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天子时代的座驾 ——发掘晋侯墓地1 号车马坑

 RK588 2016-03-24

车辚辚,马萧萧,从来让人眼花缭乱。曲村-天马遗址北赵晋侯墓地晋献侯的车马坑,是目前我国发掘的西周时期最大的车马坑,也是我国先秦时期一个内殉葬车最多的车马坑。这里出土车辆多达48辆,马匹105具。


先秦时期的车是什么样子?如何驾驶?车在古人的生活中又扮演着怎样重要的角色呢?


翩然而至的车马


中国古代究竟何时制造出第一辆车?恐怕一时说不清楚。在属于夏代文化的二里头遗址中就发现车辙印痕了。车辙的印痕在商代早期的河南偃师商城也有发现,郑州商城遗址曾出土过两件铸造青铜车軎的陶范,这表明最晚到商代早期已经使用车了。在晚商时的殷墟等地发现的实物遗迹的车,已经是非常成熟的形态了。



晋国博物馆中展示保护的晋侯墓地车马坑


天马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的1号车马坑,平面近长方形,东西长21米,南北宽14.2-15.3米,西端略宽于东端,车马坑上部为一体,下部有一道纵向的夯土隔梁将整坑为分为马坑和车坑两部分。由于车马坑体量较大,发掘工作一波三折,几停几开。自1993年起进行了三次工作,1993年清理了坑上部的祭祀坑、汉代墓葬和窑址,并以探方形式将整体下挖,发现夯土隔梁;1997年清理了东部的马坑,经辨认殉葬马匹至少有105匹,马匹放置呈无序状态,互相间多有叠压,可能是被致死后埋入马坑;2006年再次开始发掘车坑,终于完工。


这里发现的车子都是东西向摆放,整齐而有规律,除车坑东北角一辆外,车辀都向东。北边两排每排有10辆车,其他4排数目不等。从发掘情况看,在坑底有事先挖好数条东西向的轮槽,轮槽间是凸起的脊梁,车辆骑在脊梁上,相邻的两排车子共用一道轮槽,整体很有特色。



晋侯墓地1号车马坑发掘现场


发掘车的技术要求很高,被考古工作者称之为“土中找土的工作”。由于先秦的车主体是木制的,当作为随葬品被埋藏在泥土中,经年累月,木质会逐渐朽烂,萎缩成灰,原来的实体变为空腔,淤土又渐渐填实,形成“土车”。这样的“土车”保存状况如何,与其形成过程和埋藏环境有直接的关系。晋侯墓地的1号车马坑之车保存略差,是因为此地土质较绵,再加上夯打结实,木车实体在朽烂后的空腔得不到很快填实,便收缩变形,最终,我们今天把它剥离出来时它的形状与当初恐怕要打折扣了。



清理出的车轮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前期,在河南安阳殷墟、浚县辛村的殷代和西周的车马坑或墓葬中就曾发现车的痕迹,但是,由于当时的发掘技术有限,对车的结构研究还不是很清楚。上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们在辉县琉璃阁战国时期车马坑的发掘中第一次把木结构的车痕迹完整的剔剥出来,在此之后,各地发现的商周时期车马坑的资料越来越多,对于商周时期的车的结构也了解得越来越清楚了。


从现在掌握的考古材料看,最早的车马坑要追溯到商代晚期。马车的埋葬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基本上按照马车原来使用的情况,即驾马与车套在一起,两马侧卧在车辕两旁。二是拆车葬,下葬时,驾马与车脱套,将马车的主要部件拆开后再埋入坑内。三是整车与拆散的车件共存一坑。



西周车综合复原图


而西周的葬车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放置在专设的车马坑内,另一种是分拆放置在墓坑里。车马坑多位于主墓的东面或北面。春秋时期,车马坑结构出现变化,除了以往常见的长方形车马坑以外,新出现了曲尺形和凸字形车马坑。


到了战国时期,一些墓葬用模型取代真车真马。秦汉时期,明器车马蔚然成风,车马坑殉葬受到冲击,那种在墓外另设车马坑、殉葬真车真马的做法渐渐消失。西汉前期的贵族虽然有用车、马殉葬,但一般埋在墓道里,而不再另设车马坑。西汉晚期,不再用真车真马殉葬,而用木制的和模型来代替。汉代以后,车马坑殉葬制度宣告退出历史舞台。


精妙的造车技术

商代殷墟发现的车已经是成熟的形态了,西周的马车基本沿用了商代的形制。


车的制作是一门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周礼·考工记》里,专门对车各部位的构件名称、尺寸有详细、明确的规定,同时具体部位分工也很明确,一辆车的制造需要很多人的参与,多工种配合。与建筑技术、铸铜技术相比,车的制造也属于“高科技”手工业,牵扯到当时手工业的方方面面,诸如木工、铸造、皮革、髹漆等。


商代和周代的车的结构总体差不多,皆为木制,少数构件为青铜制品。主要部分由两轮、一轴、一辕(辀)、一舆(车厢)和一衡组成,具体到各细部,比较繁琐,名称多达三十多个。



独辀车车马具名称说明图


车轮为圆形,由车毂、辐条、轮牙三部分组成,毂居圆心,牙在圆周,辐是由圆心到圆周的联接支柱。车轴由整根圆木加工而成,中间较粗,向两端渐细。车辕置于轴上,辕、轴相交,各凿有凹槽,上下嵌合,用以承舆。舆的平面通常为圆角横长方形,也有竖长方形、圆形、椭圆形、箕形。车辀是一根长的原木,车辀与车轴横断面呈圆形或方形圆角。车衡横置在辕的前端,与辀十字交叉,直接搁在辕木上。在衡上还有轙,是个用青铜或藤条之类做成的半圆形孔,附在衡上,控马的缰绳由此通过,其作用是保障绳索不与其他构件纠缠在一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另外,在衡上或轭首上,还有銮铃,以警路人。


车靠马来牵引,马是车的动力。先秦时期的车是独辕车,至少使用两匹马来驾车,再多可根据需要和等级使用四马、六马,我们今天所说的马力就是由此而来,四马的马力在当时可能是够大的,车跑起来跟飞一样。天子驾六是指周天子用六匹马驾车,以示尊贵。



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车马坑


商代车马坑中大都埋一车两马,说明商代的车大多为两马驾辕,在商代晚期,出现四马拉车的情况。大概通常打仗的时候需要速度和力量,战车是四马,所以屈原的《九歌·国殇》有“左骖殪兮右刃伤”的悲壮场面。晋侯墓地的一号车马坑祔葬马至少105匹,车48辆,似乎是采用一车两马,个别一车四马。


既然车的动力来自马,马羁套于车,需要合适的系驾方法,才能使马、车合为一体,达到预期的效果。牵引工具在马身上的着力点无非有三个点,一是颈部,二是胸腹部,三是背部。为此,孙机先生作了专门的研究,提出中国古代马车的三种系驾法,即轭靷式、胸带式和鞍套式。轭靷式与独辕车相匹配,流行于商周时期,服马通过系在两轭内侧的两条靷缰来曵车,两靷的后端系在舆前的环上,再用一条粗绳索将此环与轴相连接,真正受力的部件是轭,传力的是靷;胸带式与双辕车相匹配,大约从战国晚期开始,直到唐宋,这样的驾法简单,将支点和曵车时的受力点分开,分别由马的颈部和胸部承担,使马的局部受力相应减轻;鞍套式则在元以后使用,这时候,使用小鞍和肩套配合使用,充分利用马便于乘力的肩胛两侧,增强马拉车的力量。


西周的天价豪车


车所以能保存下来,是因为车被作为一种重要的东西来随葬。西周时期,高级贵族的墓葬都使用车马坑陪葬,这样的习俗一直延续到战国。


车从4000年前一路走来,进入商周时期的贵族生活。两周时期,车是一种特权,是身份的象征,乘坐专门的车,也只是贵族阶层的享受,一般的普通平民还是可望不可即。



先秦时期的车的用途,一是供人乘用,日常生活的交通和打仗时候使用,可分为礼仪用车、普通乘车和战车,二是运输等用途。车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大家都很重视。


西周考古材料表明,殉葬车是国君和高级贵族的特殊权利,北赵晋侯墓地每组晋侯及夫人的墓葬均有一座车马坑随葬,贵族墓区的大型墓葬也有车马坑陪葬。西周时期的大型车马坑由车坑和马坑组成,平面多为长方形,在同一个坑内,用一道隔墙将车与马隔开,车马坑的规模明显增大。



从先秦典籍记载看,车因乘坐者的品爵高低而有多种等级,表现在制造车的材质、装饰、华盖、旌旗诸附件的配置等,因而也派生出许多名称。


其中,等级高低除了车的材质以外,还表现在装饰方面,在衡的两端、轴的两端、辀首、轭首、轭脚及车上可能的部位装饰不同质料的饰品。


对于这一时期车的使用情况,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刘绪教授在考察两周时期晋国的车马坑使用情况时认为,祔葬车马坑是商周时期贵族墓的特有现象,周代晋国车马坑有几个特征和规律,一是若时代相同,墓主等级越高,车马坑规模越大,所葬车马越多。二是车马坑为男性贵族而设,女性贵族一般不设车马坑。三是三鼎以上(含少数二鼎者)贵族墓才可单独附设车马坑,身份最低是大夫;低于三鼎的小贵族没有自己单独的车马坑,但可与他人共有车马坑,身份为上士。这让我们看到用车有着明确的等级划分。



对于贵族们使用车来殉葬的情况,文献对殉葬车马是否另设车马坑及车马坑的形制却记录并不详细。现在全国各地发现了大量商代晚期的车马坑,在两周时期的晋系墓葬中,山西曲沃曲村-天马遗址的北赵晋侯墓地、曲村北贵族墓地、侯马、长治、临猗,以及河南的辉县、陕县,河北的邯郸,陕西的宝鸡等地都发现和发掘了大量车马坑。这些发掘工作给了我们解开了先秦车马随葬之谜的钥匙。



工作人员清理彩绘礼车


曲村-天马遗址北赵晋侯墓地1号车马坑是晋献侯的祔葬车马坑,时间约公元前812年,出土48辆车,车可以分出几种类型。全部车分六列摆放,整体是一个车阵,庄严肃穆,最中间的两列是一种“彩车”,数量达十多辆,形制相同,均为箱式车,有活动车门,在车周身车舆的厢板和车门外面,用黑、红、绿三种髹漆、彩绘出精美图案,雍容华贵,令人叹为观止,再现了西周时期贵族生活的奢华。从所处位置看,这些车为车阵的核心,应该是最为尊贵的,也应该是晋侯的礼仪用车。在车马坑中还发现辎重车,应该就是役车了吧。


对于史料中记载的王后等贵族妇女的用车,实际的考古中很难断定,倒是发现过一种小车,可能是供妇女和儿童使用。1989年殷墟郭家庄发掘中,发现了羊坑,羊脖子上有木轭,羊嘴侧有铜镳,头部有多枚小铜泡组成的“络头”,这两支羊是供役使之羊,为当时可能有一种羊拉的小车提供了线索。无独有偶,在山西晋侯墓地1号车马坑中,第44号车,轮径及整车规模明显小于其他车辆,非马拉车,可能为羊或其他动物拉动,也可能是人力拽拉的小车。


车作为当时社会最为重要的交通工具,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人们自然要对它爱护有加,甚至不惜工本了。在晋侯墓地1号车马坑发现的最为豪华的这类通体髹漆彩绘有图案,而目前全国发现的先秦时期的最为豪华的要算甘肃天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家塬上发现的车了,这些车极为豪华,车体上装饰有金、银箔,铜片花饰,铜动物装饰,不仅髹漆彩绘,而且以错金银铁为车厢骨干,以金、银箔、包金铜泡、铜、锡等制作的动物对箱体侧板进行装饰,动物形象有虎、牛、羊等。不难想象,车的主人也一定很尊贵。翩翩华车,赳赳烈马,奕奕驭者,谦谦君子,行于市井,驰于疆场,一定显得威武无比,雍容华贵。


车辚辚,马萧萧


先秦时期的战争多是车战,史官和文学家们为我们记录下了战争场面的宏大与惨烈。


战车被称为“戎车”,仍然是独辀木车。以车为单位,每辆车上3位甲士,中间一人驾驭,称为“御戎”,其右边的人使用长兵器如戈,左边人使用短兵如弓箭和短剑射杀敌人。其中,驾车可能是专职的。



23号车车舆左前方箭矢


在晋侯墓地1号车马坑出土的48辆车中,有近20辆战车,在车的内外还出土有铜镞、铜戈和铜矛等兵器。铜镞多在车舆的左前侧,成束出现;铜戈则在少数车子车舆的右前侧;在几排车子的车舆与车轮之间、车轮旁还发现有长木杆,有的一端有铜矛,显然是矛柲,最长者可达约270厘米。其中有几辆带青铜甲片的车辆,其车厢中还放置马甲和兵器,铜甲片象古代戎服的铠甲一样整齐密集的编排在车的左、右和后栏上,庄严肃穆,目的是保护车,我们称之为“装甲车”。



带青铜甲片的车辆


那时候,国力通常用拥有的战车数量来形容,所谓“千乘之国”、“万乘之国”就是指国力而言,从西周到战国,随着各个诸侯国国力的增强,战国时期,被称为“七雄”的几个国家,除位于北方的燕国稍稍弱一点外,其余均属万乘之国。国家实力增强,战争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大,由最初的几十辆、几百辆车的战争,发展到动辄上千辆车。公元前632年,发生在晋国和楚国之间的著名的城濮之战,晋国战车才七百辆,正是这一仗,楚国败北,晋国开创了百年霸业。


毫无疑问,车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以至于对车的爱护达到爱屋及乌,这种对车的情结甚至影响了历史,影响了文化。


许多人在取名字的时候,竞相以车的各部位、马具来作为名字,譬如曾辅佐晋文公城濮之战、成就霸业的谋臣名叫先轸,“轸”是车舆的底框,在车的构造中举足轻重,犹如国之栋梁。再如,春秋时期与孔子同时的晋国著名政卿赵鞅,“鞅”就是马身上束马的鞅带。甚至到了后代人们还是喜欢使用,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文学家苏洵在为其子起名时也想到了车,其子苏轼中的“轼”即为车舆上部的扶手,其子苏辙的“辙”就是车轮的痕迹,也与车有关。


《论语·先进》中记载,孔子的学生颜渊死了,颜渊的父亲找到孔子,请求老先生把自己的车卖掉,为颜渊置办椁,孔子没有答应,理由之一是自己曾经当过鲁国的大夫,不能没有车坐。这段记载说明大夫拥有自己的车,即使不在其位仍可享用,但也可能道出老夫子对车的情有独钟。


双辕车取代独辕车,胶皮轱辘车取代木轱辘车,动力车取代马力车,车沿着历史的轨迹走到今天,在每一个时期,车都发挥了它最大的功能,为人类走向更高的文明发挥了作用。


(文章来源:《新晋商》2009年第6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