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堡子山遗址

 RK588 2017-04-08

        大堡子山遗址位于礼县县城以东13公里处的西汉水北岸。1992~1993年大堡子山秦公大墓遭到大规模盗掘,大批珍贵文物流失海外。1994年3月至11月,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对大堡子山被盗大墓进行了抢救性钻探和清理,探明中字形大墓2座(M2、M3),瓦刀形车马坑2座(K1、K2),基本搞清了该墓地的排列以及中小型墓葬的分布情况,并对其中的2座中字形大墓(M2、M3)、1座瓦刀形车马坑(K1)、9座中小型墓葬进行了发掘清理。




1号坑(K1)为大型车马坑,平面呈瓦刀形,东西向,全长36.5米。坑道位于车马坑东部,自东向西倾斜。坑内已遭盗扰,从残存的遗迹看,坑内原有殉车4排,每排并列3乘,共计12乘。均为辕东舆西,每车两服两骖,计4匹马。据参加发掘的民工讲,此坑被盗时曾出土了许多金饰片。发掘仅获得一些铜车饰及锈蚀严重的铁制品。

2号墓(M2)为中字形大墓,东西向,全长88米。有东西两条墓道,东墓道呈斜坡状;西墓道总体亦呈斜坡状,但有8个沟槽状的台阶。墓室呈斗状,墓室内设二层台,其中东、北、南三面二层台上殉葬7人,均为直肢葬,都有葬具,多随身葬有小件玉饰。墓主尸骸已朽,据朽痕可知,其葬式为仰身直肢,头向西。该墓当时已被盗掘一空,仅在盗洞中发现石磬5件。

3号墓(M3)也是中字形大墓,东西向,全长115米。墓道结构与2号墓(M2)相同。此墓亦被盗掘,墓室部位曾发生过坍塌,所以墓中只发现有较小的青铜碎片。2号墓(M2)、3号墓(M3)统一在墓室开口以上覆盖五花土,初步推断为异穴共丘的封土。

9座中小型墓均为竖穴土坑墓,东西向。墓主均使用棺椁,葬式为头朝西的直肢葬。随葬品有铜器、陶器、玉器、石器等。         以上墓葬和车马坑的发掘,对确定秦人早期活动中心提供了重要线索。                                           为进一步探索早期秦文化的面貌,寻找早期秦人都邑“西犬丘”以及其他先公、先祖陵墓的所在,2004年始,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国家博物馆考古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组成联合课题组,启动早期秦文化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项目,并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的考古工作,取得重要的学术成果。2006年该联合课题组重点对大堡子山遗址进行了调查、钻探和发掘。调查、钻探面积为130万平方米,发现各类遗迹近700处,包括夯土城墙、建筑基址、墓葬、车马坑、灰坑等;发掘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主要发掘了1处大型建筑基址(21号建筑基址)、9座中小型墓葬,以及1座大型乐器坑和4座人祭坑。



大堡子山城墙依山坡而建,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城墙断续长约1000米,南北城墙长约250米,保存较好的一段城墙位于东北角,约长5米,高3-4米,夯层厚8-10厘米。城墙内遗址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已钻探出夯土建筑基址26处和堆积较丰富的文化层及少量小型墓葬等。被盗的秦公大墓、车马坑和新发现的乐器坑也位于城内。东北城墙外为中小型墓地,分布密集,现已钻探出400余座。

21号建筑基址位于城址内南端较高处,夯土基址呈南北向纵长分布。该建筑四周为夯土墙,西墙在地面以上还有部分保存,其他三面只剩夯土墙基。整个建筑基址南北全长107米、东西宽16.4米,东、西墙之间正中发现平行排列的18个大型柱础石。该建筑基址的基本结构仍大体清楚,似为大型府库类建筑,大约始建于春秋早期晚段或春秋中期早段,战国时期废弃。

   发掘的9座中、小型墓葬中有3座未被盗扰,最大的一座出土铜器9件(包括鼎3件、甗1件、盂1件、短剑1件),另有石圭130余件、陶器6件等,年代为春秋中期偏晚。

     

        大型乐器坑位于被盗的秦公大墓西南部,长8.8米,宽2.1米。坑内南排的木质钟架朽痕旁,依次成排放置有3件青铜镈、3件铜虎(附于镈)、8件甬钟,镈和钟各附带1件青铜挂钩;北排磬架朽痕下有2组共10件石磬,均保存完好。其中,最大的一件铜镈造型及纹饰华美,鼓部有铭文26字,与过去发现的秦武公镈相似,年代为春秋早期。此外,还发现4座人祭坑。乐器坑与人祭坑的性质相同,都属于祭祀遗迹。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大型乐器坑的发现,对于被盗秦公大墓墓主的确认,以及早期秦人的礼乐制度、祭祀制度、铜器铸造工艺等方面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材料。         在该遗址的调查、钻探和发掘所取得的成果,对认识大堡子山城址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此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对出土文物和遗址分析研究,可以确认大堡子山秦公陵园为秦第一陵园——西垂陵园。大堡子山秦公陵园的发现,解开了“西垂陵园”和“秦人发祥地”这两大千年谜团,也证实了《史记》记载的准确无误,引起了史学界、考古界的巨大轰动。大堡子山遗址对研究秦早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冶金、铸造、礼制、陵寝制度等方面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填补了秦早期文化研究的空缺,使秦人由西垂到雍城再而咸阳的发祥、发展壮大直至统一全国的历史渊源流变,得到了系统而可靠的解释。

                         (文/赵健牛)




审核:王刚         编辑:李少堃   白小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