大量精力与心血,不能在求道的路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确是叫人扼腕叹息 的。   《孟子.告子下》称之为"宋 "。   "宋 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宋 听到秦楚两国要打仗,他就急忙赶到楚国去劝说楚王罢兵。如果楚王不听,他打算再赶到秦国去游说秦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两个国王中,总有一个会听我的吧。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宋 怀着一股天真的热情。这天真十分可贵,也十分虚妄。但后面的对话,却说明孟子比宋钘还要讲原则,还要书呆子气。所以,从实用角度说,孟子的理论似乎还比不上宋钘。但人类社会传承至今的一些伦理原则,却不是靠功利,而是靠那些超功利的天真赤诚的行为,得以建立、保存与发扬光大的。"莫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们是否有资格去说长道短 呢?   从宋 如此热衷于游说"禁攻寝兵",可见宋 与宋钘是同一 人。   《荀子》中有几处提到宋钘,虽则都是否定的,也可见其当时声望之 大。   《非十二子》:"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上功用,大俭约,而僈差等。曾不足以容辨异,县君臣。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墨翟、宋钘 也。"   《天论》:"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有少而无多,则群众不 化。"   《正论》:"子宋子曰:'明见侮之辱,使人不斗。'"   荀子把宋钘与墨翟视为一流,而他的学生韩非子则强调他与儒家的区别。《韩非子.显学》:"漆雕(儒家重要学派之代表人物)之议,不色挠,不目逃,行曲则违于臧获,行直则怒于诸侯,世主以为廉而礼之;宋荣子之议,设不斗争,取不随,仇不羞,囹圄见侮不辱,世主以为宽而礼之。夫是漆雕之廉,将非宋荣之恕也;是宋荣之宽,将非漆雕之暴也。今宽廉恕暴俱在二子,人主兼而礼之;自愚诬之学,杂反之辞争,而人主俱听之;故海内之士,言无定术,行无常议。"韩非子说宋荣子是愚诬之学,也就是说他有欺君之罪,是可以杀头的。可见当初的和平主义者也是提着脑袋干革命的。不过从这段话,终于可以证实,宋荣子就是宋钘,就是宋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