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深度三国:惊天秘密之马谡逃亡

 金色年华554 2016-08-01

本文依据史料《裴注三国志》、《后汉书》

铁血网提醒您:点击查看大图

蜀汉政权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北伐是以赵云和邓芝率领偏军出秦岭的斜谷道佯攻郿县,吸引曹魏大将军曹真防御,诸葛主力大军出祁山,攻打凉州各郡。为防止曹军救援陇西,指派参军马谡率领前锋部队去街亭堵截,希望马谡能够封住关中通往陇西的重要通道,街亭之战在马谡的赵括之举下失败了,责任追究是很严厉的,违背众将意愿提拔马谡的诸葛从丞相(形同大将军)自贬为上将(右将军),毫无责任的赵云由中将加上将衔贬为中将(迁镇东将军……云、芝兵弱敌强,失利於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赵云传》),最惨的自然是先锋部队的将领们,除了副将王平力谏有功外,主将马谡被处死,将军张休、李盛也被处死,黄袭被剥夺兵权,马谡的参军陈某被处以髡刑(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被髡《晋书陈寿传》),是不是这个原因以至于陈寿父亲的名字都没有留痕于史书?问题出来了,马谡的罪行是不轻,但是一定要处以死刑吗?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一个能征善战的名将不经历失败是很难成长起来的,曹魏的大司马、扬州牧兼扬州都督曹休一直没有打过败仗,得意忘形,寻阳一仗一败涂地,羞愧而死。那么初经战阵的马谡贬为士兵戴罪立功行不行?

一、在蒋琬看来,马谡根本不需要死

第一次北伐失利后,丞相留府长史蒋琬从成都赶到汉中拜见诸葛,对马谡被处死百思不得其解,为此,蒋琬还举了一个春秋战国时的例子(蒋琬后诣汉中,谓亮曰:“昔楚杀得臣,然后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以诸葛的学识,蒋琬的话他能不明白吗?楚国杀大将得臣是发生在楚成王时期的事情,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在城濮发生了一场大战。战前,楚成王打算退军,但大将芈得臣(芈姓就是现在很火的《芈月传》的芈,又称成得臣)不同意,要求和晋国作战,楚成王给了他一部分兵力,自己回国去了。战争期间,晋国军队实行了“退避三舍”办法,既是兑现晋文公当初在楚国时的诺言,又是一种麻痹敌军的战术,果然将楚军打败,芈得臣带着残兵逃走。不过,此战楚国并没有大伤元气,况且芈得臣又是一位治军有方,屡立战功的大将,所以,晋国为能打败芈得臣而高兴,独独晋文公愁眉不展,他担心以后再和楚国军队交战,芈得臣必会一雪前耻。没想到芈得臣在回国的途中,楚成王派使者去羞辱他打了败仗,芈得臣无以自辩,自杀身亡。消息传到晋国,晋文公高兴地说:“我在外部打击楚国,楚国在内部诛杀大将,这就叫内外呼应!”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对诸葛亮杀马谡也颇感困惑,他甚至都认为蜀汉不能北伐成功就是因为蜀汉地处偏僻,人才本身就少,诸葛还气量这么小,杀了俊杰之士,诸葛怎么能称得上智者呢?一些黑诸葛的人乘机说诸葛一贯喜欢残害蜀汉的名将,事实是这样吗?(习凿齿曰:诸葛亮之不能兼上国也,岂不宜哉!夫晋人规林父之后济,故废法而收功;楚成闇得臣之益己,故杀之以重败。今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国,而杀其俊杰,退收驽下之用,明法胜才,不师三败之道,将以成业,不亦难乎!且先主诫谡之不可大用,岂不谓其非才也?亮受诫而不获奉承,明谡之难废也。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知之大过,则违明主之诫,裁之失中,即杀有益之人,难乎其可与言智者也)

对于蒋琬的疑惑,诸葛亮一边涕泪横流,一边说:法度不严明,怎么讨伐汉贼!(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於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马良传引襄阳记》)。这个说法就值得商榷了,诸葛并没有说蜀汉哪条律法明文规定了败军之将必须处以死刑,马谡也不是违抗军令,他只是在临场指挥时就如何才能阻挡住魏军采取了变通措施(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合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诸葛亮传》),那么马谡到底违反了诸葛的哪条命令?《王平传》的说法是舍水上山(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张郃传》说了结果,(合)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合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马谡的思路是:张郃的部队远途而来,疲惫不堪,以蜀汉军的战斗力,居高临下冲杀,也不是没有成功的可能。那么马谡当道下寨就一定能抵挡住张郃的骑兵冲击吗?这个恐怕也不一定,但能抵挡一段时间是肯定的。高翔就是例子,为了街亭附近的防御,诸葛同时加派将军高翔引一军于街亭的西北驻扎列柳城,这个列柳城距离街亭有多远,谷口有多大,是不是也命令高翔当道扎营,这些疑问均史料不明,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个列柳城的重要性仅次于街亭,也是一个关中进入陇西的要道,那么高翔守住了吗?没有,被曹军郭淮部击败(太和二年,蜀相诸葛亮出祁山,遣将军马谡至街亭,高详屯列柳城。张郃击谡,淮攻详营,皆破之《郭淮传》)。推测出高翔的部队少于马谡军,列柳城的位置比街亭更偏,战后,怎么高翔没有受到任何惩处?因为高翔是不折不扣的执行了丞相的军令,胜败就是其次的了,也就是说马谡的罪行并不在于是否打了败仗,而在于违抗了丞相的军令,并拒绝了富有实战经验的下属将领的规劝。所以马谡会不会被判死刑,完全就在于诸葛的一句话,那么一手提拔马谡的诸葛会舍得处死马谡吗?

二、诸葛和马谡的关系亲如父子,马谡为什么还要逃亡?

马谡在狱中给诸葛写信,把自己同诸葛的关系比作父子关系(谡临终与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原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於此,谡虽死无恨於黄壤也。”《马良传引襄阳记》),建兴六年,马谡时年三十九岁,诸葛四十八岁,两人相差只有九岁,当兄弟可以,当父子似乎稍微有点过,但是马谡写这封信的时候,已经知道被判处死刑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马谡是在交代后事,诸葛为此痛惜流泪(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襄阳记》的说法就更细了,说处死马谡那天,汉中军民达十万之众为之垂泪,诸葛亮亲自祭奠马谡的亡灵,并善待马谡的遗孤(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亮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如果说人都要死了,诸葛做个姿态是必须的,那么之前马谡和诸葛关系怎么样呢?

1、刘备看不上马谡,但是诸葛就是喜欢马谡。马谡才气过人,胸襟过人,好谈论军事,诸葛亮经常和马谡相谈甚欢,甚至秉烛夜谈。刘备在临终托孤时,特意叮嘱诸葛,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夸夸其谈,不可大用,丞相一定要认真观察他。刘备说这话的时候,马谡虽然年仅三十三岁,但是已经当过绵竹和成都县令,当过越隽郡太守,基层的管理经验已经具备,就差军事经验了,机会转眼就来了,建兴三年,诸葛决定亲征南中豪强叛乱,可惜的是马谡没有随军,但是提出了平定南中应以攻心为上。这个说法很可惜没有见诸《三国志》,而是出现在《资治通鉴·卷七十》中(汉诸葛亮率众讨雍闿等,参军马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言。)

2、舍弃魏延和吴懿,特意栽培马谡。第一次北伐,固然魏延提出了让诸葛目瞪口呆的子午谷奇袭计划,即便魏延的计划能够成功拿下长安和潼关,但是随后而来的渭河两岸战略大决战却是诸葛没有做好应对准备的,何况蜀汉才经历过关羽孤注一掷的北伐和刘备夷陵战役的巨大失败;蜀汉并没有做出倾尽全力,毕其功于一役的豪赌准备,当然还有第三个原因,那就是诸葛要在凉州建立战略支撑点。不管怎么说,就算情绪化的魏延闹别扭,那还有吴懿可以当先锋,从来没有实战经验的马谡上来就当先锋军团的司令不但是对宿将们的轻视,也是对马谡的过重压力,什么叫过重的压力?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这是要培养马谡了,培养马谡干什么?当接班人,当什么接班人?当继任丞相!马谡是荆襄系文人的优秀代表,面对曹魏政权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诸葛的北伐大计无论是早年的隆中对还是后期的凉州战略支撑论,都将是一个持久的战争,以东汉末年官员们五十岁左右的平均寿命,诸葛已经四十八岁,需要考虑接班人问题了。那么马谡无疑是比蒋琬和杨仪更合适的人选,什么叫才器过人?才能过人!气量过人!什么叫深加器重?(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蒋琬品德高尚,但是能力欠一点,杨仪规划能力超群,但心胸狭窄。问题出来了,马谡和诸葛关系这么铁,为什么兵败后选择逃亡?

三、丞相长史向朗到底给马谡说什么了?

马谡兵败街亭后的结局,《三国志》中有三种说法:处死、狱中死,以及逃亡( 戮谡以谢众《诸葛亮传》、谡下狱物故《马良传》、谡逃亡,朗知情不举《向朗传》),稍加推敲来看,这三者并不矛盾,三个说法是同一件事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马谡可能是先企图逃亡,被抓,然后被判处死刑,并死在了监狱中。从“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这一点来看,马谡逃亡的时间发生于蜀汉主力大军从陇西撤退之后,也就是说,诸葛得到马谡街亭战败的消息后,就安排大军撤回汉中,此时的马谡在哪里?只有两个可能:一是在街亭到祁山的路上,二是已经先到汉中,诸葛的大军还在陆续往回撤。其实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马谡为什么要逃亡?

1、马谡逃亡成都有意义吗?马谡逃亡的路线,首先排除马谡北上投降曹魏的可能,那么马谡只可能逃往成都,这个就奇怪了,作为先锋部队的主官,兵败后向主帅请罪是必须的,马谡和诸葛的关系又这么铁,请求诸葛宽大处理是完全不成问题的,马谡就是跑到成都向后主刘禅和丞相留府长史蒋琬求情,刘禅和蒋琬也必会征求诸葛的意见,甚至就是以诸葛的意见为准,何况马谡逃亡的行为即便跑到成都向后主求情不但不能减轻自己的罪过,反而是罪加一等,于事无补,这马谡是脑子进水了?这只能说明一个情况:马谡在逃亡之前,已经得到自己必死的消息,有人劝他暂时躲避,等风头过后再请罪,这个人是谁?

2、向朗是什么人?向朗可不是一般的人,建兴三年,强力劝谏诸葛南征的南阳系大佬王连去世后,接任丞相长史这个非常重要职位的就是荆襄系文人向朗(后主践阼,为步兵校尉,代王连领丞相长史。丞相亮南征,朗留统后事。五年,随亮汉中《向朗传》),第一次北伐当蜀汉大军和偏军均在外作战时,向朗作为汉中中枢负责统筹一切行政和后勤事务,街亭兵败和陇西撤军的消息传来,向朗是怎么知道马谡逃亡的?他的过错是知情不报这么简单的事情吗?我们看看诸葛对向朗的处理,免去向朗丞相长史的官职,遣回成都。数年后(六年内),朝廷起用向朗为光禄勋,诸葛去世后,向朗转为左将军,封亭侯(数年,为光禄勋,亮卒后徒左将军,追论旧功,封显明亭侯),但是《向朗传》随后的内容就让人一头雾水,说向朗自被诸葛免去长史的官职后,悠闲无事地过了三十年,不问政事,只一心钻研古书典籍,并达到了孜孜不倦的境界,直到延熙十年去世(自去长史,优游无事垂三十年,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年逾八十,犹手自校书,刊定谬误,积聚篇卷,於时最多。开门接宾,诱纳后进,但讲论古义,不干时事,以是见称。上自执政,下及童冠,皆敬重焉。延熙十年卒),这个叙述前后矛盾的匪夷所思,两个矛盾:一是延熙十年距离向朗被免职的建兴六年只有二十个年头,不是三十年;二是光禄勋和左将军均不是闲职,光禄勋为九卿之一,专管宫廷杂务,左将军就更不用说了,蜀汉连年北伐,左将军再闲也不可能比车骑将军刘琰和前将军袁綝更闲,更不可能闲到不问政事的程度。这个蹊跷的矛盾裴松之看出来没有?裴松之只是简单指出了三十年的说法可能是记载有误(臣松之案:朗坐马谡免长史,则建兴六年中也。朗至延熙十年卒,整二十年耳,此云“三十”,字之误也),我们说陈寿的史书没有时间记载有误的,如果确实是有误,那就是陈寿故意的,如曹睿终年为三十六岁就是故意为之(曹睿实际是三十三岁亡,陈寿此举是讽刺曹睿可能是袁熙的儿子)。而且我们发现荆襄系的人员也是北伐的热情支持者,一个知情不报的过错有可能让向朗终身萎靡不振吗?所以向朗的过错根本不是知情不报这么简单的事情,而是为救马谡而鼓动马谡逃亡!只有这么离谱的事情才能让诸葛动怒,让内疚的向朗从此不问政事。问题出来了,向朗作为丞相长史这样的高官,他为什么要鼓动没有逃亡动机的马谡逃亡?因为他听到了某一个高官在汉中疯狂煽动仇恨!这个煽动必将导致马谡被处死,马谡也正是因为丞相长史这样的中枢官员亲口告诉他杀机在包围他,他才可能选择逃亡。是谁这么疯狂地煽动仇恨?!

四、刘封被处死,马谡也必须死!

《刘封传》记载刘封被处死的原因说的很清楚,刘备责怪刘封欺凌孟达,又不救关羽,诸葛亮考虑到刘封刚强勇猛,在刘备百年之后终究难以驾驭,就劝刘备趁此机会除掉他!刘备于是赐刘封自杀,刘封叹息说:遗憾的是没有听孟达的劝告(孟达劝刘封投降曹魏)。刘备为刘封之死流下了眼泪(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封叹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为之流涕)。刘备为刘封之死痛哭流涕,诸葛为马谡之死痛哭流涕,这算是个相同点吧,那么刘封和马谡有相同点吗?

1、刘封为什么算南阳系的掌门?刘封者,本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也。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这个罗侯寇氏是谁?《豪强政体不是诸葛匡扶汉室的理想》一帖中已经讨论过了,是东汉开国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执金吾雍奴侯寇恂的后人,罗侯是为县侯,封地在荆州长沙郡罗县,寇家直到东汉末期汉灵帝时才衰败,长沙刘氏毫无疑问是汉朝宗室。那么在长沙聚集的还有谁?《坐谈客刘表身上隐藏的惊天秘密》一贴中讨论了,刘表为了苦苦等待曹操篡汉,想压住急于建功的南阳系猛将甘宁,甘宁不甘于过平庸的生活,不惜转投东吴。刘表为了稳住悍将们,特意将侄子猛将刘磐和南阳系老将黄忠派往长沙郡,希望他们蛰伏起来,等待时机。那么刘封又是怎么成为刘备的养子?首先刘封是作为刘备的继承人而收养的,刘封的血统也是配的上刘备的,那么需要讨论的是刘备认识刘封的途径是什么?不外乎两个途径,一是刘表推荐,二是刘备自选。刘备投奔刘表后,长期在樊城北部的新野县驻扎,想结识荆州南部的官员只能是到襄阳开会或者到襄阳参加节日团拜,总之,刘备自己游历南部荆州是不可能的。有理由相信刘封根本就是刘表推荐给刘备的,一是因为刘表有几次将荆州和将领们托付给刘备的举动;二是刘表不可能不知道刘备收的养子叫刘封,后来甘氏生的叫刘禅。《联合打造光武帝》一贴中也讨论过,刘表知道汉献帝给刘备下的衣带诏是什么内容,这个内容也是刘表托孤和默许刘备“封禅”的基础。那么再给刘备推荐南阳系人才雪藏地的长沙人刘封为刘备的继承人就一点都不奇怪了。自刘封加入刘备集团后,大批南阳系武将自然团结到富二代刘封的周围,刘备集团正式形成三大派系:涿郡元老系、荆襄文人系和南阳武将系,那么副主公刘封就是南阳系的掌门人,有了这个底气,刘封才敢张牙舞爪地欺凌太守级别的孟达,而孟达也毫无脾气,反而经常替刘封考虑处境。

2、刘封是南阳系掌门,马谡是荆襄系继任丞相,刘封被刻意处死了,马谡也就必须死。矛盾起于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矛盾的焦点是诸葛亮违背众人的意愿,强行提拔马谡,对诸葛这个决定支持的当然是荆襄系向朗、杨仪、费祎等人,轻微不服的是吴懿、吴班的东州系,强烈不满的就是南阳系了,在汉中的南阳系武将群主要有魏延、邓芝、吕乂、胡济和宗预等,问题是第一次北伐他们几乎都在外打仗,他们随同诸葛一块儿从陇西退军时只会小声议论,是不会大喊的。后方汉中太守吕乂一是级别还不够高,二是不负责军事问题,由吕乂喊出“刘封被处死,马谡也必须死!”的话,似乎说服力不强,汉中还有谁有资格,敢放话必须处死马谡?有一个人。

3、他是军祭酒、辅汉将军来敏。来敏何许人也?敢在汉中大造处死马谡的舆论?来敏不是一般人,他不但和魏延是同乡,都是义阳新野人,他更是东汉开国元勋征羌侯来歙的后人,来歙是谁?来歙是光武帝刘秀的姑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前,来家也毫不含糊,来敏的父亲来艳是三公之一的司空(曹操喜迎汉献帝到许昌后,任的也是司空),汉末大乱时,来敏跟姐姐去了荆州,姐夫就是和刘焉第一批外放州牧的著名的豫州牧黄琬(后因参与司徒王允谋诛董卓,被李傕郭汜处死),黄琬又是刘璋祖母的侄子,刘焉的表兄弟(豪门连豪门),来敏又和姐姐一起来到益州,成为刘璋的宾客,这些都说明了来敏来头之大,这种旗帜性的人物,刘备和诸葛都不敢怠慢,刘备请来敏担任东宫太子府的总管(太子家令),诸葛在北伐时请来敏到汉中任军祭酒,挂顶级荣誉中将衔(辅军将军)。

那么来敏是个什么性格的人?狂悖乱群之人!当时蜀汉的大司农孟光就以说话无所顾忌而闻名,历任执政的重臣都不喜欢他(每直言无所回避,为代所嫌《孟光传》),来敏说话比孟光之尖锐有过之而无不及(前后数贬削,皆以语言不节,举动违常也。时孟光亦以枢机不慎,议论于时,然犹愈於敏)。就因为来敏是荆楚名族,被选为刘禅的太子家令时,刘备很不高兴,却不忍心拒绝(议者以为来敏乱群,先帝以新定之际,故遂含容,无所礼用。后刘子初选以为太子家令,先帝不悦而不忍拒也《来敏传引诸葛亮集》)。那么刘敏在汉中会胡说八道吗?必然的,并因此被免职,来敏这次被免职和马谡之死有关系吗?没有直接的史料支持,我们知道汉中前线涉及高级官员变动的重大事件只有三次:建兴六年的马谡事件;建兴八年的刘琰事件;建兴九年的李严事件。其中刘琰和李严均为个人事件,并不牵扯他人,且刘琰只是被遣返,官职没有动,被废黜的也只有李严一个人。唯一牵扯面大只有建兴六年的马谡事件,我们已知的是丞相长史向朗被免职,从此一蹶不振。那么军祭酒、辅军将军来敏被免职必然同马谡逃亡案有关,还是当事双方的主谋者,来敏煽动仇恨,向朗劝马谡躲避风头。只有来敏这种级别的豪门敢在前线对着诸葛胡说八道,诸葛将两个人各打五十大板,均免职,向朗轰回成都,因错在荆襄系,得理的是南阳系,所以南阳系的来敏并没有立即被赶走(丞相亮住汉中,请为军祭酒、辅军将军,坐事去职。亮卒后,还成都为大长秋《来敏传》)。

何况当年诸葛怂恿刘备处死刘封确实是有点过了,如果只是顾虑刘封个人刚猛,那么降级就可以了,只有当刘封成为南阳系的掌门人,刘备的预设太子时,诸葛才会采取扼杀在萌芽状态的想法。南阳系武将们都不是傻子,诸葛想培养马谡成为继任丞相,当马谡犯和刘封类似错误的时候,刘封的下场就是马谡的归宿。街亭战败的消息传到汉中,留守汉中的大员们议论纷纷,南阳系对荆襄系马谡早就看不顺眼,在来敏激愤的煽动下,南阳系武将们群情汹涌,刘封的被处死,兵败不是错,错在不听话,管不了。马谡和高翔一样的兵败,高翔听话了,兵败不是责任,马谡不听话,兵败就是责任!刘封被处死,马谡也必须死!诸葛被逼只能处死马谡。

著名作家马伯庸的中篇历史小说《街亭》也发现了马谡逃亡这件事不符合逻辑,但他的分析属于小说路线,剑走的是偏锋。那么陈寿为什么不在来敏的传记里说清楚来敏被免职的真实原因?因为说清楚了,就暴露了蜀汉朝廷的全部秘密,这些秘密是陈寿刻意想隐藏起来的,因为陈寿既明白诸葛的理想,又明白南阳系武将群的悍将作风,更明白东汉王朝其实就是南阳系的王朝。

这个帖子的另外一个标题是《南阳系复仇之马谡必须死》

领衔主演:向朗、来敏

联合主演:诸葛、马谡、刘封、赵云、魏延、邓芝、高翔

联合出品:血狼传媒

转载请注明出自铁血tiexue.net, 本贴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10746528_1.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