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侯的香车宝马,你去哪看?

 大遗产 2022-12-08 发布于北京






晋国何处来?






要说20世纪西周考古的最大发现,曲沃北赵晋侯墓地绝对会当之无愧地名列前茅。而在晋侯墓地举世皆惊的众多发现中,车马坑的发现是其中非常耀眼的一项。

三千年前,周武王灭商之后,为了巩固周的统治而广封诸侯。周成王即位后,将唐(今山西省临汾市一带)封给了他的弟弟叔虞。叔虞死后,其子燮父继位,改国号为晋,并将都城迁至今天的曲沃县曲村镇一带,燮父成为第一代晋侯。晋国的历史从此开始,并延续了 36 代共 600 年。

上世纪末,山西省天马遗址的发现,证实了上述记载。

位于曲沃县曲村镇的晋侯墓地背山面河,一走近遗址,人们便能感受到其气势之宏大。19 座墓葬分为 9 组,每组墓葬的东侧都有车马坑,其中 8 号墓即晋献侯的陪祀车马坑被编为 1号车马坑。车之所以能在考古中被发现,是因为它被作为一种重要的物品来随葬。西周时期,高级贵族都流行用车马坑陪葬,这样的习俗一直延续到战国。

上世纪 50 年代,曾留学于英国剑桥大学的新中国考古奠基人之一夏鼐博士,在河南省辉县县城东南郊的琉璃阁战国时期车马坑中,费劲周折亲自清理,终于第一次把木结构的车痕迹完整地剔剥出来。

在曲村——天马遗址发现的车子都是东西向摆放,整齐而有规律,除车坑东北角一辆外,车 (zhōu)都向东。 这是一根前端回折的弯曲的木头,它负责从前到后牵引车辆,是商周时期车辆上最长的部件。车坑北边两排每排有 10 辆车,其他 4 排数目不等。在坑底有事先挖好数条东西向的轮槽,轮槽间是凸起的脊梁,车辆就骑在脊梁上,相邻的两排车子共用一道轮槽,很有特色。

《周礼》对车辆制造的评价非常高 :“有虞氏上陶,夏后氏上匠,殷人上梓,周人上舆,故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

意思就是说 :在新石器时代,最注重的手工业技术是制陶业,到了夏代,最精尖的技术体现在水利和营造业,而商代最厉害的是木作手工业,到了周代,这些都比不上车辆制造业了。






2800年前的嘶鸣?






1997 年,专家们对已探知的晋侯苏墓陪葬马坑进行了清理。对以动物骨骼为主的马坑的清理工作要比清理“土中找土”的车容易很多。经辨认,殉葬马匹有 105 匹,有的马腿被相互绑在一起,有的马高昂着头,似乎至死仍在嘶鸣,现场非常震撼。

古车靠马、牛、羊一类的畜力牵引。1989 年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的发掘中,曾发现了羊脖子上有木轭、羊嘴侧有铜镳、头部有多枚小铜泡组成“络头”的羊坑,这两只羊是供役使之羊,为当时可能存在一种羊拉小车的推测提供了线索。无独有偶,晋侯墓地 1 号车马坑第 44 号车的轮径及整车规模明显小于其他车辆,非马拉车,可能为羊或其他动物拉动,也可能是人力拽拉的小车供妇女和儿童使用。

一般来说,先秦时期的车最多用的牲畜是马,一辆车至少使用两匹马来驾车,再多可根据需要和等级使用“四马”、“六马”,我们今天所用的“马力”一词即由此而来。4 匹马的马力在当时是很大的,车跑起来跟飞一样,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就是这个意思。还有一种“天子驾六”,是指周天子用 6 匹马驾车以示尊贵。

晋侯墓地 1 号车马坑中殉葬马匹的放置呈无序状态,互相间多有叠压,可能是被杀死后再埋入的。在先秦,有一部分青铜饰件是直接安装在马身上控制马,使马听话。这些东西包括笼络马头的勒和辔头、防止行进中马停下吃草的笼嘴、拉住马行进塞在马嘴里的衔、绑在马脸上带刺控马的马镳、驱赶马的鞭策等等。有些饰件上横生钩刺,用来控制烈马,看上去十分残忍。

由于车的结构是独辕,并且使用双马,甚至四马,比较难以驾驶,需用心才能掌握驾车技巧,所以在孔子教学生的技艺中,“御”作为“六艺”之一,是一位合格贵族必须要学会的。

同现在一样,驾车也是一门职业,有专门的车夫,名扬列国的齐国著名政治家晏子的车夫因为能给晏子赶车,很高傲,招摇过市时有点忘形,而同车的晏子却显得很谦恭,车夫的举止招致其妻的批评,夫妻也因为这段故事随晏子名留青史。

关于古代战车的制作技术有哪些趣闻?

考古又为何将车辆发掘称作“土中找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