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机:中国古代车战没落的原因

 1234qinr 2016-07-31

在车战兴盛的时期中,战车数量的多少往往成为衡量国力的指标之一,如有所谓“千乘之国”、“万乘之君”等提法。西周、春秋时的许多战役都以车战为主,而且规模很大。前632年,晋、楚间的城濮之战,晋国出动战车七百乘(《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前607年,郑、宋间的大棘之战中,郑国一次就俘虏了宋国的战车“四百六十乘”(《左传·宣公二年》)。春秋晚期,各国军备激增,这时晋国的战车达四千乘,楚国战车的数量也与之不相上下。然而自战国以降,车战逐渐没落。汉代虽有“车骑将军”等名号,但在战争中,车辆多用于运输辎重或环卫营地。唐代发生安史之乱时,房琯曾循古制以战车御叛军,结果吃了大败仗,被舆论视为食古不化、不识时务。



晋侯墓地1号车马坑发掘现场


晋侯墓地1号车马坑11号车车后栏装甲


晋侯墓地1号车马坑23号车车舆左前方箭矢


声势浩大的车战为何竟走下了历史舞台?分析起来,原因大约有以下诸端。


首先,战车无论驾四匹或二匹马,都是一个庞然大物。虽然车体不算太笨重,但由于占的面积大,所以只在开阔地上才能纵横驰骋;水网、丘陵、林莽、沙漠地带均不利于车战。



滕州市博物馆藏不期簋


不期簋铭文:弗以我车函(陷)于艰


早在西周时期,《不期簋铭》就说:“弗以我车函(陷)于艰。”即告诫车士要注意地形,不要陷于困境。《吴子·应变》说:“凡用车者,阴湿则停,阳燥则起。”前575年的鄢陵之战中,晋国的车队就“陷于淖”,几乎覆没。加以它们投入战斗时须编成作战队形,即所谓成列;如果不是在大平原上,就难以充分将队形展开。何况,单独一辆车固然可以快速奔跑,而成百辆车组成的车队再带上它们随车的徒兵,运动起来则比较拖沓。当时车队行军的标准速度是一天三十里。《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杜预注:“舍者,军行一日,止而舍息也。”并说:“一舍三十里”(《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杜注)。《孙子·军争》说:“三十里而争利。”《韩非子·说林》也说:“我行三十里击之。”春秋时1尺约合22厘米。1800尺为1里,约合396米。以现代用语表述,则车队一天才前进不到12公里。说明成队的战车不够灵活,这是它难以克服的弱点。


再者,车战的战斗方式也很特殊。古车一般只乘二人。乘三人的车不仅出现得相对晚些,而且三人中还有一人应是将领。即郑玄所说:“左、左人,谓御者。右、车右也。中军、为将也。”(《诗·清人》笺)杜预也说:“(将领)在中央当鼓,御者居左,勇力之士执戈在右”(《左传·成公三年》注)。但车上乘将领的机率毕竟相对要小,所以多数战车上只有左边的御者和右边的武士,这种安排既是传统也是常规。甲骨文中记载商王田猎时,多强调猎物在右方,如“射右豕”(《合集》28305,28366)、“射右鹿”(《合集》28327,28339;《屯南》495)、“射右麋”(《合集》28364,28365,28377;《屯南》641)、“射右兕”(《合集》28392)等例。因为二人乘一车,左边是御者,所以只能由居右的持武器者射击右侧出现的猎物。又甲文称:“癸未卜,王曰贞。右兕在行,其左射,及”(《合集》24391)。这里说的“左射”指左旋而射,与《诗·秦风·驷驖》“公曰左之,舍拔则获”的用意相同。进行车战时更是如此,双方的两辆车接近时,各自均应向左调转,称“左旋”,以利于双方右侧的武士交锋。也就是说,车战中有共同的规则,双方都必须遵循;否则乱打一气,势必成为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混战。《诗·郑风·清人》“左旋右抽”,即指这种战斗动作而言。但通行本中“右抽”的“抽”,实系误字。《说文·手部》“搯”下引三家诗作“左旋右搯”。搯训击刺,于义为胜。



车战中的“左旋”


世界各国均以步兵为最古老的兵种,然而在我国盛行车战的年代里,步兵却大都作为战车的隶属徒兵而存在。西周时,据《禹鼎铭》所记“戎车百乘,斯驭二百,徒千”的比例推算,这次出动了一百辆战车,每辆车配备两名车士,十名徒兵。后来增加成“五伍共卫一车”的二十五人制。



禹鼎


禹鼎铭文


禹鼎铭文局部:“戎车百乘,斯驭二百,徒千”


春秋时,则如《左传·隐公元年》杜注所说,“古者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成为七十二人制了。说明步兵的重要性在增加。但当时战车上的甲士最低也是“士”一级的贵族,而步兵却是庶民即“国人”。作战时“车驰卒奔”,即战车在前面冲锋陷阵,步兵在后面跑步紧跟。步兵不仅在编制上隶属战车,所执行的任务也是为战车服务。冲锋不必说,败退时也要首先保住战车。在晋、楚间的之战中,战败了的晋军“殿其卒而退”(《左传·宣公十二年》);即让战车先撤,步兵在后面作掩护。我国南方多水网沼泽,故南方各国的战车不多。据《吕氏春秋》记载,在前505年的吴、楚之战中,吴国选“利趾者三千人以为前阵”。又据《国语·吴语》,在前478年的笠泽之战中,“越王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为中军”。这三千人和六千人都是步兵。吴国原来不会车战,直到前584年,晋国才派巫臣到吴国去,教会吴人射法、御法和车战阵法。在北方,戎、翟居山地,中原国家如果攻打他们,车战同样难以奏效。特别是当时的起义军,如所谓萑苻之泽的“群盗”等,都聚集在山林泽薮之中,也不是战车的用武之地。同时必须看到,如果战车陷于步兵的重围,还会丧失其机动性和冲击能力。在《左传》中,多次记下战车指挥官因感到步兵难以对付而发出的喟叹。隐公九年郑伯与戎人作战时曾说:“彼徒我车,惧其侵轶我也。”昭公三年晋国的魏舒与狄人作战时也说“彼徒我车,所遇又阨”,故“毁车以为行”;干脆放弃车战,改用步战了。


骑兵则出现得比较晚。上古以马驾车,不单骑。《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左师展将以公乘马而归。”古代史学家刘炫、王应麟都认为“此乘马之渐”。而骑兵成为单独的兵种,则始于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史记·赵世家》记武灵王的话说:“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又说,寡人“变服骑射,以备燕、三胡、秦、韩之边”。顾炎武认为:“骑射所以便山谷也,胡服所以便骑射也。”出土的竹简本《孙膑兵法》也说:“易(平地)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传世的《孙膑兵法》更对骑兵的优越性亟口称赞:“夫骑者,能离能合,能散能集。百里为期,千里而赴,出入无间。”赵国建立了骑兵部队后,军威大振,几年之内就灭了中山国,占领了林胡、楼烦的大片土地,成为北方强国。在步、骑兵的这些优势面前,战车不能不相形见绌。


还必须看到,虽然到了战国,时代潮流和战争性质已经产生变化。但在春秋时,西周那一套宗法制度、礼乐文明尚未全盘崩解,还讲究“尊王攘夷”、“取威定霸”,还有人将战争的目的定为“争义不争利”(《司马法·仁本》)。交战时还多少保持着“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也”的老规矩(《公羊传·桓公十年》何休注)。晋、楚间进行城濮之战时,楚军统帅令尹子玉在阵前还对晋侯说:“请与君之士戏,君凭轼而观之,得臣(即子玉)与寓目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这个“戏”字有比武、比赛之意;可见这时还给战争蒙上一层彬彬有礼的面纱。更著名的例子是在宋襄公与楚人进行泓之战时发生的。临战之际,“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阵而后击之,宋师败绩。”战后宋襄公还振振有词地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头发花白者)”,“不鼓不成列”(《左传·僖公二十二年》);简直把战争完全当成竞技表演了。再如鄢陵之战时,郑国随楚国对抗晋国。郑成公几乎被晋国将军韩厥捉住,当他尚未来得及跑掉之际,韩厥车上的御手杜溷罗说:“速从之,其御屡顾,不在马,可及也。”韩厥的回答却是:“不可以再辱国君”(《左传·成公十六年》)。胜券已经在握,还要保全对方国君的颜面,而纵敌逃逸。不过这类情况只能发生在春秋时。这时在对峙的车队间,只要一方乱了阵脚,就很难重整队列,于是胜负立见分晓。所谓“一鼓作气”、“马到成功”,正可用于描述春秋车战中胜利者的气势。因此这时的大战,如城濮之战、邲之战、鞍之战等,都在一天当中结束战斗。规模空前的鄢陵之战,“旦而战,见星未已”;楚师就坚持不住,自己“宵遁”了。可是到了战国,不仅战役的时间拉长,兵员的人数也猛增。前341年的马陵之战,魏国出兵十万。前274年,秦破韩、魏联军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前251年燕攻赵,出兵六十万。前226年秦攻楚,出兵也是六十万。同时兵员的战斗力和行军速度也大为提高。这时魏国的武卒“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日中而趋百里”。楚国的军队“轻利剽速,卒如飘风”(《荀子·议兵》)。齐国的军队“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战国策·齐策》)。一日行三十里的春秋车队已无从望其项背。而且战国七雄都“能具数十万之兵,旷日持久数岁”(《战国策·赵策》)。如魏“围邯郸三年”(《吕氏春秋·不屈篇》)。齐相孟尝君组织联军攻函谷关,“西困秦三年,民憔悴”(《战国策·燕策》)。战争的残酷程度更是骇人听闻。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赵军被围,“赵卒四十万人降”,秦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这样的大屠杀在全世界的古代史上也极罕见,“不禽二毛”等要求在它面前已经完全没有考虑的余地。根本原因是,春秋时华夏诸国间的战争是争霸之战,而战国时则是为统一全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帝国而战,以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为目的。为达到这个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时没有谁再去理会那些恍若隔世的车战游戏规则,它的没落也就是历史的必然了。


(文章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4年第1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