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UTO观察 | 从现代胜达被起诉,看我国打击汽车排放超标之滞后

 我不是一个小兵 2016-08-01

导 读:

“大众尾气门”和中国尾气超标案例的对比

大众柴油车尾气超标的故事已经全世界皆知——一名叫卡德尔的人,带领他在西弗吉尼亚大学的5人研究团队,用5万美元研究费用,最早证明了大众汽车在美国汽车排放测试上撒谎。随后,2014年,美国环境保护署(ICCT)和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CARB)证实了他们的研究。接着CARP责令大众召回在美销售的问题车。

2015年5月,当CARB对召回车效果进行检测时,发现大众再次明目张胆做了手脚,构成商业欺诈。根据目前的报道进展,大众集团将支付给美国150亿美元,用于回购美国市场涉及丑闻的近48万辆问题车,并向每位消费者支付1万美元赔偿金,以及设立环境补偿基金等。

在大众尾气门案例中,历经了“研究机构检测——事件曝光——政府机构干预管理(责令召回,召回检测等)——法院立案审理——对消费者赔偿、对环境补偿”一系列过程,形成了完整的处置体系。

反观NGO自然之友对现代汽车公司提起民事诉讼一案,自然之友的证据是:北京市环保局曾于2014年对现代汽车自韩国进口的全新胜达3.0尾气排放超标,处予没收13510231.53元收入,并罚款135万元人民币。

据此,自然之友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在上述车辆排放达标前停止销售;召回违法车辆并进行维修;承担自销售不达标之日起至达标时止期间,所造成大气污染的生态环境修复费用;在国家级及北京本地媒体公开道歉;承担本案鉴定费或专家咨询费以及原告律师费等合理支出。

据相关媒体记者查询中国汽车召回网结果显示,自2014年处罚至今,现代汽车并未对问题车型发布召回公告,并且,目前北京市场相关车型仍有在售。

在相关汽车论坛上,不少车主反映进口胜达 3.0 存在实际油耗过高,与厂家给出的油耗标准不符的现象。而在此之前,现代汽车及起亚汽车在美国也因隐瞒温室气体排放和破坏燃油经济性的行为,被罚3.5亿美元。

现代汽车公司给出的回应是:已经对北京市环保局检出时段的尾气不达标车辆、及全新胜达3.0售出车辆进行相关装置的性能改善,车辆已达到环保检测要求。

目前,本案的最大焦点是:如何量化现代全新胜达3.0尾气超标对环境的损害?自然之友法律项目负责人葛枫及相关业内人士均表示,由于目前中国汽车尾气排放超标法律不健全,关于这些不达标车辆对环境的损害,还需要进行大量艰苦的论证。因此,本案存在一定难度。

无独有偶,中国汽车咨询中心网记者,以“中国尾气排放超标”为关键词,在网上搜索,得到的相关案例寥寥无几。仅找到2016年初,“长安汽车(长安CS75 1.8T和长安睿骋)因尾气排放超标,北京环保局没收车辆销售收入1260.5万元,并处罚金378万元”的案例。

跟现代汽车一样,对于已售问题车的召回以及事后维修等,长安只字未提。更未涉及“环境修复补偿”这种更深层次的责任。

中国打击尾气超标尚处于“初级阶段”

对比“大众尾气门”的检出及处罚机制、现代汽车全新胜达3.0在中国被起诉、以及长安两款汽车尾气超标的被处罚,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发达国家严控尾气污染已经形成的成熟处置机制,中国在打击尾气排放超标方面,滞后明显——

1.法律不健全,依据模糊

在自然之友诉讼现代汽车公司一案中,相关业内人士反复提及,中国现行法律对机动车尾气排放不达标问题没有详细规定,不妨碍对车企进行行政处罚,对如何界定车企所造成的损害后果,则无从依据。

2.相关检测机构稀缺,举证困难

对于中国来说,类似于卡德尔这样的研究机构非常缺失,一是缺少相关研究经费,二是研究结果不受重视,往往石沉大海。这样的结果将导致诉讼人举证困难,手上难以获得确凿证据与相关涉事企业对簿公堂。

3.检测设备缺乏,结果难以服众

除了相关研究机构稀缺之外,中国对于尾气排放标准的检测标准也受到质疑。中国环保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原研究员韩应健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机动车检测问题很多,首要问题就是,很多设备仪器没有执行技术标准。”

执行设备标准,对所有设备商的仪器设备严格检验考核,是制定标准的初衷和目的。“但这项工作没有开展,环保部对所有设备商的仪器设备没有建立准入制度(核准、产品目录等)。”

“环保部污控司有关领导在2009年的一次大会上明确表示,对仪器设备不考核,考虑搞备案。”韩应健说,“但事实上,备案也没有开展。于是,市场大量出现设备不断压低售价,以最低价格争夺市场的情况。”

“计量标准本应该是强制执行,计量设备不按标准考核,相当于没有标准!这样检测出来的结果能准确吗?”韩应健说。

4.检测软件不统一,留作弊隐患

检测设备控制软件不统一,也是目前检测市场的重要问题之一。检测控制软件由各个设备商自己开发,不能保证对简易工况检测过程的控制与国家标准一致,有些甚至给利用软件生成假数据的作弊行为留下机会。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2014年印发的《加强“车油路”统筹加快推进机动车污染综合防治方案的通知》要求,完善环保检验制度,健全OBD(车载诊断系统)管理制度,将排放记录作为年检的重要内容,对排放不达标的车辆不得发放环保合格标志。

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综合检测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沈弘曾经表示:“2003年起,各地机动车检测站大量上工况检测设备,蜂拥而上。他们并不是为了治理大气污染,而是利益驱使。有些地方没有经过调研和可行性分析,任由大量车辆排放不合格。”


笔者结语: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应该有与之相匹配的控制排放源、打击排放超标的机制与能力;滞后不可怕,初级阶段也在预期中;但这不是政府管理机构可以缓慢前行的理由。而作为车企来说,呼唤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严守合法合规排放、不做假的底线,真正实现绿色良性发展,已成当务之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