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荐】什么是楷书的基础

 ZGGDWWZS 2016-07-31

【推荐】什么是楷书的基础

2016-05-29 612次阅读

 

 

常见到讨论:楷书是否是行草书的基础的讨论。
本帖讨论什么是楷书的基础!

 


 

 

讨论楷书,先说说它的上游书体——隶书
隶书是由秦末篆书演绎而来,分为古隶、八分、和今隶(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的隶书,如谷朗碑)

11.jpg

 

12.jpg

 

繇曰:“岂知用笔而为佳也。故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吾精思学书三十年,读他法未终尽,后学其用笔。若与人居,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画象之。”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古人什么时候说楷书是基础?

 

楷书的结构在进化的过程中,由隶过渡而来,趋于简约。这里也有受草书流便书体的影响。之字是其中一例。

 

 


 

 

另外就是张芝的秋凉帖:

11.jpg 

和索靖的章草比,秋凉帖更趋向今草特征了!说章草也可以,没必要介意这点性质!

 

由秋凉帖,不难看出其中的点画,即是永字八法的点画,很明显!
而由谷朗碑来看,其结构和繁体的楷书,非常接近!
这是不争的事实!

 

这么说,楷书可以理解成是今隶的结构和今草的点画组成的一种新书体!
通俗点:爹娘是今隶和今草!

 

既然楷书是今隶的结构和今草的点画组成的一种新书体,那么古人说:真不能舍篆隶以成势。就很好理解了!真书,这里指楷书,它的体势是依赖于篆隶的体势而成势的。

 

先有隶书,然后章草,再有楷书!

 

写字上升到九势,就具备了书法的技术基础。然后再具备意象,则方称为书法。

 

方法不对,三十年竹篮打水,古人二十多已是历史留名。

 

是故古人写楷书,很讲究体势的,如隶书抑左扬右的体势。篆书高峻的体势等等,这是先秦、秦和两汉留下的丰富资源。

 

正是因为真不能舍篆隶以成势。所以王羲之说: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
意思是说,楷书中如果没有奇特的体势,结构就会呆板,不能令书者畅怀,观者会意适怀。这样的写字就是俗字!不足观也!

 

11.jpg 

如夏承碑,体势有倚侧的,点画有洪厚奔放的,这就为字体增加神采。不入俗套!

 

而秋凉帖,所谓点画狼藉,到处都是,永字八法的点画,随处可见!
如何写这些点画呢?古人说了,即使永字八法,没有得用笔上的涩疾二势,是不成功的!

 

永字八法,它指的是构成点画形态的运笔法。而不是涩疾二势的笔势笔法!后者,是根据毛笔原理,,如何用锋的运笔法,而前者,则是如何运用后者实现这种点画形态的运笔过程。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

 

所以赵孟頫说,用笔千古不易,当指的是涩疾笔势而论的!

 

所谓涩势,是用笔慢而有笔力,而疾势,是用笔快而有力。

 


 

 

写好永字八法,需要解决两大问题,质感问题和空间问题。质感方面,笔法不到位不行;空间方面,对笔画的起伏、俯仰、向背、远近粗细的变化没体会不行。

 

笔法来于对毛笔性能的实践,而体势来于自然!

 

故宋人能以画为用,以唐楷为体,以意势之变,应唐楷之不变!

 

故苏轼以平远之势运平原之体,鲁直以洪波之势运柳承悬之体,米芾以斜侧之势变欧阳询倚侧之势,有出蓝之誉,兼有禇遂良的笔意。

 

故学楷书而不事笔法,不通篆隶之势,一辈子只能描着俗字而已!

 

学书法,无论草楷,首先笔法,然后结构熟练,然后字法、笔意、行气、结构、融入精神,令其灿焕。就慢慢入正道了。方法对头,只要功夫够了,自然成功,多谢书友的鼓励!

 

楷书是笔法的载体,并不是他专有,学笔法,不一定从楷书中学到。而结构也不是他专有,体势就更不是了,书画同源,朋友听过没?书有体势,画也有气势,善学楷书,不一定在楷书里找到这些东西!

 

 


 

 

 

11.jpg

 

一画者,众有之本,万画之根!

 

去涩疾二笔势的笔画,就是描字,这是清朝以来楷书走下坡的原因之一。

 

古人云,一画之内,变起伏于锋杪,发现很多人不知道何为锋杪,也不知其有何用,也不知如何控制起伏,徒增加叶公好龙的笑话罢了!

 

收尾是两个动作,一个是转束笔锋,一个是回顶。多看看兰亭或许能明白,我这些方法,明清以来基本不见到。

 

绞转不等同捻管。

 

 


 

 

 

11.jpg

竖钩

 

我写勾,学魏晋六朝,三过笔写的,不是直剔出锋。

 

钟繇弟子宋翼 ,每画一波三折笔。

 

 


 

 

 

11.jpg

 

策者,是策马扬鞭的动作

 


 

 

 

11.jpg

反钩

 

12.jpg

 

 

11.jpg

内擪弯

 

12.jpg

外拓弯

 

不懂笔法的人,以为此处是败笔,实在缪之大也!古人说,行笔欲断不断,亦断亦连,实在绞转笔法之精华也,唯识者知之!

 

看看王徽之的新月贴,体会下前人写转弯。

王徽之 新月贴.jpg

这叫断而连,似断,但是一笔写出来的。

 

 


 

 

笔法,纵观篆隶行草楷,只有两种笔法:
1 曲线笔法
2 直线笔法两类。但归根到底,只有一种笔法。这是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已经有记载。而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则更进一步说了,书和画的用笔都是同理的。
所以,通笔法,则学任何书体,甚至国画,都能入门。
而有些人,学楷书,描熟了楷书形体,到了行书,就摸不着门路,这是书法基础不到位所至,即是不通笔法。

 

 11.jpg

这是用使转写的几个字

 

11.jpg

12.jpg

这是用绞转法写的楷书

 

今观此用笔,合李西台法。

 

11.jpg

即使是魏碑,他的笔法也没什么不同,只是形态变了而已!

 

谁能一笔写出这一横,他就能悟出这其中的深意了!

 

古人写方,多方中带圆,你看看晋人帖。

 

我认为书法个体,笔法都是一致的。不存在魏碑用笔和帖的用笔之分。

 

 


 

 

 

11.jpg

12.jpg

11.jpg

12.jpg

初写鲁公多宝塔字

 

我发现很多人把笔法特征和笔画的形态特征混淆,这是根本,你一上图,我就知道你分清了没有,学书要有这个气度!

 

收笔有两种,悬针回顶,和垂露+悬针回顶。

 

晋唐是绞转出锋,明清以来的楷书笔法,基本可以忽略不看了。

 

11.jpg

垂露+悬针回顶

 

12.jpg

出锋

 


 

 

 

11.jpg

吧友贴字

 

你对笔法的可连续性行笔没半点认识和概念,只是死水一潭的描字,意味着书法和你还远着,其它的我就不想多说了,就此打住吧!

 

书友发来的作品,了解了些。有楷书、行书、草书,爱好广泛,我也是,古今各种书体也多有接触。书法形式虽多,个人觉得不外练眼界、练心境、和练手活。 碑帖不能只练不读,只读不想。精神是看到的,触动到内心而印象深刻,进行思考。

 

以书友目前的情况来看,问题不少,包括笔法、字结构、行气和章法等等。但个人觉得提高欣赏水平和笔法功夫是目前的首要任务。

 

 练笔法,以大字为好,有丝毫漏洞容易发现。书体如楷书和草书都可以。需要练笔锋提按、节奏、转锋等。

 


 

 

 

 11.jpg

任何书法皆以笔法为基础,草书也不例外。

 

观此书虽得涩势,尤未得疾势,所以不能痛快而已。

 


 

 

 

重古,是因为古人技术高超,境界高超。当年黄庭坚笔法未得古法,很推崇古人,后来他达到了,语调平和了!这是很自然的事。但如果自己的水平还没达到而诋毁前人,这是有违常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初学不适合临帖,适合读帖,先眼到为上。认识不深就临帖,效果不大,学书可以先看,然后是后来居上。

 


 

 

 

古来楷书,章法多不作格子布局,字具八面,或正或斜,或俯或仰,或向或背,或主或宾,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或收或放,然后散之贯之,各有其势,各有其趣,此之谓书!若久作格子书,何益于行草章法之变?其状如算子,实大失章法之要旨也。

 

 对于章法,古人多已经登峰造极,但你问一个练了传统楷书十几二十年的人,基本还一面茫然!现在物理上有暗物质一词,我觉得章法对很多人来说,无异于暗物质,视而不见!

 

人体结构再复杂,都是来于基因的控制。字再难,大局再难,都是来于对一画的宏规认识。一画认识不清、不彻底,则到处会犯相同的毛病!一横有其纵横体势,一横有其形有其质地,有其神态。

 

北宋韩拙语: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下笔即具备形态和质地。孙过庭则说:一画之中,变起伏于锋杪。所以综合来说:笔法包含了形、质地、和向背体势。写楷书,点画之中,须具有筋骨肉的质地,方为真笔法。

 


 

 

 

11.jpg

吧友贴字

 

这个好点,点画饱满,结构端正。楷书讲究筋骨、风神、体势,这是书法的灵魂部分,历代高手畅游其间。严格来说,感觉这作品结体杂有清以来一些坏毛病,应该培养晋唐的眼光去掉这些习气。

 


 

 

 

学书第一要练眼力、第二练思想境界,最后练手上功夫。比如古人一些精神意象、体势、行气和章法的变化,需要心眼俱到,才明白其妙处,光埋头练字永远看不到他的存在的。

 

书,是形质以内的问题;鉴是神采方面的事。所以张怀瓘才说,善观书者,唯见神采,不见字形!形质的问题,首先从笔法下手。本吧很多人终其一生在描字,所谓描字,就是点画有其形没质感,达不到古人所说的,书得力胜的说法,更别说行书、草书了!

 

我学书法,开始时也不是为了去比赛,所以没有一开始就跟老师学欧体,而是觉得好看才去看他,觉得看进去了,里面精彩绝伦的地方不仅仅在书内,也在书外,我然后又结合了画来看,发现他们是有如此多的共通点。当我想写书法时,才去拿毛笔去写,一切随性而已。

 

学书第一讲秉性、然后天赋、才是功夫!您生活环境接触自然,风云变化,春夏秋冬四时之变,此大自然的气象,若能会于心,虽未涉事书法之道,亦在其中了。然后才是得笔法,临古帖,临池用功!你不妨用线条把你的想象感受随意出来,不要去论工拙,如何?

 

那些楷书的教育方法,把很多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在早期扼杀了,换回来的是工工整整的美术字,以为打下很好的基础了,实在是悲哀啊!

 

 


 

 

 

 

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一画之中变起伏于锋杪。

 

笔法、笔意、笔力、束装、点画向背、轻重、均衡、体势变化、意象、行气、章法等。都是基础。

 

 


 

 

 

很多人,写小字,还可以控制笔锋,但写到草书或大字,却是一团糟呢?情况很多,寻其原因,就是笔法不过关。
写小字,点画小,且用笔锋,不超过三分之一长,靠笔锋本身的弹力和聚合力,还看不出什么问题来。借着提按功夫,还可以做到点画工整。
但如果写大字,点画粗,有时用笔锋到了二分之一的地方或更甚,如果没裹锋能力,基本操作不去。甚至散架,以致点画浮滑臃肿,古人所谓墨猪了!

 

11.jpg

明显,太傅的楷书中,尚有章草有笔意识。

 

 

 

张大千说,书画,先从线条练起!

 

从笔法入手,再研究篆隶,再涉及其他,是前贤主张的方法。

 

 多临古帖,行气要学会曲直互见。直势取其端正,侧势取其妍态,以章法来观字,再做些变化!

 

 


 

 

 

禇遂良文皇哀册

这是古人的发笔动作,即是笔法特征,却被某些智者认为是笨笨的起笔,书道之不传可知也!

 

从这里可以知道米芾是学过他的!

 


 

 

 

每书欲十迟五急, 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

 

刷字是爽利,字匠是不知道变通,书法有时需要节奏快,有时需要节奏慢! 只是快,那也不是书法!

 

笔涩则能慢,笔涩则能沉,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发现书法里很多人以为把字的结构,相对位置记熟,就是给楷书打好了基础,殊不知字有筋骨肉,非笔法不行,虚弱的身体如何跑和飞奔,眼界问题啊!

 

笔画需要具备筋骨肉,如何具备呢? 是笔画就有向背,何为相背俯仰呢? 笔画如人的四肢衣服,需要束装,不然过长过短就不合适。 人有肥瘦,字也有肥瘦。 人有仪态,字有仪态,不是块木头。。。

 

行草里面有楷书的点画,别小看这点画,他在空间关系上,对章法的作用挺大的,你看看黄庭坚的章法感觉一下吧!

 

我开这个帖原意也不是要充当个老师什么的,第一老师不好当,遇上有些人,就成了保姆了。第二,没工资,吃力不讨好!别人还说你在这卖弄!我只是不认为写好了楷书结构,你学其它的书体,就有基础了,说说事实而已!

 

 


 

 

 

 

 

 


 

 

 

褚遂良的大字阴符经,很多人都见过了,好在哪里,估计很多人不一定知道,甚至觉得不好的也有,只是摄于禇的大名,不敢说而已!

 

 

 

字自有一种风格,熟而后生,不经意之间,意趣横生。笔画,古来大体有三种形的特征:第一点画特征,即楷书组成元素的特征,如点、横、撇、捺等特征;第二是意象取形特征;第三是笔法特征。三种变化合在一起,就是点画的实际形态。此帖之妙而可贵处,笔法特征很明显,是学笔法的珍贵资料!

 

点画没笔法特征和意象特征,那是描俗字,这样的笔法没筋没骨没肉没精神,是死板的美术字,有笔法特征没意象特征,只能是能手而已。古人有隐迹灭形,把笔法特征收藏在笔画里,令学者不易得!

 

11.jpg

楷书,就是要有血有肉,而不是硬梆梆的塑料模特!

 

 


 

 

 

学楷书要善于对比,如以上是卫夫人和王逸少的作品,通过对比,来观察不变的,变化的,为什么要那样变,学习不是复制,这是最笨的学生!

 

首先,古人碑,笔法特征都是明显的,右军说,要做到形质快健,这是第一部,明末和清以来,笔法特征退化,点画臃肿,奶油气渐生!

 

男不男,女不女,**、女汉子盛行!书中可见一斑!

 

书须入形,方可为书。故年少有年少之性,年长有年长之性,这点古人做到了!

 


 

 

 

11.jpg

 

楷隶书,其用笔致一也,所谓用笔千古不易,古人不余欺也!

 

隶书体势,汉人为极致,苍茫浑厚又能多变自然,即使何子贞,也仅仅得五六,而终未得其趣者!

 


 

 

 

 

点画间,以形入书之意象来源!

 

而可持续笔法正是实现点画意象形态的有效笔法!

 

字以人入形,点画就不一定,可以鸟、舟、鸭、鹅等都可以。

 

真书点画,笔笔皆须著意,所贵修短合度,意态完足。

 

书法的线条是一种艺术表达语言,如音乐,有各种音质,表达出各种感觉。把字当人看,就需要线条有骨感的地方,有肌肉筋力的地方,还有皮肉的地方。这些需要变化笔锋来实现线条的质感,笔法就是如何控制和变化笔锋的问题。研究笔法,看书论、名迹和用笔练习互相结合的探索比较有效吧。

 

每写一幅,除了技法之外,注意章法。习作也是如此。习惯成自然。

 

 


 

 

 

论形神十五点:
1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
2 得意而忘言。
3 卫夫人也说:“意后笔前者败”,“意前笔后者胜”。
4 意在笔先
5 心意既得形骸忘。
6 话虽状形,主乎意。
7 神贵于形也,故神至则形从,形胜则神穷。
8 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
9 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
10 以神写形。造型当以神造型,以神为魂,以形为貌。以神造形,则可变形显神;以形求神,则形全神微。
11 大象无形,物而无物,心心相通。
12 不似之似似之。
13 以意立象,得意忘形。
14 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枝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蔴与芦,仆亦不能强辨为竹。
15 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

 

 

 


 

 

 

 会看字的人不多,懂笔法的人更少!我本想把书法的七体:篆、隶、章草、今草、楷、行和魏碑打通一团,来证明笔法是所有书法的基础,无耐吧里人多有愚昧,不知书法真源!

 

用笔千古不易不等于形式单一,把其中的元素抽离出来,用数学的排列组合,变化之大,估计你都难周旋!

 

同样的话,黄庭坚也认为颜的笔法和王羲之是一致的,只是造型特征不一样!

 

写不好行草的人,同样写不好楷书!明眼人一看便知道的!笔法才是各个书体的通用基础!

 

楷行草顺序是书体演变的顺序,先正后约的次序,不是技术意义上难易次序。

 

如果忽略笔法,就论结构,楷书最易认,行书其次,草书最难辨认,差点点就差很多!但这不是技术上的难易!他们的相互关系是错综的,互补的,不能一句话能说清楚他们的所有关系!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当代有些人,以为古人没大字流传下来,就说古人不会大字,只有当代展览体才是大字,实在是井底之蛙!殊不知古人以练大字为初学者必修的基本功!

史称师宜官书大则一字径丈!

草书的使转在明处,楷书的使转在暗处。想学使转,在明处学容易,在暗处学难很多。但要从草书中学楷书的使转,第一要跳出世俗的框框,不是很多人能接受这点。第二,把草书的使转变成楷书使转,还需要加一层悟性,不易!

 

书之大小,本无二法,自仲将登凌云,垩帚成飞白,始称大者愈难,世因目为署书,似是自成一家。其实大字收还即成小字,小字展放即成大字,但须气足以盖之。眼底有成字,即一笔书就,乃免钩勒近俗耳。

 

论画者先观气,次观神,而后论其笔之工拙。

 

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

 

古人书,自篆、隶而下,必须悬腕,虽作小楷,无不皆然。

 

席地而坐,和坐在凳子上,虽然坐法变了,但毛笔的物理性质却是没变,就意味着控笔原理没变!

 

八大写意画,形式初看以为粗,实际精细;不懂笔法的工笔画,初看是细,实际粗糙,明白这道理再来讨论细节!

 

 


 

 

 

锋在画中,则左右皆无病,今观二王落笔处,多有侧锋向外者,昧者但谓侧以取妍,不知落笔稍偏,正所以济正锋之不及,未几而卒归于正。

 

故善学书者,其初不必多费楮墨,取古人之书而熟观之,闭目而索之,心中若有成字,然后举笔而追之。字成而以相校,始得其二三,既得其四五,然后多书以极其量,自将去古人为不远矣。禅学贵悟,诗学亦贵悟,唯书亦然。

 

 


 

 

 

(回复吧友提问陈忠建书赵孟頫前后赤壁赋视频)发现这人的运笔,基本是描字一类:手法特征:1 行笔慢,2 基本被笔锋牵制着手腕来走,不能控笔,让笔锋跟自己的意念走。3 写字对毛笔特别挑剔,弹性不好的笔基本不能用。仅借笔锋的弹性来提按,不通使转。形体特征:点画单薄、轻浮。只是有点方角。

很明显,这种笔法写字,根本不是古法,只要有点美术基础,懂得些比例和提按,基本可以操作。和当代美院学国画的手法同出一辙!

行笔不够连贯,速度慢,对古人所谓沉着痛快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还有长时间为笔所驱使,令其意气暗弱,不能尽性,搞不好,走过一座小丘就步入溜滑和书奴方向走去!

  

这类字,因为追求初级阶段的形体相似,容易令初学者以为很高超,误入歧途而不知。

相信书法吧重中这种毒的书友占了极大部分人!

 

 

 


 

 

 

11.jpg 

观察左3列右3列部分的区别来分析当今用笔的得失!

 

心为形役三列为绞转兼提按笔法写的,归去来辞三列是提按笔法写的。

 

有些东西,你不站那个高度,你看不到那里的风景的。借用谢安清谈一句名言:眼前的景物,都入你眼底了,是否就代表你看见了呢?

 


 

 

 

书法的高妙更多在章法的变化无穷,状如算子的楷书章法训练只能南辕北辙,令很多人一辈子还在山脚观望!怎么知道古人用意精深的地方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笔法是基础!

 

楷书行笔慢是描字,是人就笔,非笔就人,善用笔者,是笔就人,故能行笔快!

 

(吧友:楷书之所以慢,更多是因为笔画繁多 结构复杂所致,并不是行笔时比行草慢,如果就写一笔的速度来看的话,楷行草速度是相当的所以有些人总以为楷书要慢点,其实那样就容易出现不果断,软等毛病。)同意。

 

练楷书要注意点画的质感、向背变化、线条的粗细、结构的平衡、紧凑!逐一解决。同时加强审美。

 

楷书的第一阶段,要做到结构端正,点画分布均称,向背明确!

 

狭义上,向背指点画之间的相向和相背之势。

 


 

 

 

 此书笔法甚伟,而不通书者,必多有微词!

 

 

 

 


 

 

 

练书法,当从笔法入手,从隶书练横向体势,从篆书练纵向体势,这是捷径。当然您从楷书入手也可以,但也要从笔法入手。而笔法,从草书、篆书入手似乎更好些。

 

张怀瓘《用笔十法》:峰峦起伏:谓起笔蹙衄,如峰峦之状,杀笔亦须存结。这里侧锋起笔,要蹙衄,带有微转笔的意思;杀笔亦须存结,即是收笔要沉实,需要藏锋收笔。

 

带有绞转收笔,是为存结。

 

一个只有比例关系而不懂笔墨功夫的人,永远成不了国画高手;同理,一个只有结构关系,而没有笔墨功夫的人,永远写不好毛笔书法,而且他的结构也是不严密的结构!

 

书法的理论,首先是来自于感觉,感觉不到位,不要去研究理论!
其次,在敏锐的直觉基础上,融入情、态、势、理,去提升直觉,让其成长和健壮!变得博大和精深,在用实践去检验!学书经常这样迂回而进!令眼、心、手得到互补的提升!

 

 


 

 

 

内靥和外拓,用笔上,是一阴一阳的关系,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结构上,内靥是内敛的表现;外拓是外张的表现;前者如欧阳询,后者如颜真卿,而柳公权介于两者之间。而用笔对结构的内敛和外张是有直接影响的。发笔内靥,结构容易做到内靥;发笔外拓,结构容易外拓。

 

内靥和外拓,首先是笔法,其次是结体特征。

 

内靥和外拓是构成笔法的最基本用笔。

 

如人走路,需要两条腿来走路,同理,书法用笔也一样,内靥和外拓是共存的,不存在只有内靥的用笔或外拓的用笔。但结体特征却可以分为外拓形的,和内靥形的。

 

 


 

 

 

谁是楷书基础,其实在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已经讲得比较清晰的了。

 

古人笔法,如魏晋唐宋元的大书法家中,没中锋用笔一说,自从藏锋笔法失传之后,明末和清以来,民间才有中锋用笔一说!即使是明清顶尖高手,也没此说。

 

后世学鲁公,多不到神韵,仅仅止于其形尔!以形取字,则神弱。不知鲁公之神,焉知其灵府胸襟!

 

书法审美,首先须知意象,以形入书,或雄伟如泰山,或丰腴如芭蕉,或瘦劲如危岩峻石,或博大如千里广土,皆有所象,方可谓书。若观书,其意不出字形,仅仅得失于点画、结构。而不知气韵之神,察像人之美,徒成低俗而已,非古人所谓之书法。

 

昔日鲁公写东方朔画赞,皆取右军意象,而不拘泥于形体之象,论者以为得其气韵。此非深有体会者,不易言。

 

欧阳询书以清劲险峻著称,学他的楷书,要体会点画的秀劲挺拔。体势上的险峻,高重。点画力求去掉平薄的感觉,做到点画有立体感,质感和力度。结构匀称中体会倚侧的特征

 

 历史上学颜的很多。宋有李西台、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陆游等;元有赵孟頫和鲜于枢等。明清也不乏其人。华学颜,意象不完美,这是审美问题!

 

书法第一修炼眼界,有了高眼界,自然脱离低俗!这是很多人忽略的学习方法!

 

 


 

 

 

书法的水深水浅,也不是很多人所深刻知道的,以为字工整了就厉害。其实章法、气势、笔法付出的功夫远比这个要多要难,这也是我要讨论的其中一点。

 

当年王羲之说学卫夫人,及到江北看到名迹,叹徒费日月。有些人可能说他不尊重老师,我觉得他是真性情,不落俗套。做事情干吗一定要和别人同调呢?

 

学书法,如众生修炼仙佛,毕竟成功者少。有人炼丹水银中毒的也有,古人留下的理论很多,如虞世南的笔髓论、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等,还有他们的笔迹,我们也只能在这些陈迹中寻觅契机而已。我们都是书法修行者。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说到,真草用笔皆如锥沙印泥。说明真书和草书的笔法是一致的。同时学习的前提是通笔法。

 

11.jpg

书法的魅力,在于即使经历千古风雨,破损不堪,但神采依然闪烁!而伪书法,即使穿带整齐,依然如行尸走肉,无精神可言!

 

楷书起源隶书和章草、今草,魏晋楷书是其中一脉;而魏碑又是其中一脉。前者尚韵,后者尚质。而隋唐是把这两脉,合二为一的吸收和发展!大体这样。

 

 


 

 

 

引用别人文章,有借鉴作用:


书法的基本功,应该是书家各种技巧能力的综合能力。既驾驭毛笔的能力、驾驭字形的能力、驾驭墨法的能力、驾驭行气、章法的能力。简而言之,书法的基本功是:“书法家驾驭笔法、墨法、章法技巧水准的综合的能力”。


一、驾驭毛笔的能力

驾驭毛笔的能力就是控制锋毫的能力。古人云:“善书者不择笔。”其要义是说,书写能力强(控制毛笔能力强)的人,不在意毛笔的好坏。不论是什么种类的毛笔,在善书者手里都能很好地控制,写出符合法度而且精美的点画。

不同的字体(字体指篆、隶、楷、行、草等比较概括的字体样式)与书体(书体指具有风格特征的具体的书写样式,如颜体、欧体等)在笔法的法度上有不同的方法法则,主要体现在点画的造型上。其笔法技巧的关键所在,就是运用笔毫和调领笔锋将点画的造型准确地刻画出来,并且,要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美的效果。

笔法的技巧实际上就是控制锋毫的技巧。“唯笔软而奇怪生焉”,要能够和善于充分利用笔毫的这种多变的性能特点,去刻画高质量的、优美的、丰富多变的点画造型。这是书法基本功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


二、驾驭墨法的能力

书法的创作是靠墨的具体体现来展示点画的造型的,进而展示字形和行气、章法的。因此,控墨的问题是基本功技巧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墨是写在宣纸上的,这里就有一个墨与纸的关系问题。孙过庭《书谱》所说的“五乖五合”中就提到了这个问题,既“纸墨相发”。“纸墨相发”就是墨法技巧的关键。

所谓“纸墨相发”是指墨的浓谈度要与纸的渗化度相和相调。纸质的不同发墨的程度不同,有吸水性大小和厚薄的差异。纸的吸水性越强,发墨的幅度就越强越快,吸水性弱,发墨的幅度就小而慢。厚纸发墨慢,薄纸发墨快。墨的水分越大发墨越快,水分越小发墨就越慢。对纸墨的性能要必须有所了解。

墨法技巧中最关键的环节是文字颜色施墨。书法作品墨色的层次变化完全是靠控制来完成的。它需要书者要有很强的控制笔速的能力和控制笔中含墨量的能力。饱笔当快,渴笔当慢。


三、驾驭章法的能力

驾驭作品章法的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驾驭字形的能力。字可工整,可欹变,可重大,可瘦小。工整而不死板,欹变而不失形,重大而不肥钝,瘦小而不饥伧。

2、驾驭行气的能力。篆、隶、楷书的行气须匀和与整饬,强调和谐、统一;行、草书的书行气须通贯与流畅,并强调节奏、韵律。这是行气中必须要把握好和表现充分的技巧。

3、驾驭整篇作品构成的能力,或者说是驾驭行与行之间的构成能力,也就是驾驭大章法的能力。篆、隶、楷须整体和谐统一,首尾一致。行、草书须行与行之间的对比、争让、应承、穿插等技巧要有淋漓尽致的展示。

 

 

 


 

 

 

 11.jpg

很真实的笔法,自然流畅

 


 

 

 

古人千言万语,只谈藏锋用笔,什么时候谈中锋了?蔡邕?张旭?徐浩?黄庭坚?赵孟頫?王铎?谁说的?你先入为主,解铃还须系铃人,你就找中锋的人去讨道理才对嘛。

张芝,是公认的草书巅峰,境界齐于道;钟王,是公认的行、楷巅峰,幽趣无限和意象完美至善。你以为书法就是个字那么简单吗?

笔法,是和书体没关的技术,只和毛笔物理结构有关,为什么古人称书画同源,是因为用笔同,你不去深入分析其因,那么浮躁,怎么学笔法?

书法,难道是为落俗套的人而设的吗?

笔法,是和书体没关的技术。赵孟頫说用笔千古不易。就是说,秦朝出现了小篆;汉朝出现了隶书,魏晋出现了楷书。时间上夸越了千古。但写书法的笔法都是不变的,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如果不同,能叫千古不易吗?

落俗套的不是前人的作品,而是你的思想。

古人笔法基本以绞转加上提按,即使篆书和魏碑也不例外。你要写出金石味,须通这个!

偏锋是对毛笔驾驭的失控,无论书画,都是败笔!古代高手,没这偏锋之笔!

你把笔法和笔迹形态混淆了。永字八法是笔法运行的结果,是笔迹形态。说白了其实就只有一笔。为什么那么多人看不明白,似懂非懂,其用词,无不围绕绞转和提按而言!

我的观点,恰恰是初学者不容易理解的。初学者,要很具象直观显浅的东西,才会吸引他们,才有机会误导他们。我写的这些,没十几年的观书基础,不易明白。

 

 


 

 

 

书画同源:
1 郭河阳临泉高致有说:故世之人多谓善书者往往善画,盖由其转腕用笔之不滞也。
2 赵孟頫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3 石涛说:字与画者,其具两端,其功一体;画之用笔,以锥得透为妙;所作画皆用作字法,布置,或从行草,或从篆隶,疏密各有其体。
这是宋、元、清的书画家的言论。

 

 


 

 

 

起笔如用提按,关键在蹲锋和趯锋的运用而已,其他不重要。

 

我写的现在看来虽不算好,但这些人更糟糕,说什么好呢。况且当时虽然未得疾势之妙,但已知涩势之用,不能算无礼。我当时的用笔现在看来,沉着是有的,只是不够痛快而已。

 

客观的说,我觉得我现在的用笔进步了,涩势和疾势是有相应的运笔法,一点不能含糊,这是古人所谓形质的事。至于神采,又是另一概念。

 

古人所谓锥划沙,含两重含义,即是锥的疾势和划沙的涩势,我自信现在基本能理解了。至于效果,已经初有感觉,我觉得将来会成功的。

 

提按是种笔法,它是用来调锋的,而不是控制线条粗细的。所以需要懂得蹲锋和趯锋的运用。做不到这点,线条谈不上骨力。

 

董其昌说的,发笔之际,要提得笔起,方能运用笔腰的力。

 

曰:“力谓骨体,子知之乎?”曰:“岂不谓<走历>笔则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之谓乎?”果决者,古人所谓明强,此骨之至也!

 

力分骨力和筋力。果决,是骨力之象;含忍坚毅,是筋力之象;前者,疾势主导,后者,涩势主导。果决,是强调IQ;含忍坚毅,是强调AQ;书法古人还强调情势,那是EQ的范畴。事理皆有来龙去脉。并不是多就乱。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释家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书法于高境界,以形媚道,妙不可言,唯悟者豁然于心,游心物外!永字八法,它不是笔势笔法。他是建立在笔势笔法上的点画形态运笔法。前者,是一切笔法的基础,包括书画在内。没有这个做基础,八法只是描字而已,因为那样的点画不具备筋骨肉的质感,就更谈不上书法了。

 

如果横平竖直是高手,那国画就是界画的天下了。

 

书法是形曲而势直的,清的包慎伯也明白这个道理,他说古人无一笔直,皆从曲中来。然其布局是均衡的。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用笔的技巧,我认为简单而讲,就是绞转发力和提按发力而已。绞转发力,笔触矫健,慢而有力,提按发力,线质弹飘,快而有力。能通两者,基本可以了。

 

概括起来:五种字体共同的笔法;今草的点画;今隶的结构;篆隶体势,构成了楷书的基本元素。

 

 

 


 

 

 

 以蔡邕九势之疾势写字。

 


 

 

 

疾势之-趯锋练习

 


 

 

 

不论工拙,试以涩疾二势合写古人笔意。

 


 

 

 

 

上面的点是描出来的,毫无生机,软软的。下面点是用笔势写的,存芒角,具备力度,这是区别。

 

所谓描,就是不会笔势,点画如人的肌肤水肿浮虚。病若若而空有形骸。我写此点,如鸢激长空,又何拘小节。

 

我欣赏晋人风范,不喜欢故作谦虚,好坏自明于心。故尚先眼到,然后心到,最后手到。眼不到,没方向,不明是非。心不到,行为肤浅,然后眼心为师,手跟上。

 

 


 

 

 

 

之前多写大字,现在看古人大字笔迹,也是4-5厘米。上10厘米的极少。所以改试写小字。

 

 我是先练眼,后练心,笔上功夫还需努力。 中兴颂果然大,以前没去关注这个。看来小字用提按,而大字仅仅有提按还是不够的。黄庭坚的《牛口庄题名卷》,也是十几公分大字,相比之下,还是没小字精致。

 

11.jpg

 

 

 


 

 

 

 

 大字用绞转和提按,小字用提按就可以。

 

大字难于结密,却易于宽绰。小字难于宽绰却易于结密。两者有其互补的作用。这个由人的视野控制和工具造成。

 

 

 

0

0条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