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身免疫病疫苗,离投入临床应用还远吗?

 渐近故乡时 2016-08-01


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症...这些复杂难治疾病的疫苗研究已不再是梦,那么它离临床治疗究竟还有多远?


作者:光啊啊

来源:医学界风湿免疫频道


2016年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于7月8-10日在广州召开。本次的采访嘉宾第三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主任、全军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吴玉章教授便是此次会议的主要讲者。吴教授就国内目前自身免疫疾病研究的最新进展向《医学界》记者作了详细介绍。


现在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处于哪个阶段?您目前的研究将有哪方面突破?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世界性的医学难题,现在还没有特别好的药物,一线治疗仍然是以激素为代表的非特异性免疫抑制药物。临床已经有比较明确疗效的是针对效应阶段的药物,如TNF-α抗体,它能中和免疫异常引发的效应反应,有一定效果,但也造成其他组织损伤。


自身免疫性疾病重在早诊断早干预,否则治标不治本。早期干预是指在疾病信号通路放大前,进行特异性阻断。


第三军医大学全军免疫学研究所在自身免疫病包括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衰老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第一是针对糖尿病的负调疫苗,即对已经启动免疫反应的个体,重塑机体对细胞抗原的免疫耐受,目前已进入临床前评价阶段。这类疫苗属于抗原暴露后疫苗,也是治疗性疫苗的一种。


第二是针对多发性硬化症的,通过抗体使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克隆灭活而不导致全面性免疫抑制,停止机体对自身组织的伤害,称之为耐受原疫苗。目前研究处于动物实验阶段,模型小鼠可恢复运动能力,效果很好。


另外,我们找到了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治疗的新通路。我们发现在患SLE的机体有明显的凋亡细胞处理障碍,这会导致凋亡细胞的二次坏死,这种二次坏死会导致、加重SLE。我们在动物实验发现红细胞生成素(EPO)通路是调控这一过程的关键,目前已经解析了其作用机制,完成临床前药效学评价。


在风湿免疫病转化医学研究中,为什么会选择多发性硬化症、糖尿病和SLE?


要进行疾病早期、特异性干预,必须确定抗原。多发性硬化症、糖尿病和SLE发病的自身抗原比较明确,且疾病研究的动物模型很成熟,可直接支撑进入临床转化阶段。


当然,除了科学的可能性,还有一个因素是临床需求。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硬化症等自身免疫病在国内较多见,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出现明显上升趋势,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如果针对它们的疫苗获得成功,可为其他疾病治疗的突破提供新的策略和思路。


对于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疫苗预期达到什么状态?


治疗性疫苗的理想境界是免疫学治愈、疾病不再活动。临床中所称的缓解只是临床的判断标准,从科学的角度讲,疾病依然是进展的。治疗性疫苗试图从自身免疫反应的源头切断疾病进展,实现真正意义的缓解。


当然,疫苗研发是长期工程,不光有对技术的要求,进入临床后还需要做评价,如治疗方案、疗程等。目前这类研究被寄予厚望,如真能实现,对风湿免疫病的确可称为革命性的进步。


您怎样看待中国的科研原创?


我国的科学研究研究近十多年才刚刚进入轨道,整个投入产出都需要周期。要实现原创,首先国家还得加大战略投入;较此更重要的是,要形成原创文化和机制,要有相应的法律保护体系,这样才能有持续不断的原创成果产出,而不再是为短期利益。


长久以来,我们缺少原创氛围,很多东西跟风国外,即使有原创研发,市场支撑不足也不利于产业化。企业在原创中也缺乏原动力,逐一时之利者很多。因此,我国要引领这一领域的发展,必须在“官银、服、产、学、研、用”形成国际水准的联动链条。现在国家出台鼓励创新创业系列政策措施,我们还是有所期待的。


专家介绍:


吴玉章教授


现任第三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主任,全军免疫学研究所所长。是我国、我军免疫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免疫识别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免疫识别、分子设计与抗原工程等方面的研究。负责国家新药创制、传染病防治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主持973和863计划、以及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演讲项目。在Nature Immunology, Immunity,Nature Communication,Nature Cell Biology等权威杂志上发表系列研究成果,SCI杂志发表190余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