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中北静王的人物原型

 快乐老年435 2016-08-01

《红楼梦》中北静王的人物原型在《红楼梦》的男性中,有一位扑朔迷离,又极为尊贵的出场人物,那就是北静王,他出现在书中第十三回,由于秦可卿的死,引出了这么一位大人物的出现。曹雪芹在此安排这么一个显赫的人物出场,目的何在?又意欲何为呢?

初读《红楼梦》,读到这个地方,看到北静王的出场,一则会感到贾府果然地位显赫,死了一个重孙媳妇竟然引来了一位王爷的路祭;二则会感到这位王爷实在出众,年未弱冠,生得“形容秀美,情性谦和”,竟把宝玉压了下去,而且广结海内知名人士,风流俊雅,得宠于君,真让人赞叹不已。若只看到这两点,那故事也就简单了,但事实却非如此。

首先会让我们向导,贾府死了一个长孙媳妇,怎么能惊动一个王爷前来路祭?而且还是王府长史主祭。清王府长史可是武职正三品,而此时的贾政也不过是从五品的工部员外郎,这地位的悬殊不能不让我们产生疑惑,难道仅仅是因为北静王是位贤王,且跟贾府有世交的关系吗?这点我看有些牵强。若两家真是友好世交,北静王也无须在此时才借机会相间想见已久的宝玉了,这说明之前两家并非经常来往。那么北静王如此郑重的出现,让人不仅想起了死了的秦可卿,毕竟北静王来此的目的是祭奠秦可卿的。秦可卿在贾府是嫡长孙媳妇,地位虽高,但也高不过贾珍,贾政,更不必说史老太君了,她的死能引来北静王的关注,看来此人物也并非一般。刘心武就由此推出秦可卿是皇亲国戚,是公主格格,这种身份才引来了北静王的出现。至于刘心武的结论是否正确,也众说纷纭。我感觉至少秦可卿并非一个从养生堂抱养来的普通孩子,其身份地位一定不凡。至于北静王出现在这里,我觉得,一来作者将北静王与秦可卿联系在一起,这里面大有文章,作者有意留下线索,值得去推敲琢磨;二来让北静王在此时与宝玉相见,为后文两人交往作个铺垫;三来将贾府推向一个更高的权力层次,为日后贾府的“外患”作了伏笔。

《红楼梦》中北静王的人物原型 从北静王身上我们能发现什么呢?

书中说到的北静王叫水溶,这很容易让人想到了永瑢,因为这两个字实在相似。那么永瑢又是谁呢?永瑢是乾隆的皇六子,生于乾隆二十四年,也就是1743年,死于乾隆五十五年,也就是1790年。在乾隆二十四年也就是永瑢十六岁时乾隆将其过继给允禧为后。永瑢一生书法花卉皆有所长,兼通天文算学,才华横溢,与《红楼梦》书中的北静王水溶颇为相似,怪不得刘心武一口咬定北静王水溶就是皇六子永瑢,若从地位,性格,才华上看,两人真的相似,可要仔细一推,却是漏洞百出。按照现在流行说法,也就是周汝昌老先生考证所推,曹雪芹是生于雍正二年的,也就是1724年,死于乾隆二十八年,也就是1764年。对于曹雪芹死于乾隆二十八年几乎没什么异议,而对他的生日存在分歧。周老考证他生于雍正二年,也有考证他生与康熙五十八年的,这倒对我们研究北静王影响不大。知道了曹雪芹死于乾隆二十八年,我们再看皇六子永瑢,他生于乾隆八年,那么乾隆二十八年永瑢是二十岁,也就是说曹雪芹死时,永瑢才二十岁。而曹雪芹写红楼梦至少十年时间,不是有诗云: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也就是说曹雪芹至少在乾隆十八年就开始动笔写书了,此时永瑢才十岁。按此时,永瑢十岁,而曹雪芹笔下的北静王水溶虽年未弱冠,但已经学时渊博,广结海内知名人士,这不可能是一个十岁的小孩能做到的。曹雪芹在写书之前,肯定是有个整体构思的,他不可能是想一块写一块,到永瑢成年后,曹雪芹再把他加到书中,这不太可能。再说了永瑢取得文学艺术上的成就也是在三十岁以后,此时曹雪芹都死了很长一段时间了。而我们看到的北静王叫水溶,也是出现在甲戌本,戚序本的,在程高本中北静王是叫世容的,是个很吉利的名字,这是不是高鄂有意将水溶改为世容,还是传抄的失误,已经很难辨别了。总之,由以上可以肯定,曹雪芹笔下的北静王不是乾隆皇六子永瑢。那么他是谁呢?我觉得他是曹雪芹塑造的一个非现实中的人物,而给他个名字叫水溶或许是听到乾隆皇六子叫永瑢,而加以改编,让这个北静王更有些王爷的身份,或许根本就是灵机一动,想出这两个字来,与永瑢扯上关系,实属巧合。

那么,北静王真的是没有现实根据吗?我看也不尽然。曹雪芹塑造这么一个上层人物,我看主要是来表现上层统治者之间的权力斗争的。其实这在书中已经暗含了,书中有一段故事写宝玉结交蒋玉菡,还挨了生平最重要的一顿打,这里面其实就是北静王府与忠顺王府争夺琪官,也就是蒋玉菡,这也只是皇子们斗争的一个缩影罢了。大家都知道清朝皇子之间的斗争是很激烈的,尤其是在康熙朝,曹家也是由于参与皇子争储君的斗争中,最后落得家败人亡。曹雪芹在这里写北静王,自然是曹家拥立的皇子了,而在史实上,曹家当时,也就是曹寅时,拥立的皇子是康熙嫡长子胤礽,而最后却是皇四子胤禛得了帝位,曹家由次衰落。那么这个北静王水溶是不是就是这个胤礽呢?我看也有几分相似,一来书中贾家依附的是北静王,现实中曹家拥立的是胤礽,这北静王就与胤礽在同一位置了;二来书中北静王贤明开达,广结人才,而现实中的胤礽年青时也是博学明智,结交豪士。曹家后来败了是因为胤礽被废,那么书中贾家的衰败外因一定有北静王的失势了。不然以北静王的权势,保护一个贾家还是可能的。

第十三回,描写宝玉路谒北静王时,脂批有言:宝玉见北静王是为后文伏线。那后文会是什么样子呢?帝王之家对于自己亲人即使犯错误再大,也不会灭族,而清朝更多的是实行软禁或冷处理,就是给你俸禄,不给你权力。设想一下这样的情形:贾府由于自己内部荒淫无度,加之靠山北静王,贾元春等的失势,而仇人如忠顺王的得势,势必要对贾府采取措施,这样由于内忧外患,贾府被抄,人口四散,此时失势但却还有一定地位的北静王,雪中送炭,帮助了宝玉一把,保住了贾宝玉的一条命,方得以后宝玉脱俗悟道。是不是真的是这样呢?只有问曹公了。

附加再说几句,前面说到北静王的现实依据可能是康熙嫡长子胤礽,在《红楼梦》书中,开场描写北静王就说:“当日惟北静王功高”,这就不仅让人想起了康熙皇十四子,雍正的同胞弟弟胤禵。他屡立战功,也受宠与康熙。不是野史流行说法,康熙死时立他为太子,但却被雍正篡改,北静王是不是他呢?或者北静王是胤礽与胤禵的多重身份呢?

附诗一首与北静王:

秀丽贤明性自谦,

位尊权重惹人攀。

一朝失宠龙颜怒,

打散猢狲有谁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