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耳曼尼亚:希特勒的梦幻“帝都”

 迈克尔罗杰斯 2016-08-02

  “宏伟的建筑是消除我们民族自卑感的一剂良药。任何人都不能只靠空话来领导一个民族走出自卑。他必须能建造一些能让民众感到自豪的东西,那便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建筑。这并不是在炫耀,而是给一个国家以自信。”——阿道夫·希特勒

  日耳曼尼亚建筑·历史·故事

  1937年,希特勒的建筑师,阿尔贝特·施佩尔(Albert Speer),接到了要将柏林打造成为第三帝国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亚”(Germania)的任务。重建柏林是希特勒的梦想,而施佩尔要负责实现它。作为纳粹主义的“丰碑”,日耳曼尼亚要让当时的伦敦和巴黎都黯然失色,成为“文明世界”的中心。

  建造日耳曼尼亚是一个庞大的计划。而在1938年1月28日,施佩尔的办公室就迅速制定了修建计划,并将其公之于众。这在当时的德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报纸上到处是关于日耳曼尼亚建造计划的详细解释和评论。有人评价这些设计是“真正的不朽,远远超出所有人的预期”,还有的甚至评价说“从这个石头沙漠里,将出现一个千年帝国的首都”。当时德国以外的西方媒体,虽然没有如此热情洋溢,但几乎也没有提出反对。当时的《纽约时报》撰文称,“这也许是现代以来最野心勃勃的规划方案”。


  施佩尔(左)与希特勒探讨建筑方案

  日耳曼尼亚方案当然野心勃勃。根据希特勒1920年构想的原始草图,他们在城市的中心设计了一条林荫大道,名为“胜利大街”,从北至南约有7公里,同时连接两个拟建造的新铁路终点。国会大厦旁将建造“人民大厅”——计划建造的圆顶建筑高200多米,直径250米,比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大16倍;届时大厅将可容纳18万人,同时也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封闭空间。


  人民大厅“圆顶”

  与此同时,在“胜利大街”的最南端,将矗立起一座高117米的拱门,按照希特勒的指示,宽大的墙面将用于铭刻180万名在一战中阵亡的德国军人名字;而且,这座建筑中间的圆拱可以轻松容纳巴黎的凯旋门。此外,在纪念碑两侧的路上,将要盖起新的建筑,包括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而宽阔的大街同时还会安装隔断,设计一个人工湖,而且表演时,上面将会出现纳粹的雕像。


  日耳曼尼亚规划模型图

  虽然希特勒的蓝图从一开始就充斥着脱离实际的幻想,但阿尔贝特·施佩尔以其过人的才华将这些设想试图重组和实践。

  首先,柏林的铁路网将会重新调整,两座新建的火车站将代替原来的三座老火车站,同时连接它们的铁路也会重建,且最终环绕整个城市。公路也会重修,两条新的大路——于1939年建成的南北方向的轴线与东西方向的轴线。而这只是“激进重建”的一个核心项目,因为,施佩尔还预见到,随着将来城市的有机发展和人口的有机增长,还会再修建其他垂直的公路以及四条环线公路,同时,在城市的最外层,提供一条直接连接到德国高速公路的道路。


  1938年日耳曼尼亚道路设计图:四条环形公路被两条轴线分割

  而在城市的郊区,还将要设计建造现代住宅、行政大楼和新的商业建筑——这是为了容纳从城市中心贫民窟迁移出的20万柏林人;在市郊的朗斯多夫湖上,将建造新机场的“水上飞机”停机坪。作为陪衬,市区内的其他主干道也要重新刷漆,公园需“运用现代化的园艺学,恢复18世纪时柏林的植物区系”。

  这就是当时日耳曼尼亚的建造计划,而据说当时同样身为建筑师的施佩尔的父亲,看到“日耳曼尼亚”的蓝图时,震惊之余,说出了这样的评价:“你完全疯了。”

  在建造“日耳曼尼亚“的过程中,资金方面,纳粹政府为了把这些建筑狂想变为现实,按当时新总理府超过9000万马克的造价同比估算,耗资至少要60亿马克,约占德国1939年GDP的5%。但是在现实中,这些钱只有其中一部分需要通过政府财政支付,因为纳粹党利用宣传机器,鼓动狂热的民众捐钱捐物,同时“纳粹劳工阵线”也迫使工人对建筑工程进行捐款。

  在人手方面,由于当时身体健康的德国青壮年男子大多数在服兵役,施佩尔等人就将目光投向了设在德国势力范围内的各处集中营。实际上,自1936年开始,为了缓解穷兵黩武造成的劳动力紧张,纳粹德国便强迫囚犯劳动。据不完全统计,共有10万名囚犯死亡,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开采石材时丧命。而在纳粹眼里,这样做可谓一举两得,既以极低的成本解决了材料问题,又可以通过体力劳动“重塑”囚犯的人格。


  毛特豪森集中营的囚犯被迫在“死亡楼梯”上搬花岗岩块

  按计划,所有建筑将在1950年4月19日,即希特勒61岁生日前一天全部竣工。届时,“胜利大街”上将举行盛大的游行,一次规模空前的世界博览会同时开幕。这便是法西斯德国的新首都——“日耳曼尼亚”。

  不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的今天,现在只有一小部分“日耳曼尼亚”的建筑设计会被人们注意到了。现在来到柏林的游客们,可能很难发现施佩尔设计的“日耳曼尼亚”。

  最明显的,就是现位于勃兰登堡门以西路上看起来很“原始”的路灯,因为这条路当时曾属于日耳曼尼亚的“东西轴线”;同时,柏林的胜利纪念柱,也是由于日耳曼尼亚需要修建当时的南北轴线,而被移至盗现在的位置;而最奇怪的,可能要数一个重大12000吨的巨大圆形水泥块——Schwerbelastungsk?rper,这块巨石原本是施佩尔计划建造“凯旋门”用来评估柏林沙质土壤的承重能力的。由于太大、太重,它至今还在“伫立”在那里,成为了纳粹狂妄自大的沉默纪念碑。

  诚然,日耳曼尼亚计划很容易被人认为是“纳粹的白日梦”,或是“希特勒建筑狂想的遗存”,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这座“日耳曼尼亚”城,在很多方面都是一个相当完美的纳粹主义的代表。

  其实,在日耳曼尼亚计划实施之前,柏林就已经出现了许多类似的、威权色彩十足的建筑,1936年建成的奥林匹克体育场就在其列,这座为第11届夏季奥运会而建的体育场可容纳10万人,充当了希特勒借助体育赛事宣传其政治主张的主要舞台。

  纳粹政权二号人物、帝国元帅赫尔曼·戈林的空军部也是这类建筑的代表。这座同样建于1936年的7层大楼一度号称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建筑,有2800个房间、4000扇窗户,楼内的走廊总长度将近7公里。如今,它依然在为德国财政部服务。


  戈林的空军部大楼,现为德国联邦财政部总部

  首都的“大干快上”也影响了德国其他地方。在纽伦堡,同样出自施佩尔之手的齐柏林大厦仅39米高,居然能容纳5万名纳粹死忠。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普罗拉度假村则凭借横跨4.5公里的长度闻名,据估算可同时入住至少两万名游客。

  身为“日耳曼尼亚”的始作俑者,希特勒曾这样“阐述”自己的狂想:“宏伟的建筑是消除我们民族自卑感的一剂良药。任何人都不能只靠空话来领导一个民族走出自卑。他必须能建造一些能让民众感到自豪的东西,那便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建筑。这并不是在炫耀,而是给一个国家以自信。”

  然而,他心目中的理想城市建立在野心和奴役的基石上,再宏伟的建筑也不过是些冷冰冰的砖石;当战火将一切化为残垣断壁,它们反而成了建造者的耻辱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