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沧州,与《诗经》有着不解之缘

 古稀老人赵 2016-07-31


沧州,与《诗经》有着不解之缘

——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山感赞沧州文脉深厚


作者:殷毓平   陈中敏

李山先生饶有兴趣地翻看《沧州文化研究》
18日下午,李山先生从北京直接赶往任丘,考察《诗经》四大家之一的韩婴故里;19日早晨8点出发,一直到晚上9点,他马不停蹄到河间、献县、南皮,走访考察沧州有关《诗经》的文化遗存,随后参观沧州名人美术馆,接受记者采访。20号,又在沧州图书馆为大家奉上了三个小时的有关诗经文化的精彩讲座。这就是一位学术大家的沧州节奏。


人们看到,53岁的李山先生考察之中,一路拄着拐杖。原来,他的腿前段时间因为半月板撕裂,做了手术,尚未彻底痊愈。他是拖着病腿,在酷暑中完成考察的。

在河间,李山先生考察了毛公书院旧址,冯国璋曾经在这里读书
“原来以为沧州就是一个普通的城市,这次考察下来,深感沧州不简单!沧州文化底蕴深厚,出了不少人才。沧州与《诗经》有着不解之缘。”19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沧州可以好好利用《诗经》文化,设立《诗经》雕塑、编排《诗经》主题歌剧、开发《诗经》旅游线路,甚至可以把沧州打造成吸引京津人群的“京南文化公园”。


在任丘市,当地学者向他介绍相关“韩诗”的情况。李山说,这些学者对“韩诗”和韩婴的情况津津乐道,对《诗经》与当地的历史渊源介绍得很详细,令人很欣慰。

诗经村冯国璋故居,当地人称“冯家大院”,目前正在修复中
走进河间市的冯国璋故居,他认真看了这里的一砖一石。旧瓦当残片上交叉的民国国旗图案让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为这里非常适合改造成全国第一家“民国文化博物馆”。而河间市的诗经公园、诗经斋等,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写在墙上的“诗经村”的大字,让人看了眼前一亮。

冯国璋老宅的瓦当,图案是交叉着的中华民国国旗(五色旗)。这个图案应该不是随便用的
在献县,李山先生参观了献王纪念园、毛公墓、献王祠。“献王刘德对《诗经》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他招毛苌为博士,讲学传经。可以说唯刘德之功使《毛诗》流传至今。不仅献王刘德,沧州出现的文化名人很多。像清代的纪晓岚,他耗时十多年功夫编纂《四库全书》,非常了不起。纪晓岚是在沧州这片文化沃土上成长的,是深厚文化积淀下的文化传承。”

李先生来到位于献县的“献王纪念园”。有“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之誉的刘德就长眠在这里
谈话间,李山先生常常自然地吟诵起《诗经》中的诗句,并联想古今中外的经典佳话。谈到在南皮县考察了尹吉甫墓,和尹吉甫墓前乾隆残碑时,李先生吟道:“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他介绍说,尹吉甫是周宣王时期的太师,《诗经》中有些篇章是赞美尹吉甫功绩的;更有些篇章是尹吉甫所作。尹吉甫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政治家、大将军,南皮的尹吉甫墓具有相当的考古价值。

尹吉甫墓前的石碑残片。乾隆皇帝派人致祭并题写了诗篇,这个碑上有明确记载
“《诗经》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没有《诗经》就没有后来的唐诗宋词。现在的许多语言都能在《诗经》找到出处。”经典就在我们边,我们要让经典离我们更近。李山先生说,《诗经》是有魅力的经典,它塑造了我们民族的灵魂,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底。沧州有这么多的《诗经》遗址和纪念地,这是沧州的宝贵财富。

(原载7月21日《沧州晚报》第二版,图片为润农提供)

在献县毛公墓考察。沧州有两个毛公墓,一在河间三十里铺,一在献县小屯附近,都说里面埋葬着毛苌。想来至少总有一个是衣冠冢——其实这正反映了沧州人民对这位大学者的尊崇和热爱,详细考证恐怕难度较大吧,似乎也不必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