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访临淄东孙战国墓,周围有11座殉人陪葬坑和殉车马坑,墓主身份不一般

 闲云行影 2022-03-06




坐落于临淄淄河太公湖西岸的齐都文化城是一个建筑群,包括齐文化博物馆、足球博物馆以及民间博物馆聚落和文化市场四大部分。其中除了齐文化博物馆、足球博物馆之外,还有大约还有十四家民间艺术博物馆组成的。
在临淄的齐都文化城内,有一座临淄东孙战国墓博物馆,是在2013年2月文物部门对齐都文化城民间博物馆聚落占地区域地下文物例行勘探工作时发现的,经过发掘后就地建馆保护,建成了这座东孙战国墓博物馆,实施原址保护和展示。

做好防疫的相关程序后,步入到展室。门口左边是一个墓葬模型。整个殿厅的参观步道是高架在墓室上方的玻璃栈道,作为恐高的我,最害怕走这种路了,踩上去悬空着,脚下没有一点点儿安全感……

话少说,我们来看这个墓葬。这个东孙战国墓是山东第一处形制展示最全面的古墓遗址,它形制(具体来说就是讲这个墓大体的规模和形状)是一个坐北南朝南的“甲”字形土坑积石木椁墓,战国时候的墓葬有“中”字形、“田”字形还有“甲”字形,这个东孙战国墓是“甲”字形,墓室呈长方形,口大底小近似斗形墓葬早年曾多次被盗,发掘时发现了7处盗洞,为圆形和长方形两种,分别从墓室不同位置打入去的。
墓口南北长16.5米、东西宽15.3米,墓底距地表深4.4米。这个墓葬由墓道、墓室、椁室、二层台、陪葬坑以及墓葬北侧的车马坑组成。
我们看下边中央那个就是主墓室,外层是椁室,由单层石块垒砌成的石椁,里面是木质的葬具,由于这椁室被盗被破坏相当严重和木质葬具腐朽让石块失去支撑,导致石椁坍塌,葬具的数量结构无法辨别,从腐朽的痕迹来看,至少是一椁二棺。主墓中的尸骨和随葬品荡然无存,我们看到的那具尸骸是展示的仿制的。但是在石椁南部里侧近底处发现一具人骨,根据当时的状况分析断定,极有可能是盗墓贼的遗骸。(当时好像说那个疑似盗墓的骨头应该就是那个)

古报告记载,在墓室底部考古工作者发现悬挂于二层台墓壁上的帷帐痕迹,帷帐围绕墓室一周,但是都已脱落腐朽了。从腐朽的痕迹上看,帷帐是用麻布做成的,上面是用红黑绘制的兽面纹连续性图案。帷帐用圆形蚌壳固定在墓壁上,蚌壳朝墓室的一面用朱砂绘成卷云纹图案。
从这个墓的发掘情况看,关键是在这个墓葬的二层台上,周围分布着11座殉人陪葬墓,这个是符合战国早期齐墓的墓葬形制的,也反映了2300多年前的战国前期残酷的殉人制度。殉人坑,最主要是殉人。这些坑都是墓主生前一些奴隶啊,还有一些类似于近臣、妃子这类的,大部分应该都是奴隶、侍从。那个时候都讲究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所以生前有侍从伺候着,死后也要有人伺伺候,就拿人来陪葬了。

在墓中还出土了大量的水晶饰品水晶环、玛瑙环、蚕形饰、水晶玛瑙串饰及青铜剑等精美文物,还有一些铜鼎、豆等生活器具。并且在西南角二层台台面上出土了色彩艳丽的陶俑等陪葬品,俑是用泥土捏制,烧制而成。陶俑雕刻细腻,色彩艳丽,这对研究战国时期齐国的雕刻捏塑艺术和服饰文化有重要意义。这些陪葬品的出土也反映了当时齐国手工业还有经济的发达。

东孙战国墓车马陪葬坑资料图)

据说在墓的北边还有一个陪葬车马坑,现在并没有开放,我们也看不着了。经过考古人员的勘察鉴定,这座古墓极有可能来自战国初期某位贵族或王室。为什么说这座墓的墓主身份高贵呢,除了咱前边看的墓的形制,再就是这个车马陪葬坑了,它长26米,宽4米,展示坑中有据说是出土了8辆车,16匹马,包含运货车、战车等不同车型,其中有两辆车是匹配了四匹马,四匹马是什么概念呢?《周礼》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即天子车辆中驭六匹马,诸侯车辆中驭五匹马,卿车辆中驭四匹马,大夫车辆中驭三匹马,士人车辆中驭两匹马,庶人车辆中驭一匹马。根据战国时期的乘车规制,也可以判断这座战国墓主人具有很高的地位。
据考古专家断定,从这座墓葬的形制以及出土的器物来看,是比较符合战国早期的形制特点,由此可以推测这是一处属于战国早期的墓葬。但是因为主墓室和随葬的礼器被盗扰破坏,主人尸骨无存不好确定墓主身份。但我们从墓室规模、形制、又有殉人陪葬、车马陪葬等这些特点来看,墓主人身份应该十分尊贵,至少应属于齐国上层贵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