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读古代诗歌 探寻赏析之路

 江山携手 2016-08-01

一、描述画面型(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描绘了什么画面(景象)?

答题步骤:

1)总说:描绘了+概括画面氛围的形容词+ ××图(或者××景象、××图画)

2)分说:具体描绘画面可采用:a、四字短语概括法 b、散文化语言描述法 c、二者兼用

1、(2009全国Ⅰ,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大成(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绕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大成,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叙述。

     答:(总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幽恬静的江南水乡(或“石湖”)图。

        (分说)小桥弯弯,流水潺潺,水绕小村,楼阁依岸,绿萍飘荡,荷花绽放,使人沉浸到这美景之中。(四字短语概括法)

2、(2009宁夏、海南,二《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答: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在那儿栖息,又增添了一丝恬静的氛围。(先总说后分说,分说采用散文语言描绘法)

小结:描绘画面题型多,

答题方式也灵活,

总分分总都亦可,

概括画面不可少,

 形容词贴切最重要。

二、炼字型

常规答题模式:(1)字的意思(2)遣词析句(3)效果如何

    这种模式可操作性不强,如:对“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挂”字,“昨夜一枝开”的“一”字的赏析。

    新的答题模式:

    以点带面答题法:点即是该字,面即是①句意②手法③对主要意象作用④对表达情感作用⑤对营造氛围的作用

 

手法

句意

意象

情感

氛围

 

3、(2009四川,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2分)

      答: “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对主要意象的作用)

4、(2007全国Ⅱ,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分别是“明”和“出”。诗人在这里用了“明”和“出”,充分显现出雨后“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一个“出”字化静为动,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的秀丽景象。(3分)(由炼字带出句意和手法)

52005年全国高考(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海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答案:化动为静生动地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由炼字带手法、意象、句意、情感)

62005年全国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道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 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由炼字带出手法、句意、情感)

小结:五言二三五

七言二五七

炼字位置用心记

锤炼动词数第一

名形数量也可以

副词来了就凑齐

答题方法非常多

以点带面最灵活

带出手法和句意

意象情感必留意

三、表达技巧型

 

艺术

语言

精练

含蓄

跳跃性

手法

抒情方式

表现手法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寓情于景

寓情于事

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

比喻、拟人、对偶、象征、衬托……

 

(见语文基础知识手册311页)

明确一个概念:

在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和散文)鉴赏中可以吧艺术特色、艺术手法、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笼统的理解为一个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答题:

1、 从抒情角度可分为: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如《山居秋暝》

      触景生情、景中含情        如《登高》

      托物言志                  如《咏梅》

      借古讽今、吊(怀)古伤今、借古抒怀。如《越中览古》、《石头城》

      叙事抒情、用典抒情(一般不直接考查)

2、 从描写或写法的角度:白描。细节描写(08山东卷,画堂春)、对比、衬托、烘托、渲染、远近相间、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象征,从视觉、听觉、味觉去写、联想、想象……

3、 从修辞角度分: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问、反语、排比、引用、顶真、回环、赋比兴、双关……。

有时在赏析诗的艺术特色时还要考虑以下方面:

4、 结构:铺垫、照应、悬念、伏笔、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等

5、 语言:朴素、淡雅、欢快、风趣、清新自然、质朴、生动、典雅、绮丽、委婉、含蓄、凝练、蕴藉等

答题思路:

          运用什么

          怎样运用(结合诗意意象、关键词分析)

                        翻译法   抓字法

          效果如何:对情感主旨氛围的作用

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注】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总结:运用了什么:融情于景

怎样运用:结合意象分析。形容词概括气氛

效果如何:对情感的作用

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和“景”的角

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方法。全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

所闻,有草有水,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之静,并透露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总结:结合意象、内容、关键词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敏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一、二两句以“水面平”、“ 明镜”、“ 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

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 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抓关键词来分析手法的运用)

以上高考题鉴赏都明确了手法,只让考生答出怎样运用。答题难度不太大,如果问题中没有点出是何技巧,让学生先明确答出是何技巧,再结合内容分析,我们该指导考生如何作答:

第一种情况:当问题问的不太具体,且相关内容含有多种手法,在作答时可采用并列式。

102005年全国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下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下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答案: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态。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这两句诗同时也运用了衬托(烘托)的手法,用“云间”“天接”衬托岳阳楼极高的状态。

第二种情况:如果问题问的是哪种手法或者说哪种主要手法,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找出了几种手法,又不能判定哪种是主要的时候,此时可采用总分式:即把其中的一种放在总述句中,把其他的镶嵌在分述句中。

11. 2009宁夏、海南,二《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2)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运用了对照(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忧风愁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小结:技巧术语先记牢,

答题思路也重要,

用什么,怎样用,

效果到底好不好,

逻辑思维不可少,

或并列。或总分,

主要技巧往前靠,

掌握技巧去答题,

这样得分一定高。

四、赏析诗句型     

实施“321”原则:三抓:抓意象,抓技巧,抓动词(形容词)去分析诗句。

二描:描述画面或诗意。

一抒:抒发情感。

122009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甫(唐)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箨,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案: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阴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抓主要意象,描述画面,然后抓关键词赏析)

132009上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觉:醒

1)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答案:“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抓技巧,抓关键词,分析诗人感情)

142005黑吉桂蒙)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坐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反映出作者思乡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抓词赏析,描述诗意,体会情感)

五、观点不同型

1、观点明确

2、扬长避短(只选择证明你观点的意象或语句分析,忌前后矛盾)

15、(2004年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第一种答案:同意。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在”“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

第二种答案:同意。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的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也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162009全国Ⅰ,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大成(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绕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大成,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

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分析:第一种观点主要抓住注释提供的背景“晚年去职归隐”,去分析诗的三、四句,第二种观点是结合“归隐”二字进行合理的联想再结合一、二所描述的景色去合理的推敲诗人的心情,都做了言之有据,言之有理)

小结:观点明晰

言之有据

言之有理

六、分析作用型

作用:1、结构:总领、照应、点题、铺垫

          2、内容:情感主旨、营造氛围、主要意象

          3、对诗的表现力的作用

      17、(2006四川,12

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燐”、“ 萤”、“ 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赏析诗句一般都是意象手法、动词和情感的组装和拆开的过程)

182007全国Ⅱ,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繁忙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①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诗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结构上照应,对氛围文章表现力的作用)

19、(2009山东,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答: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和江面的空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之情。

(对意象和作者情感的作用)

20、(2006辽宁,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时苏轼在黄州居住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貌。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第一句时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在结构上的作用和对氛围与情感的作用)

212007天津,1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 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答: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对意象的作用,对文章表现力的作用)

小结:

见到分析作用题

心里不要太着急

考虑结构和内容

还有诗的表现力

      动(形)词围着意象追

意象喜欢造氛围

  动、形意象都齐全

全是为了表情感

 

 

 

 

 

 

 

反馈练习:

一诗多角度鉴赏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应如律,先发望春台。

【注】:齐己早年曾热心于功名,颇有雄心抱负,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赏识。

 1、从整首诗来看,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试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本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借傲寒独放的早梅,含蓄的表达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特气质,同时以“先发望春台”表达了作者满怀希望和对未来的渴望的信心。

 2、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首联主要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作者以“万木”与“孤根”相对照,“冻欲折”略显夸张,以“冻欲折”有力的反衬了梅花“孤根暖独”的性格,突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性。(思路:手法结合意象和关键词分析手法的运用效果)

第二种答法:

     首联主要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②在严寒的季节里,万木经受不住寒气的侵袭,

简直要枝干摧折了,而梅树却像独凝地下暖气于根茎,回复了生气。③作者用“万木”与“孤独”作对比,从而突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思路:手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效果)

3、有人建议将颔联中的“一枝”改为“数枝”,你同意此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答:我认为“一”字更好,在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中,“一枝”梅花先于众梅悄然独放,更显此梅不同寻常,同时也照应了题目的“早”字。“一”字看似平淡实则耐人咀嚼。

 4、颈联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生动,请找出并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递”字生动地描写了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的特点。“窥”字形象的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惊奇的情态,作者用“风递”和“禽窥”从侧面烘托了梅花的姿色和风韵。

5、有人评价“诗的尾联一语双关”,你同意此观点吗?试说明理由。

答:我认为尾联一语双关,作者借梅花明年早发望春台,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渴望明年能功成名就的愿望。

6、有人说:“整首诗四联处处照应题目中的‘早’字,首尾一贯处处扣题。”请结合内

容作简要分析。

答:这首诗题目是早梅,诗的四联处处照应“早”字,首联“孤根暖独”是“早”,颔联“一枝独开”是“早”,颈联“禽窥”是因为梅开之“早”,使鸟惊奇,尾联预祝明年应律仍“早发望春台”也是“早”,本诗首尾一贯,处处扣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