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析李清照《如梦令》

 江山携手 2016-07-31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析李清照《如梦令》
图片来自网络   谢谢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生活在书香门第,生活无忧无虑,她从小受到四书五经的熏陶,汉赋唐诗的濡染,那时候,她的诗歌天真浪漫,诗歌充满了浪漫的情趣。这首《如梦令》表达了李清照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溪亭”即临水的亭台。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时常记得那时候常到溪亭湖中游玩,一玩就玩到天黑,还要喝酒,甚至喝醉了,居然还忘记回家的路。词人用“常记”来点名了这是写得过去的事,同时也告诉我们,写的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特别是下句写自己饮酒而“沉醉”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都不知道了,更加突出了词人早年生活的多么的自由与快乐。其中,“沉醉”表意很深,也很能说明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的生活状态。当然,这“沉醉”自然不是“举杯销愁愁更愁”的饮酒而醉,而是欢乐的表现。“沉醉”后的“不知归路”,不但表达了词人醉的程度,也表现出词人在这美好的环境中留连忘返的情致。

词人接着写道:“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兴尽”尽了兴致。这两句的意思就是说,一直玩到兴尽,但时间却很晚了,就划舟返回,却迷途而入了荷塘的深处。这里,词人进一步写了游玩,直到“兴尽”而归。可以说,在意义上递进了一层。其中,一个“晚”字,更加强了“兴尽”的内涵,更加表明了词人游玩得“忘乎所以”的情趣。同时,接着的“误入藕花深处”与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更加显示了词人的忘情心态,把一个美少女置身于盛开的荷花丛中,暗示了花美,人美,情更美的美好意蕴。也许词人在此以花喻人,表现出少女时代那美好的青春年华。

最后写道:“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争渡”这的“争”与“怎”相通,就是“如何”的意思。意思是说,大家争着划船,抢着渡过,哪里知道却惊起了满滩的鸥鹭。这里,词人一连用了两个“争渡”,不但表达了“尽兴”之后的快乐心情,也描写出了一个极为动态的场面。特别是词人写“争渡”而“惊起一滩鸥鹭”,不但通过写景达到抒情,而且能“惊起”那“一滩”鸥鹭,暗示了词人与朋友们快乐情景。我们可以这样看待,李清照的少年时代优雅的生活环境,自由的生活,不但给词人宽松的生活环境,而且更加激发了词人的创作激情。我们也可以这样说,这首小令,正好是李清照的少女时代的美好生活反映。

语言简练,意象鲜明;场面明晰,自然有趣;情景结合,意蕴深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