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语阳秋》(一名《葛立方诗话》、《葛常之诗话》),南宋葛立方撰。有《学海类编》本、《历代诗话》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影印宋刻本等。 此书见著于《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四库全书总目》等。 是书二十卷,成书于南宋隆兴元年(1163),系葛氏晚年之作。《韵语阳秋》为其初名,自序云:“昔晋人褚裒为皮里阳秋,言口绝臧否,而心存泾渭。”此书体分二十卷,每卷内容有较明显的区别,一、二卷总论诗法诗格;三、四卷记诗本事;五、六卷重考证;七、八、九卷记史事;十、十一、十二分论亲情、仕宦、生死;十三卷论地理;十四卷论书画;十五卷论歌乐;十六卷述花木鸟鱼;十七卷记医卜杂技;十八卷论识鉴;十九卷记岁时、风俗、饮食、妇女;二十卷记诗人遗事。内容虽多,但分类大体清晰,便于读者翻览。 是书有关文学批评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前十卷,其主要理论包括对诗人德行修养的重视,认为人品决定文品;又强调诗人应以创新为务;对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葛立方也有较独到的认识。此外,在历代诗人中,葛氏最喜杜甫与陶渊明,对二人诗作有较集中的论述。其他各卷虽旁及其他内容,但也多是与诗有关者,如卷十六述诗中所涉花木鸟鱼,多引历代花木鱼虫之诗及诗人评语,有些更涉及诗人创作心理,如云:“人之悲喜,虽本于心,然亦生于境。心无系累,则对境不变,悲喜何从而入乎?渊明见林木交阴,禽鸟变声,则欢然有喜,人以为达道。余谓尚未免著于境者。”接着历举欧阳永叔两篇《啼鸟》诗所表达之不同情感,说明“心中有中外枯菀之不同,则对境之际,悲喜随之尔。啼鸟之声,夫岂有二哉?”此说论创作心理,精密入微,超越前人,也是重要的批评史料。 《老学庵诗话》,南宋陆游撰。《萤雪轩丛书》本。
此书系由日人近藤元粹于日本明治25年(1891)所辑中国历代诗话丛书《萤雪轩丛书》时所辑,系由前此日本人黑琦璞斋、饭村岳麓从《老学庵笔记》中辑出的《放翁诗话》又加以补充而成的。陆氏《老学庵笔记》在《宋史?艺文志》中著录于史类传记类,《四库全书总目》收在子部杂家类。今排印本有中华书局1979年本,有校点,收在《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 此书多记录宋代文坛掌故及陆氏论诗之语。陆氏论诗,重气格,主自然,对江西诗所倡导的“无一字无来处”的诗法予以修正。他以为诗人可以征引变换前人诗句,但要以气格为主,如袭用前人诗句,能够以气格胜,便无须避,但如仅在文字上因袭,则指为恶诗。如其评唐宋诗人之咏蝉,从白乐天、晏元献直至王荆公,他以为是愈引愈工。故云:“气格乃过本句,不谓之剽可也”。这就较之江西诗人只讲来处,而不问气格要好得多。又其论诗,颇重事理、义理,对诗中所涉地理、人文甚至是生活琐事,均讲求合乎实际,反映出宋人论诗的学理倾向。 《诚斋诗话》,南宋杨万里撰。《四库全书》本、《萤雪轩》本、《历代诗话续编》本。
是书原附《诚斋集》,但也有单行之本,见著于《千顷堂书目》、《铁琴铜剑楼书目》、《四库全书总目》,《宋诗纪事》卷45也曾言及《诚斋诗话》。 据郭绍虞先生《宋诗话考》,此书约成书于作者晚年。 是书的内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此编题曰诗话,而论文之语乃多于诗。”从其论诗之语看,表现出因袭与自创并存的情形,一方面他重师心与自得,一方面仍多沿袭江西诗说,如对黄庭坚的夺胎换骨及“活法”均有较多的文字论述,表现出诗学观念过渡时期的特征。其诗论虽仍不脱江西影响,但由于杨氏乃一成功的诗人,故论诗颇中肯綮,《四库提要》云:“万里本以诗名,故所论往往中理。”是为有得之言。《诚斋诗话》中较引人注目的是它对四六文有较集中的论述,宋人本有专门的论四六文的著作,如王銍的《四六话》、不著撰人之《四六谈麈》(《直斋书录解题》及《四库总目提要》以为乃谢伋撰)等。而在一般的诗话中也时见论及四六文的,但象《诚斋诗话》这样集中谈论四六文的在一般诗话中也还是较为少见的。 《全唐诗话》,旧题南宋尤袤撰。有《津逮秘书》本、《历代诗话》本。
是书作者旧题曰尤袤,书前并有托名遂初堂的序文,详述其书成之状。但今人皆以为其误,但作者谓谁,诸家所说不同。《四库总目存目提要》指其为贾似道作,且假手廖莹中之笔,后人改题袤名,今人郭绍虞先生支持此说。而丁福保则考证为尤袤之孙尤焴撰。 是书的内容与《唐诗纪事》颇有相同,故有人指其乃后人从中刺取影射,其卷数也颇为淆乱,有二卷、三卷、五卷、六卷、十卷诸本。体例系以人为纲,以时为序,多记传闻轶事,或评析诗句,虽不无参考价值,但在编排上难如人意,如书中诸诗人颇多相重者,《历代诗话》本卷二、卷三白居易条两见,而李、杜大家则未有条目。故虽据《唐诗纪事》,但增删也似无根据。 《后村诗话》,南宋刘克庄撰。《后村大全集》本、《适园丛书》本、《四库全书》本、中华书局王秀梅点校本。
见著于《千顷堂书目》、《读书敏求记》、《四库全书总目》等。 《后村诗话》包括前集二卷、后集二卷、续集四卷、新集六卷,共14卷近600条。其中前集二卷有单行本,余则收入《后村大全集》中。《后村诗话》的写作前后历时二十余年,据刘氏自跋,前、后集为其六十至七十岁时(约1247-1257)作,续集作于八十岁(1266),新集则作于八十二岁(1268)。 此书的内容,前、后、续集综论汉魏至宋历代诗,而以唐宋诗为多,新集则集中论唐诗,体例以摘句录篇品第为主,兼记史实,间或考证。其摘录前人诗作甚广,所载宋代诸诗,在诗人别集中失收的,幸赖此书得以保全。 此书在理论上以儒家传统诗说为依归,主张温厚含蓄,以《诗》、《骚》及建安、黄初诗为典范,不喜六朝诗。唐人中推重陈子昂、李白、杜甫,宋人中以梅尧臣为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论诗则其有条理,……大旨皆精核,固迥在南宋诸家诗话上也”,刘氏论诗不拘于宗派门户,评诗多就诗论诗,虽无鲜明的诗论主张和创新体系,但所作评语均较公允,故其人虽属江湖中人,但并未全以晚唐诗人为宗。张宏生先生在其《江湖诗派研究》中对刘克庄从晚唐、四灵入又能跳出晚唐体,反江西诗派又能汲取江西诗的长处,做了精采的论述(详参张著第一章及第七章,中华书局1995年版),恰好说明刘克庄是一个善于综合,不拘一格的理论家。郭绍虞《宋诗话考》云:“沧浪之长在识,后村之长在学。重在识,故锋芒毕露而或失之偏;重在学,则不拘一格,而转若无所见其长。《后村诗话》之不及《沧浪诗话》者在此。然而网罗众作,见取材之博,评衡惬当,见学力之精,……则又《后村诗话》之长,而为《沧浪诗话》所不能及者。” 《后村诗话》外,刘克庄还有《江西诗派小序》一卷,此序原附于《后村先生大全集》95卷中,清人鲍廷博编《知不足斋丛书》,将之附在张泰来《江西诗派宗社图录》后,丁氏据之收入《历代诗话续编》。 《竹庄诗话》,南宋何汶编,有《四库全书》本、中华书局点校本。
见著于《宋史?艺文志》、《读书敏求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 是书二十四卷,原不署撰者,钱曾《读书敏求记》作竹庄居士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据《宋史?艺文志》“何溪文《竹庄诗话》二十七卷”,著为何溪文撰。近人郭绍虞《宋诗话考》则据元方回《桐江集》卷七《竹庄备全诗话考》,考订其作者当为何汶,成书于宁宗朝,亦非如《提要》所云成书于宋末。 是书虽题曰诗话,但内容却既有诗话,也有诗选。其中卷一《讲论》、《品题》两节系诗话。而卷二至卷十,则为汉魏以迄唐宋诗选四百零三首,选诗的部分于朝代、作家或作品前面亦选附若干诗话。卷十一至卷二十为杂编,以题材或诗风分类选编不同时代诗作,作品前亦时附有诗话。卷二十一、二十二乃分“方外”、“空门”、“闺秀”三类选诗。最后两卷则选摘警句。此书的体例实为元人方回《瀛奎律髓》的雏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名为诗评,实为总集,使观者即其所评与原诗互相考证,可以见作者之意旨,并可以见论者之是非。”所说合乎实际。另外,此书征引宋人诸本诗话,有些今已亡佚,故又有校勘之用,《四库总目提要》言之甚详。 《对床夜语》(一作《对床夜话》),南宋范晞文撰。有《学海类编》本、《知不足斋丛书》本、《萤雪轩丛书》本、《四库全书》本、《历代诗话续编》本。
是书见著于《千顷堂书目》、《四库全书总目》、《万卷精华楼藏书记》等。 书前有冯去非序,称范于景定三年(1262)赠此书于他,则知书成于此前。《万卷精华楼题跋》云范氏:“非如江湖诗人仅以风雅自命而已。所著《夜话》一编,词约理胜,得说诗之旨。”此书在内容上非如前此诗话那样杂驳,全书五卷,大体以时为序,摘句论诗,是较纯粹的诗论著作。范活动于南宋末年,但并不入江湖、四灵窠臼,非惟如此,范氏对四灵及晚唐体颇多批评,指其“尖纤浅易”、“万喙一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当南宋季年诗道陵夷之日,独能排习尚之乖。……于诗学多所发明。”总体而言,他的思想与严羽较为接近,推尊《诗》、《骚》、汉魏古诗及李杜,以忧深思远,浑朴含蓄为宗,反对江湖及四灵诗人诗境仄逼,诗风纤弱的毛病,欲以《诗》、《骚》、汉魏古诗及李杜二家为典范。此外,与严羽一样,范氏也强调诗人立志要高,作诗要有领悟。范氏在指斥四灵、晚唐体的同时,对此派人物也并非完全抹杀,如他还说到“七言……李杜之后,当学者许浑而已。”对许浑的价值也所认识。还有,在论诗体大旨的同时,他也注意诗文的法度及技法,书中广泛地讨论了联句、生字、比字、体制、用韵、用奇、情景、虚实等字法句法问题,反映出时代风尚的影响。 《词源》二卷,南宋张炎撰。有《词话丛编》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夏承焘《词源注》本(与蔡嵩云注沈义父《乐府指迷笺释》本合刊)。
是书上卷论音乐,下卷论创作。有《音谱》、《拍眼》、《制曲》、《句法》、《字面》、《虚词》、《清空》、《意趣》、《用事》、《咏物》、《节序》、《赋情》、《离情》、《全曲》、《杂论》等目。夏本只录下卷,并删去首列《音谱》、《拍眼》两条。 以上是宋代诗话、词话中较有影响的几种,此外,宋人尚编有几种诗话总集,今人也有一些对宋诗话的整理辑佚,下面将这些重要的宋诗话总集予以绍介。
《诗话总龟》(原名《诗总》),旧题宋阮阅编。有月窗道人刊本、四部丛刊本(据月窗道人本影印)、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等。 是书著录于《遂初堂书目》、《天禄琳琅书目》、《也是园书目》、《万卷堂书目》、《澹生堂书目》等。 此书广搜宋人诗话及小说笔记,并创为分门别类的方法,故材料虽庞杂,但按门类索取,颇合读者需要。其自序云:“余昔与士大夫游,闻古今诗句,脍炙人口,多未见全本及谁氏所作也。宣和癸卯(1123)春,来官郴江,因取所藏诸家小史、别传、杂记、野录读之,遂尽见前所未见者。至癸卯秋,得一千四百余事,共二千四百余诗,分四十六门而类之,……以便观阅,故名《诗总》。”在阮阅编《诗总》之前,已有如《古今诗话》一类的总集,但前此的诗话总集,虽广搜前人或时人诗话,但一来不注出处,二来未能以类相从,故而读者不便,且不利于喜欢獭祭的宋代文人炫博学问,故阮氏此书一出,便以钞本的形式在文人中流传。据郭绍虞先生《宋诗话考》,此书约在绍兴年间有了刻本,并易名为《诗话总龟》。此书的版本及著者情形非常复杂,早期的版本为十卷本,后来相继出现过几种本子,一是保存原阮著十卷之卷,又补后集五十卷;二是增补原书,变十卷为四十八卷,仍题阮阅撰;这两种本子的增补部分的编者不知何人。宋末元初另有七十卷本,明代有前集四十八卷,后集五十卷的刻本,也有前、后集均为五十卷的刻本。今传本为嘉靖年间明宗室月窗道人刊刻的前集四十八卷,后集五十卷的本子,其余的本子均未流传下来。今传月窗道人的本子,前集四十八卷,当为原书之旧,而后集五十卷,“基本上是《苕溪渔隐丛话》、《巩溪诗话》、《韵语阳秋》三书的杂凑”(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周本淳前言)。 此书的价值在于其搜集了丰富的诗学资料,仅前集就引书近一百种,《天禄琳琅书目》称其“在诗话中荟萃最为繁富”,诚非虚言,其有用的部分,一则在于占全书大半篇幅的诗话或与诗话相关的材料,二则在于书中收录了不少前人诗句,可补别集之阙。而其分类编辑的体例,为研究相关诗题,提供了方便。此体例一出,即广受欢迎,其后方回作《瀛奎律髓》,也仿阮著,对历代诗作也分门别类,可见出其影响。 《苕溪渔隐丛话》,南宋胡仔编撰。有海山仙馆本、四部备要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廖德明标点本。
是书见著于《遂初堂书目》文史类、《直斋书录解题》文史类、《千顷堂书目》15卷(分载《苕溪诗话》及《渔隐诗话》两种)、《四库全书总目》、《万卷精华楼藏书记》等。 是书一百卷,分前、后两集。前集六十卷,撰成于绍兴18年(1148),后集四十卷,撰成于乾道3年(1167)。据其自序,此书的编纂乃有意继阮阅《诗总》之后,“凡《诗总》所有,此不复纂集,庶免重复。”在体例上,此书以人为纲,以时为序,与《诗总》以诗题分类的做法不同。此外,是书与《诗总》以资料丰富,网罗诗话乃至小说杂史笔记诸类群书不同,而是在理论及考证方面胜于《诗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其书继阮阅《诗话总龟》而作,前有自序,称阅所载者皆不录。二书相辅而行,北宋以前之诗话,大抵备矣。然阅书多录杂事,颇近小说,此则率文考义者居多,去取较为严谨。阅书分类编辑,多立名目;此则唯以作者时代为先后,能成家者列其名,琐闻轶句则或附录之,或类聚之,体例亦较为明晰。阅书惟采摭旧文,无所考证;此则多附辩证之语,尤足以资参订。故阅书不甚见重于世,而此书则诸家援据多所取资焉。”《提要》所说,大抵将二书短长做了详明的论述。 与《诗话总龟》仅录前人诗话而缺少个人论断不同,《苕溪渔隐丛话》通过“苕溪渔隐曰”的形式,发表作者对诗的意见,所以在文学理论的建树方面,《苕溪渔隐丛话》的价值要高于《诗话总龟》。郭绍虞先生在《宋诗话考》中说:“阮书仅有排比之劳,胡著则有撰著之功,难易迥殊,效用亦大有径庭。”胡氏的论诗主张,与江西诗论颇有合处。如其推重杜诗,“师少陵而友江西”,对“开元之李杜,元祐之苏黄”津津乐道,表现出他的好尚。而其他如主张诗要“创新”,要有“意趣”,重视用典等,均可见出黄庭坚诗论的痕迹。此外,胡仔的诗学研究体现出一定的学术性,与一般诗话多记故实,叙轶闻不同,他论诗喜将同类之诗或同种题材之诗放在一起比勘,如咏花诗、题画诗、析柳曲等,这一做法,或受《诗话总龟》以类相从编辑诗话著作的启示,但胡氏的贡献在于他不仅将相类的诗放在一起,而且还进行了比照说明,这在文学研究方法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书在考证的方面也广受行家好评,如周伟濂指出其考证《江南逢李龟年》非为杜甫所作,既系首次指出此诗作者真伪问题,也同时受到古今学者赞同(参考《中国诗话辞典》第303页,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 《诗人玉屑》,南宋魏庆之编。有明嘉靖刻本、《四库全书》本、古松堂重刻宋本、日本宽永十六年刻本、中华书局1961年校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重印)等。
是书见著于《千顷堂书目》、《天禄琳琅书目后编》、丁氏善本室藏书志、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四库全书总目》、《万卷精华楼藏书记》等。 是书版本有两个系统,一是二十卷本,明嘉靖刻本、《四库全书》本、古松堂重刻宋本均为二十卷;日本宽永刻本有二十一卷,此书经王国维1911年以宋本校雠,比宋本多《中兴词话》一目,是现存最完整的版本,中华书局校印本即是这一系统的本子。 此书辑录自梁钟嵘《诗品》以来一百五十余家尤其是宋人诗话短札,以门目分类的形式编排,采摭甚广;其评论的对象,起自《诗》、《骚》,迄南宋诗,时间跨度也很长。其内容安排,大致一、二卷分论“诗辨”、“诗法”、“诗评”、“诗体”等;三至七卷论“句法”、“口诀”、“命意”、“造语”、“下字”、“用事”、“压韵”、“属对”等名目;八、九卷谈“锻炼”、“沿袭”、“点化”、“托物”、“讽兴”、“规戒”等技法;十卷论风格;十一卷论诗病;十二卷以后评论历代诗人诗作。此书由于是一部总集类的诗话著作,内容均为辑录前人之作,故其中的论旨时有抵牾之处。但此书最富特色的是它所辑录的论诗之语,不求全篇,只求精核,故短札谈片,时见精妙。 宋人三部著名的诗话总集,在时间断限及内容编排上,互为补充,相互参看,可成全璧。旧时文人对三部总集的看法略有轩轾,《玉屑》黄升序云:“《总龟》最为疏驳,其可取者惟《苕溪丛话》,然贪多务得,不泛则冗;求其有益于诗者,如披沙简金,闷闷而后得之,故观者或不能终卷。”评价最高者为《诗人玉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有类似看法,但较之黄升,稍显公允:“宋人喜为诗话,裒集成编者至多。传于今者,惟阮阅《诗话总龟》、蔡正孙《诗林广记》、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及庆之是编,卷帙为富。然《总龟》芜杂,《广记》挂漏,均不及胡、魏两家之书。……二书相辅,宋人论诗之概,亦略具矣。”三部总集,从时间断限上看,《诗总》多录元祐前材料,《苕溪渔隐丛话》则补录了元祐苏黄等人的诗话文献,二书主要内容在北宋诗话的部分,《诗人玉屑》所取虽不限于南宋,但收录的诗话中南宋的部分却占了相当的分量。故而学者多以为三部总集在手,两宋诗话之大概已可领略八、九分了。 《吟窗杂录》五十卷,旧题陈应行编。有明嘉靖刻宋刊本、明抄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版)。
此书收录历代诗格类著作二十五种,以唐诗格为主,兼有题梅尧臣等宋人诗格类著作。此外,另有《历代吟谱》及不著撰者的门类凡三十九类。《四库全书》列此书入存目,其提要云:“前列诸家诗话,惟钟嵘《诗品》为有据,而删削失真。其余如李峤、王昌龄、皎然、齐己、白居易、李商隐诸家之书,率出依托,鄙倍如出一手。而开卷魏文帝《诗格》本卷,乃盛论律诗,所引皆门朝以后之句,尢不足排斥,可谓心劳日拙者矣。”此说确指出其书弊端,但若撇开其作者真伪不论,其集录诸多诗格类著作,既有保全文献之功,又可资文字校勘,并非一无是处。 《萤雪轩丛书》,日人近藤元粹编,日本明治年间嵩山堂刊本。
是书收录自梁钟嵘《诗品》至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历代中国诗话58种(其中有署名同人所辑者三种),其中收录最多的是宋、明诗话,少量的唐、元、清人诗话。据该书自序:“故平生浏览之际,其适我好者往往净写抄录,编纂之,以便于披阅。而其系诗话者,殆一百种,命曰‘萤雪轩丛书’”,但现存书中未足一百种,不知何故。除收录诗话成书外,编者还对一些诗话做了整理辑录,如在日人黑琦璞斋、饭村岳麓所辑《放翁诗话》的基础上,又补辑成《老学庵诗话》,在中国流传甚广。又自欧阳修《试笔》、《归田录》二集中辑出论诗之语19条,作为附录附在《六一诗话》后。又从《志林》中辑出一卷,附在《东坡诗话》后,题为《东坡诗话补遗》;从苏集中辑出三卷论诗文之语,成《苏诗纪事》等,均有功于学界。但对有些知名诗话如杨慎《谭苑醍醐》等则注云“厥名”,显其不足。 附《萤雪轩丛书》书目: 卷一:《二十四诗品》、《诗式》、《六一诗话》、《同附录》、《温公诗话》、《沧浪诗话》、《对床夜语》 卷二:《诗品》、《中山诗话》、《后山诗话》、《藏海诗话》、《文录》、《归田诗话》 卷三:《巩溪诗话》、《临汉隐居诗话》、《秋星阁诗话》、《二老堂诗话》、《艺苑雌黄》、《谭苑醍醐》、《竹林诗评》、《谢氏诗源》 卷四:《许彦周诗话》、《竹坡诗话》、《履斋诗说》、《白石道人诗说》、《滹南诗话》、《沧浪诗话纠谬》 卷五:《老学庵诗话》、《石林诗话》、《珊瑚钩诗话》、《南濠诗话》 卷六:《紫微诗话》、《庚溪诗话》、《山房随笔》、《麓堂诗话》、《漫叟诗话》、《金玉诗话》、《徐而庵诗话》 卷七:《东坡诗话》、《东坡诗话补遗》、《苏诗纪事》、《吴礼部诗话》 卷八:《诗病五事》、《杜诗笺》、《诚斋诗话》、《弁阳诗话》、《谈艺录》、《艺圃撷余》、《榕城诗话》 卷九:《侯靖诗话》、《冷斋夜话》、《岁寒堂诗话》、《西清诗话》 卷十:《存余堂诗话》、《夷白斋诗话》、《挥麈诗话》、《寄园诗话》、《说诗晬语》 来源:《中国文学批评文献学》孙立 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