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推拿三大误区解读

 月亮妈妈520 2016-08-01

误区一:宝宝和成人的推拿穴位相同

根据中医理论,小儿推拿是通过穴位点按推拿、调节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方式来改善儿童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一种保健、治疗方式。中医小儿推拿蒋珊珊介绍,自从明代小儿按摩专著《小儿按摩经》之后,小儿推拿就正式成为中医推拿疗法中一个独立的体系。

小儿推拿三大误区解读

“这是因为,和成年人推拿相比,小儿推拿有独特之处。不仅是要比成年人的轻柔,还有一些手法,比如箭指,在成年人推拿中是没有的。更重要的是,由于小孩子的生理特点,有给宝宝一些穴位,如七节骨、天柱骨、胁肋等,只有12岁以下的孩子才有感应。”

误区二:推拿对危急重症不管用

网上有的对于小儿推拿的介绍称,一些儿科常见疾病通过小儿推拿,不打针不吃药就能治好。不少家长就是被这一“卖点”所吸引。在临床中,有相当一部分妈妈都是只做了一次治疗,最长的也只坚持了一个疗程(3次~6次),能坚持一直给宝宝推拿来调理身体的就更少了。蒋珊珊认为,有的家长可以说是对小儿推拿“慕名已久”,因此对疗效的期望也较高,“想推拿一次病就搞掂”。

小儿推拿三大误区解读

蒋珊珊介绍,作为中医的一种疗法,小儿推拿同样讲究辨症,假如能分析出明确原因的,效果就比较好。比如同是发热,假如是由外感引起的,血相正常,即没有细菌感染,小儿推拿可以短时间内退热,每天一至两次,连续做几天,确实可以不需打针吃药就能治好;而如果血相已经升高,则需要吃药,但做推拿同样有助于退热;小儿推拿对腹泻也有效果,但若是严重腹泻,则需要送孩子就医,否则孩子可能因脱水而电解质紊乱。

专家提醒,危急重症不适合单独应用推拿治疗,应及早综合治疗。

误区三:同是腹泻 推拿的方向相同

蒋珊珊表示,现在不少家长都青睐小儿推拿,但由于大部分人仅仅了解到的都是“碎片化”知识,因此也存在不少误区,“比如只知道某个穴位对某种病效果好,却不知疾病有不同的分型,按对了穴位才会有效果,否则会有副作用。”

小儿推拿三大误区解读
小儿推拿三大误区解读

蒋珊珊说,最典型的是七节骨(第4节腰椎棘突下到尾骨端),一般来说往上推是止泻,往下推治便秘,这一点相信有的家长会知道,但有种腹泻却恰恰相反:“腹泻中的伤食泻,就是小朋友吃得太杂太多、没消化好引起的,这种情况下大便往往有许多食物残渣,量多、味臭。如果往上推七节骨,食积出不来反而不好,更可能引起发热。”所以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应该往下推,促进食积排出。如果伤食引起了肠道功能紊乱,排出食积后还会有腹泻,但此时的大便已呈蛋花状,就可以往上推七节骨治疗腹泻。

另一大误区是,认识到小儿推拿可以预防保健,一些老人家在家里看孩子时也顺便给孩子做推拿,一按就是一小时,实际上完全没有这个必要,“一般只要按15分钟,最长不超过20分钟,每次按摩时间太久,后面再按的效果可能就不明显了,而且可能导致下次推拿不敏感。捏脊也不要一捏捏半小时,每天8至10行(从下到上一次为一行),1岁以下5行就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