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愈演愈烈的赝品捐赠

 1234qinr 2016-08-01
url:http://xmwb./html/2016-07/30/content_31_1.htm,id:0
◆林明杰

20多年前,上海博物馆马承源先生聊天时说到,他们最感为难的是某位身居高位的老藏家执着地要把家藏“重宝”捐给博物馆。这位老藏家确实对上海的博物馆事业做过贡献,捐过不少宝贝。不过,他的眼光忽高忽低,藏品也良莠不齐,被博物馆挑剩的某几件他自己非常看重的宝贝,其实是赝品。但博物馆的专家又不忍跟他挑明,怕老先生年纪大了受不了……

这样的文物捐赠者是可敬的。他一辈子真诚地收藏,也无私地奉献,即使鉴别有疏漏,藏品有瑕疵,也令人尊重。

但博物馆的老前辈们一定预料不到,后来社会上会滋生出一批赝品捐赠专业户。他们收藏的全是“国宝级文物”,一出手就是数以千件计。本来专业人士和资深藏家们把他们当玩笑看,不料他们日益壮大,攻城掠地,屡获战绩。许多著名的媒体被他们攻下,为他们背书宣传;一些二三线城市的政府被他们攻陷,给他们无偿提供土地、场馆及各种优惠政策,给他们捐赠的“文物”建立博物馆;他们甚至攻陷了一些著名综合性大学,在里面建立了博物馆和研究机构;他们建立起自己的网站和鉴定机构,开创出一系列“科学鉴定”的仪器,向公众大力宣传;胆敢跟他们唱反调的媒体和作者屡屡被他们告到法院,媒体时常败诉;胆敢唱反调的文博专家、收藏家、业界人士,一概被他们斥之为“利益集团”和“汉奸”“卖国”……

他们收藏的那些“高端”玩意儿,对于稍有文物鉴定知识的人来说,绝大多数属于明晃晃的假货,不仅在国内外著名的拍卖行、古董机构难以出手,稍具学术实力的公家博物馆也不会接受其捐赠,甚至连小古董商乃至小文物贩子也不会收——因为这种货连高仿都算不上。于是,他们摇身一变成了慷慨的捐赠者。他们通过向政府、学术机构捐赠“曲线救宝”。有的可通过捐赠获得政府奖励、扶持资金甚至地皮。有的则可利用政府和学术机构接受捐赠,来“证明”其藏品的真实性,忽悠更多接盘者。

不懂文物鉴定知识而好奇心强烈的媒体记者、寂寞的博物馆退休行政人员、好大喜功的政府官员以及某些高等院校领导,成为他们的主攻对象。

当然,不是所有的赝品捐赠者都是居心不良的。其中确实有个别属于自己也是被蒙骗的。但是,那些特别会编故事,编得像《基督山伯爵》似的赝品捐赠者,把近30年出炉的赝品说成是祖传珍宝的捐赠者,一定是不单纯的。

说实话,在辩论技巧上,博物馆的专家大多不是他们对手。这跟搞传销一样,靠嘴皮子打动人是人家专业。他们善于伪装,已建立起一套忽悠赝品的伪逻辑和伪科学,并以打假斗士和爱国者自居来兜售私货。他们用所谓“利益集团”的帽子扣向几乎所有的正规文博机构专家和国内外艺术品高端市场,让人们觉得文物界天下乌鸦一般黑——只有他们在艰难地捍卫着国宝。非业内人士很容易被蛊惑。

文博专家们大多很怕他们,因为他们没空,他们不善于对付狡辩,他们害怕被围攻,他们更害怕被扣大帽子。有眼光并深谙赝品市场底细的收藏家和古董商们也懒得招惹他们,因为这些赝品根本伤不到他们。媒体记者、政府官员绝大多数对文物艺术品缺乏鉴定知识。于是他们几乎畅行无阻,还时不时腾出手,对传播文物鉴别真知识的媒体及专业人士,泼泼脏水。最终受损害的还是公众利益以及政府和国家形象。

赝品,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上的老毛病,历史悠久。但是,近几十年来如此大规模并明目张胆地制作、忽悠赝品,黑白颠倒地传播文物艺术品鉴定伪科学,非但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在我国历史上也是空前的。我国在相关领域的法律以及学术和社会服务机制上存在缺位是不言而喻的。有人担心这种状况愈演愈烈,有一天真的把中国文物艺术品鉴定领域闹得黑白颠倒。我倒希望他们再闹大些,这才会引起重视。我相信这种状况一定会改变。

来源: 新民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