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中的修炼理论

 太赫兹 2016-08-01

 

社会需要道者,而道者不是自然生出的,这就需要人格的修炼,需要“治人事天”和“重积德”,需要人们有意识地提高自身层次。

修炼的根本法则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道为法,遵法而行。“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还要“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这样才“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1、先知而后行

人们修炼的愿望来源于对于道的认识和信仰,来源于对于善和美的认识,先识道才能够守道行道,在行道中加深识道。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知道守道才能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欲不欲,学不学,克服自己欲望,增加改造自己的动力。

2、精神和本体双修

身体的基础牢固精神才能够健全,这就是所谓的性命双修,不可偏废。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句话用在社会问题上就是保证民众的生活底线,用在修炼上就强调了精神和本体的关系。

腹和骨是身体构成,心和志属精神层面。骨属肾,肾水为先天之本。腹属脾,脾土为后天之本。

情志由五脏生之,由五脏主之。心属火,火在上位,火为轻,重为轻根,为了不使在上之火升腾无制,就必须虚其心,弱其志。

3、去除私欲

私欲是修炼的障碍,欲修炼必先去除物障,这是任何修炼的首要条件。

去除私欲就必须有所戒,遵守戒律是修行的入门功夫,圣人为腹不为目,满足基本的生活条件就可以了。去甚,去奢,去泰,慈俭慎为,戒享乐、节贪欲、戒过头、戒虚妄。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损自己之有余,补他人之不足。

4、基本修养

就是顺与不争,这是道的本质,也是修道的基本功夫。

修炼者,必须顺天道之为,顺天地之时,顺天道之理。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以水喻道,顺道则为不争,不争则易行道。

5、知止不殆

合道的行为须合规、合度、合程序,要合规、合度、合程序就必须知止,过犹不及也。

凡事不可强为,不可过火,不可妄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顺其自然,是为有道。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6、无为之静

“致虚极,守静笃”是万物归根时的静态,无极向太极的转化,引申到人类的修炼,就是精神沉静,阳气归潜。“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阳气不妄动则静极,静极则内守而培元。

“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克制欲望,无为以静,行为顺道。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定而后静。守静为修炼的重要法门,也是达到一定境界的表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