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前所未有的解读《深度三国》序篇

 金色年华554 2016-08-01

前所未有的解读-【深度三国】序篇



  导读 从历史断代上说,三国起于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建立东吴,至于公元263年曹魏灭掉蜀国,共计35年。在此之前,曹丕称帝,但蜀汉与江东却并没有称帝,是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三国的;在此之后,中国大地上只留下曹魏以及后来的晋与东吴两个政权,亦不能称为三国。

  这一理解与我们平素基于《三国演义》而得出的印象,大相径庭,因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国英雄”大多活跃于所谓的“三国”之前!起码在曹操、刘备去世以后,我们印象中的三国故事已经不太精彩了,而三国最精彩的故事基本上都发生在东汉献帝建安年间。

  【深度三国】系列,将主要描写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到公元223年刘备去世这一段,共计40年的历史(最多延至魏文帝曹丕去世)。这一段在史学上应当属于后汉史,但却是我们印象中的三国史,或者说属于三国奠基期,也是我们观念中三国故事最精彩的一段历史时期。

  关于写作历史,我的观点是:历史原本就很难轻松读清楚的。试想:你我又有几个人能青史留名?我们经历的又有多少件能够彪炳史册?岁月的流逝又给我们多深的理解障碍和隔膜?这些个历史上的形形色色的人中蛟龙们做的那些个大事,中间隔着时光的磨砺,又夹杂着无数写史人个人人生经历和种种偏见,还有种种即便是在当时已无人知晓的内幕,不经过认真的辨别和深入的研究,岂能轻松地下结论?当然,我们都愿意轻松地完成每一件事情,就像我们都从内心深处想轻松地成佛一样,但也许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做到尽可能接近那个目的,如果非要将轻松作为写史人追求的第一目标,有些时候我们写的可能只是哗众取宠的伪历史而已。另外,历史事件中自然会有前因后果,但历史本身本来就是流水账,如果刻意的要弄出来一些符合小说特征的花样来,也不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复述以及尽可能去伪存真,让读者了解曾经发生过的事、曾经存在过的人,至于能否给读者不同的感悟,这需要人们自己去把握,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因此,只想依照我自己的标准,把想写的历史努力写好。

  1 东汉官制

  由于我们实际上记述的是东汉末期历史,因此,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东汉的官制。

  最高官职:

  上公:太傅,一般在新皇帝即位时加封一名德高望重的大臣为太傅,该人死后,就不再设了。

  三公:

  太尉,起初称大司马,掌军事。长史1名,一千石,属官47名。

  司徒,起初称大司徒,掌民事。长史1名,一千石,属官67名。

  司空,起初称大司空,掌建设。长史1名,一千石,属官71名。

  比公(三公待遇):

  特进,授予德高望重大臣的荣誉称号。

  大将军,到东汉末年,大将军的地位超过了三公。

  骠骑将军,

  车骑将军,

  卫将军,

  前将军,

  后将军,

  左将军,

  右将军。(前后左右将军位次九卿)

  但大将军、骠骑将军等的位次因人而异,有时也位在三公之上。各位将军有司马、长史各1人,一千石;从事中郎2人,六百石;属官60人。如果领兵的话,大将军下辖五部,每一部有1名部校尉,比二千石;1名军司马,比一千石。不设校尉的部,仅设军司马。根据颜师古的《汉书注》称,秦汉时期官员工资以发给粮食计算,东汉时改为半粮半钱,两千石一级的官员又分为中二千石、二千石(又称为真二千石)、比二千石三种,其中,中二千石是指实际上可以领到超过二千石的俸禄,最多可达二千一百六十石;二千石要打七二折,实际领到一千四百四十石;比二千石要打六折,实际领到一千二百石。北京博物馆内有东汉的司农铜权,是东汉政府标准的度量衡器,据实际测算,东汉1斤等于现代的0.5市斤;《汉书?律历志》称:“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说苑》记载与之大体相同,也就是说一石为一百二十市斤,折合现在为六十市斤。《后汉书?百官志五》称:“百官受奉例:大将军、三公奉,月三百五十斛。中二千石奉,月百八十斛。二千石奉,月百二十斛。比二千石奉,月百斛。千石奉,月八十斛。六百石奉,月七十斛。比六百石奉,月五十斛。四百石奉,月四十五斛。比四百石奉,月四十斛。三百石奉,月四十斛。比三百石奉,月三十七斛。二百石奉,月三十斛。比二百石奉,月二十七斛。一百石奉,月十六斛。斗食奉,月十一斛。佐史奉,月八斛。凡诸受奉,皆半钱半谷。”斛与石相同。也就是说,比二千石每月领取工资一百石,其中,发给五十石粮食,另外五十石粮食折合成钱发放。按照大米市价1市斤大约3.5元人民币计算,比二千石的工资大致相当于每月21000元。

  部下面还有曲一级单位,设1名军候,比六百石;曲下又有屯,设1名屯长,比二百石。另设有军司马、军候的副职,分别称为军假司马、假候。独立营的将领称为别部司马。

  度辽将军,二千石,又有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各一人,均为比二千石。

  九卿:

  一是太常卿:1名,中二千石,掌祭祀;太常丞1名,比一千石。

  下设:

  1、太史令。六百石,掌天文。有太史丞、明堂丞、灵台丞各1名,二百石。掌占卜、历法等,有太史待诏37人,灵台待诏42人。

  2、博士祭酒。六百石,解疑释惑。博士14名,比六百石。

  3、太祝令。六百石,祭祀。太祝丞1名。属员二三百名。

  4、太宰令。六百石,祭祀时安排器皿。丞1名。属员二三百名。

  5、太乐令。六百石,祭祀时演奏。丞1名。属员二三百名。

  6、各个皇帝陵园各有1名令,六百石,负责护陵。属员数名,卫士一二十人。

  二是光禄勋:1名,中二千石,掌宫廷宿卫。丞1名,比一千石。

  下设:

  1、五官中郎将1人,比二千石。下属又有五官中郎(比六百石)、五官侍郎(比四百石)、五官郎中(比三百石)。

  2、左中郎将1人,比二千石。下属中郎(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

  3、右中郎将1人,比二千石。下属中郎(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

  4、虎贲中郎将1人,比二千石。下属左右仆射、左右陛长各1人(比六百石)、虎贲中郎(比六百石)、虎贲侍郎(比四百石)、虎贲郎中(比三百石)、节从虎贲(比三百石)。朝会中在殿上值班。

  5、羽林中郎将1人,比二千石。下属羽林郎,选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良家子弟充当。有羽林左监、羽林右监分别负责羽林左右骑兵。

  6、奉车都尉,比二千石。

  7、驸马都尉,比二千石。

  8、骑都尉,比二千石。

  9、光禄大夫,比二千石。

  10、太中大夫,一千石。

  11、中散大夫,六百石。

  12、谏议大夫,六百石。

  13、议郎,六百石。

  14、谒者仆射1人,比一千石。皇帝出外时,在队列前面导引。下属常侍谒者5人,比六百石,负责殿上秩序;谒者30人;给事谒者四百石;灌谒者郎中比三百石。

  三是卫尉卿:1人,中二千石。掌宫门卫士。

  下辖:

  1、公车司马令1人,掌皇宫南门,六百石。

  2、南宫卫士令1人,掌南宫宿卫,六百石。属官95名,卫士537人。

  3、北宫卫士令1人,掌北宫宿卫,六百石。属官72名,卫士471人。

  4、左右都候各1人,负责巡逻及其奉皇帝命令逮捕人犯。属官分别为28、22人,卫士分别为383、416人。

  5、皇宫各门各有1名司马,比一千石,卫士数十名到一百多名不等。

  四是太仆卿:1人,中二千石。掌车马。

  下辖:

  1、考工令1人,六百石,制造武器。

  2、车府令1人,六百石,负责车辆。

  3、未央厩令1人,六百石,负责御马。

  五是廷尉卿:1人,中二千石。掌司法。

  六是大鸿胪卿:1人,中二千石。掌接待。下辖大行令1人,六百石,有治礼郎47人。

  七是宗正卿:1人,中二千石。掌皇族事务。每位公主有公主家令1人,六百石。

  八是大司农卿:1人,中二千石。掌钱粮。

  下辖:

  1、太仓令1人,六百石。掌全国粮库。

  2、平准令1人,六百石。掌物价。

  3、导官令1人,六百石。掌舂米。

  九是少府卿:1人,中二千石。掌宫中衣物。

  下辖:

  1、太医令1人,六百石,宫中医药。

  2、太官令1人,六百石,皇帝饮食。

  3、守宫令1人,六百石,笔墨。

  4、上林苑令1人,六百石,管理上林苑。

  5、侍中,比二千石,皇帝侍从顾问。

  6、中常侍,一千石,皇帝贴身宦官,后增为比二千石。

  7、黄门侍郎,六百石,内外传达,皇帝侍从。

  8、小黄门,六百石,宦官,内外传达。

  9、黄门署长、画室署长、玉堂署长各1人等四百石,宫中各处头领。

  10、中黄门冗从仆射1人,六百石,宦官,护从皇帝。

  11、中黄门,比一百石,宦官,后增为比三百石。

  12、掖庭令1人,六百石,宦官,负责后宫事务。

  13、永巷令1人,六百石,宦官,管理宫女。

  14、御府令1人,六百石,宦官,负责宫中缝制衣服等。

  15、祠祀令1人,六百石,宦官,负责宫中小型祭祀。

  16、钩盾令1人,六百石,宦官,负责宫中园林。

  17、中藏府令1人,六百石,宦官,管理宫中财物。

  18、内者令1人,六百石,宦官,管理宫中安置帐幔等物。

  19、尚方令1人,六百石,宦官,管理宫中御用刀剑等物。

  20、尚书令1人,一千石,负责文案事务,后权力逐渐膨胀,最终成为丞相。尚书仆射1人,六百石。

  下设尚书6人,六百石,六曹等于现代的六部。

  21、符节令1人,六百石,掌管虎符等。

  22、御史中丞1人,一千石,弹劾。

  23、兰台令史,六百石,掌图书。

  以上为九卿,与九卿地位相当的还有:

  执金吾1人,中二千石,卫尉所属部队在宫内巡逻,执金吾部队在宫外巡逻。下辖武库令1人,掌管兵器,六百石。

  太子太傅1人,中二千石,辅导太子。

  大长秋1人,二千石,皇后宫中宦官头目。下辖中宫仆、中宫谒者令、中宫尚书、中宫私府令、中宫永巷令、中宫黄门冗从仆射、中宫署令、中宫药长等等。

  太子少傅1人,二千石。下辖太子率更令(安排庶子、舍人值班)、太子庶子、太子舍人、太子家令(谷物饮食)、太子仓令(仓库)、太子食官令(饮食)、太子仆(车马)、太子厩长(车马)、太子门大夫、太子中庶子(太子侍从)、太子洗马(太子侍卫)、太子中盾(太子外围宿卫)、太子卫率(门卫)等。

  将作大匠1人,二千石。辖左校令、右校令,负责建设。

  城门校尉1人,比二千石。负责洛阳12个城门。

  北军中候1人,六百石。下辖五校尉军营: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均为比二千石,领兵七百,唯独越骑校尉兵力为乌桓胡骑七百三十六人)。

  司隶校尉1人,比二千石,负责纠察百官。

  河南尹、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各1人,管理洛阳、长安周边地区,中二千石。

  地方郡县:

  东汉全国12个州,每个州中央派出1个刺史,六百石,八月巡行各州,负责考核官员,不负责治理百姓。原本刺史地位比太守低,但逐渐成为太守的上级。

  每个州设1名太守,二千石,1名郡丞。百姓满一万户的大县设县令,一千石;中者设县长,四百石;小者亦为县长,三百石。乡设秩(由郡里任命的乡长,一百石;小乡乡长【称啬夫】,由县里任命)、三老(教化)、游徼(负责搜捕盗贼)。亭设亭长,负责搜捕盗贼。一百家为一里,设里魁一人;十家设什,五家设伍。

  2 黄巾起义(1)

  东汉灵帝刘宏光和七年(公元184年)二月,发生了一件影响未来历史走向、撼动东汉国祚的大事——黄巾大起义。

  自光武帝刘秀在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鄗县(今河北省柏乡县)登基称帝起,截止这一年,东汉帝国已经走过了整整一百六十年。光武帝刘秀登基后,利用十余年的时间削平群雄,又重新统一了中国,此后,他以“柔道”治国,着力发展生产,改善民生,恢复国力,他在位的三十三年时间里,被称为“光武中兴”;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五日,刘秀去世,时年三十岁的皇太子(第四子)刘庄继位,史称东汉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八月六日,明帝去世,时年十八岁的皇太子(明帝第五子)刘炟继位,史称东汉章帝,章和二年(公元88年)一月,三十一岁的汉章帝去世;明帝苛察、章帝宽厚,在明帝、章帝统治的三十二年里,东汉北征匈奴、统一西域,国力走上鼎盛,史称“明章之治”。章帝去世时,继位的汉和帝刘肇年仅十岁,嫡母窦太后临朝听政,以窦太后长兄窦宪为侍中、车骑将军,北伐北匈奴,窦氏一门贵盛,四年后,年仅十四岁的和帝利用宦官设计处死了窦宪等人,到延平元年(公元105年),和帝去世,年仅二十七岁。汉和帝时期是东汉历史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其间,导致东汉最终灭亡的几个因素开始出现:太后临朝、外戚专权、宦官跋扈、君幼臣强、西羌作乱等等,但总体来说,这些因素还没有形成气候,社会也维持了大体上的稳定,因此,范晔在《后汉书》论中说:“自中兴以后,逮于永元(汉和帝年号),虽颇有弛张,而俱存不扰,是以齐民岁增,辟土世广。偏师出塞,则漠北地空;都护西指,则通译四万……”和帝死时,幼子刘隆刚刚生下百天,就被和熹皇后邓绥迎立为皇帝,邓绥身为皇太后临朝听政。刘隆在位仅九个月时间就夭折了,被谥为汉殇帝。刘隆死后,邓太后与哥哥车骑将军邓鸷决定册立刘隆的堂兄刘祜为帝,这就是东汉历史上的第六位皇帝汉安帝。

  汉安帝继位时十三岁,邓太后依然临朝听政。安帝时期,东汉帝国的形势就开始急转直下了:先是西域各国纷纷叛汉,继而羌族叛乱,北匈奴又与车师联合进攻河西西郡;在安帝登基的最初十五年里,安帝就是一个傀儡,大权一直掌握在邓太后的手里,建光元年(121年)邓太后死后,安帝亲政,利用宦官集团开始着手清除邓氏家族,宦官集团再次走上政治前台,并与朝中大臣发生激烈冲突,与此同时,关于立储之争也发展到了白热化,安帝皇太子刘保被废,延光四年(125年)三月,汉安帝在南巡南阳北返途中病死,年仅三十二岁。阎皇后贪图权位,与哥哥阎显等人迎立安帝的堂兄弟、北乡侯刘懿为帝,史称前少帝,史书一般并未将他作为一任皇帝对待,这是因为,刘懿在即位七个月后就死掉了。刘懿死后,宦官孙程等十九人斩杀了阎皇后的亲信,迎立安帝废太子刘保即位,史称汉顺帝。

  汉顺帝即位本身就是一场政变,十一岁的汉顺帝不过是不得志的宦官集团对外戚集团以及亲外戚宦官集团进行反击的砝码。汉顺帝即位后,孙程等十九人因拥戴之功被委以重任,权力大大增强,但随着汉顺帝的逐渐长大,他也意识到了维持各派力量平衡的必要,遂重用梁皇后一家,并最终形成了宦官与外戚共治的权力格局。顺帝时期,东汉政治更加黑暗,各地不断出现民变,建康元年(公元144年)八月,汉顺帝死去,年仅三十岁。汉顺帝去世后,年仅两岁的皇太子刘炳即位,史称汉冲帝。汉冲帝即位仅仅五个月就夭折了,梁太后以及哥哥梁冀决定迎立冲帝的堂兄刘缵为帝,史称汉质帝。刘缵虽然年少,但却对梁冀的专横跋扈非常不满,他曾当众指着梁冀说:“这可是个跋扈将军啊!”梁冀怀恨在心,遂在刘缵即位一年半后将其毒死。汉质帝死后,由于梁冀打算将自己另外一个妹妹嫁给汉质帝的堂叔、汉顺帝的堂弟刘志,遂迎立十五岁的他为帝,是为汉桓帝。汉桓帝即位后,梁氏一门:一个皇太后,一个皇后,一个大将军,但随着汉桓帝年龄越来越大,也开始对梁冀非常不满,但碍于梁皇后的面子一直隐忍不发,等到他继位十三年后,梁太后和梁皇后均已去世,汉桓帝遂与单超等五位宦官密谋,一举将梁冀一家斩尽杀绝。梁冀专权长达二十多年,达到东汉外戚专权的顶峰,汉桓帝消灭梁氏后,宦官又把持了大权,单超等人被称为“五侯”,他们的专横与外戚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进而引起了朝廷士大夫们的强烈不满,双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并引发了宦官集团对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报复,是为第一次“党锢之祸”。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汉桓帝病死,终年三十六岁。皇后窦氏临朝称制,并决定迎立汉桓帝的堂侄、时年十二岁的刘宏为帝,是为汉灵帝。汉灵帝即位后,宦官集团、外戚集团与士大夫集团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并在熹平五年(公元176年)引发了第二次“党锢之祸”。从此以后,宦官集团彻底把持了东汉的朝廷大权,东汉政治堕入最黑暗的深渊,官吏横征暴敛,百姓流离失所,政府财政枯竭,当权者骄奢淫逸,社会矛盾急剧激化,东汉政权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序篇已完结

  下篇:深度三国之 黄巾起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