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太极拳的松静到老子《道德经》的无为

 太赫兹 2016-08-01

 

太极拳理论源于道家,属于道家文化的结晶,而太极拳为入道之基。老子《道德经》是道学文化的精粹和核心,其中很多理论可以作为太极拳修炼之圭臬。太极之词出现在“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经,系辞》),这其中就包含着把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具体运用于拳术领域的道理。

老子《道德经》所研究的是关乎宇宙万物及人类生命的大道。老子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无。道即无,无可说,无可名,无可视,无可听。所以,太极拳修炼时,在虚静中求的是精化气,气化神。万事万物如果都能归到无,就可创新。人的身体,精神放松入静,修了无,回到无,就可以创生出生机,就可以返老还童而延年益寿。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即不为物先,不为物后,而体现在太极拳的放松归静,则表现为四两拨千斤的力量。

从太极拳修炼的运动之功夫,先化硬为揉,以不争为用,要求肢体放松,动作柔缓,在追求极柔的过程中,逐渐进入“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坚”,“柔弱胜刚强的境界”。

老子关于无为,贵柔,尚雄,崇阴,法水,主静等思想,与太极拳,武术文化相融摄,其核心是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和以柔克刚。内家拳的实践原则和理论,即来自道家哲学思想。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的历史产物。

      常言道,松.松.松,太极功,太极头条要放松。学太极,先学松,不松难得太极功。松是通行证,松是敲门砖。至松越松越柔,内劲的质量越高。第一神松,神舒体静,恬淡虚无,虚极静笃,于自然。心不静则太极不太和,神不宁则阴阳不调和。调息存神,凝视丹田,使真气往来于腹中,此时,外极静而内极动。第二形松,只有松得尽柔如绵,方显太极之功夫。《十三势歌》说,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极柔软,极坚强。绵里藏针,即此意也

太极拳讲究放松的目的是轻灵和沉重。松腰养气,足从手运,以腰为轴,旋转自如。松腰先松胯,胯为腰根,胯松腰松,气脉才能贯通,涌泉,丹田,百会等穴位,才能一气相连。沉肩坠肘是在松胯屈膝,含胸塌腰束肋的同时,将两肩井松开下沉,两肘随之下塌,周身骨节放松,心气沉入丹田,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到涌泉,全身贯通,劲达四梢。太极拳练好了,可轻于鸿毛,可重于泰山。轻如同水中走路,虽有浮力但脚不能离地;沉就是脚底有根。过了膝盖,膝不受伤,过了脚踝,到了脚底,才叫松沉。有句话说;涌泉无根腰无主,力学垂死终无补。

太极拳的无欲清净,不是让人长期心无所思,刚好相反,这种柔可致极刚,这种无欲,可致大智大勇,大彻大悟,所以老子说“大智若愚”。太极拳强调的以柔为本,以不争为用,在追求极柔的过程中,逐渐步入,“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坚”,“柔弱胜刚强”的境界。做到心静体松,不用拙力,纯任自然,从而达到随心所欲。这就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拳道源于太极正理。何为太极正理呢。太极阴阳之理可比宇宙。天乃乾而积气覆于下,地乃刊而托质载于上。天以乾索刊而还于地下,其阳负阴则上升,地以坤索乾而还于天上,其阴抱阳而下降,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故天长地久。天地阴阳而生三才。三才者天,地,人也。以易经,太极阴阳学说并吸收武,道,释,儒,医等有关理论,逐步积累构成了太极拳拳学体系。

放松归静,以松柔为主,强调以柔克刚,刚柔相济,这也是与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40章)的思想相一致的。太极拳运动方式是一种符合宇宙自然规律和人体自身规律的运动方式,是一种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的运动方式。太极拳的放松归静所达到的目的,就是“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寓示着“无为而无所不为”的道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