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纳粹公共建筑的技艺

 HaiheLibrary 2014-11-12

当包豪斯学院1933 年被关闭以后,在纳粹时期, 建筑作为传达信息的媒体比建筑本身更重要。 美的艺术形式与丑的政治目的联姻造成纳粹建筑的双重性格,希特勒的御用建筑师施佩尔利 用现代商业建筑设计和舞台设计的技巧,把建筑变成了他们向德国民众和国际社会推销纳粹 主义的商品。

德国著名艺术家本·威利肯斯最近在哈佛大学展 出了他创作的一系列关于纳粹建筑的绘画作品。 他试图通过画笔描绘出纳粹建筑的真实面目。到底什么是纳粹建筑?德国艺术家在纳粹暴政中 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从他的一幅描绘柏林帝国 总理府马赛克大厅的油画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答案。帝国总理府是德国建筑师艾伯特·施佩尔 1938 年至1939 年为希特勒设计扩建的办公楼。 这座建筑象征了纳粹的权力中心。它是施佩尔为 数不多的能够建成的设计作品之一,作为登峰造 极的纳粹建筑,它在当时出尽风头,享尽赞誉。

帝国总理府具有显赫的历史,它的核心部分是一座巴洛克式府邸,建于18 世纪30 年代;1875 年 它成为德意志帝国的财产,作为第一任帝国总理 奥托·俾斯麦的官邸;1927 年,德国政府决定扩建总理府,并为此在当年3月份举行了设计竞赛; 获奖的是一位柏林建筑师恩斯特·西德勒;时任 德国总理的威尔海姆·马克斯在新楼奠基仪式上 强调总理府的扩建应当符合实用目的,任何大操大办都是违背时代精神的。他说:“我们要以一 种谦虚和简单的建筑风格,充满信心地向世人宣告:我们正在重建伟大的建筑,重建德国。”

毫无疑问,这种“谦虚和简单”的公共建筑绝不 符合希特勒的审美,1933 年他刚一踏上权力的舞 台,就迫不及待地咒骂新扩建的总理府,他愤愤 地指责西德勒“糟蹋了整个建筑,他建的是一座 肥皂公司的办公楼,不是帝国中心”。希特勒对办 公室的装修同样嗤之以鼻,认为它“是一间毫无 品位的小烟草公司代理商的房间”。希特勒需要 一个富丽堂皇的舞台使自己能进入总理的角色。 为此,他想到了施佩尔。

1933 年秋天,施佩尔协助建筑师保罗·杜鲁斯 特重新设计了总理府的内部装修。不久后,他就独立获得了希特勒委托的第一个项目:将一个俯 瞰花园的大厅改装成总理办公室。一方面,希特 勒希望避开那些狂热的民族社会主义分子,他 们整日聚集在总理府门前,渴望觐见元首;另一 方面,他又需要人民的欢呼。因此,希特勒指示 施佩尔增建一个接见平台,他还亲自画了平台草 图。这是一项高明的设计,这个小小的平台,使 总理府变成了一座舞台,民众可以在此向元首顶 礼膜拜。难怪施佩尔称它为“历史性的平台”。

在吞并奥地利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施佩尔按时完成了总理府的扩建工程。新总理府中的主体部 分是一个很大的、空荡荡的封闭空间,包括接待 厅,一些没有任何实质功能的大厅和一条长长的柱廊。办公房间被挤在沿福斯大街一面的建筑里, 建筑立面同样是夸张的柱廊。沿着建筑中轴线,从威尔海姆广场到希特勒的私人书房,建筑布局完全 是单一方向的。有趣的是,一个初访者来到新总理府, 他肯定会被柱廊引导沿中轴线走下去,最后却会发 现自己走进了死胡同,只好顺原路返回。施佩尔的 设计首先是要突出建筑的视觉效果,为此把建筑的 实用性和布局结构完全置于从属地位,所以才出现 这种华而不实的结果。他的这种偏重视觉作用的 设计观念在1936 年德国哲学家沃尔特·本杰明发 表的一篇著名的论文中有所阐述。他指出:在机器 生产时代,艺术作品具有重复再现的特点。某一政治事件的发生再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可以通过图片、电影等视觉媒介在任何地方、在任何时间播放和重复。本杰明的这个观点在当时颇有影响。很明显,在施佩尔的设计中,建筑作为传达信息的 媒体比建筑物本身更重要。施佩尔在为纳粹所做的许多建筑方案中都采用了这种设计方法。

新总理府理所当然地被大肆宣传和吹捧。它的大幅图片充斥各种大众刊物的封面,相关专著和专栏也 纷纷出炉。其中一篇由赫尔曼·吉斯勒写的捧场文章 最有代表性。吉斯勒也是建筑师,他以《大德意志帝 国的标志》为题,对新总理府用尽赞美之词,并赤裸 裸地道出了重建工程背后的政治野心:

“ 施佩尔为我们建造了属于大德意志帝国的第一座 建筑。这座新总理府是德国建筑历史上最伟大的成 就,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在建筑从开工至竣工 的一年里,世界充满了恐慌,整个欧洲处于紧张状态。 在德国邻近的国家中,和平生活的气氛几乎荡然无 存。在这种情况下,新总理府的竣工不仅代表了德国 在1938 年所取得的杰出成就,而且表现了德意志民 族无与伦比的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活力。这种德国 民族特有的品格将与建筑共存一体,流芳百世。同时, 它证明了,在经济低迷和社会动荡时期,仍然可以取 得文化建设的成就……在这座建筑中,大德意志帝 国进行了第一次实力较量,从而奠定了帝国的基业。 新总理府作为这一历史的见证而载入帝国的史册。”

现在,我们不难找到施佩尔设计的主要特点:强调 LIFE 建筑 BUILDING 生活 空间感染力,追求建筑体积感,使用平整的墙面、深 大的门窗筒套、挺拔的檐口线脚,加上生动的韵律、 绝对的中轴线布局和对称构图,这与施佩尔自我标 榜的“建筑思维新方法”是一致的。他所提倡的设计 原则是:“朴素、纯净,避免千篇一律、简洁、明快, 摒弃矫揉造作。使用装饰时,惜墨如金,恰到好处, 不可画蛇添足。”在新总理府的设计中,施佩尔言行 一致,运用建筑的体量以及轴线和对称的布局来表 现建筑的思想,而把装饰仅作为建筑的点缀。1946 年,英国评论家莱昂内尔·布莱特在柏林总理府的 残骸中,偶然发现这座建筑的设计原来是如此的简 洁和纯净。他写下这样的评语:“施佩尔的艺术品位 是无懈可击的。令人奇怪的是,如此冷漠、如此切合 主题的建筑竟然会散发着邪恶的气息。”这种冷漠 的纯净是使纳粹建筑具有感染力的关键。这种感染 力吸引了像威利肯斯这样的画家重新探索纳粹建筑 的艺术设计手法。

与其说施佩尔的设计在形式上表现出现代风格,不 如更确切地讲新总理府本身就是现代建筑。实际上, 它与百货公司、剧院、电影院等现代城市建筑是同 时代的产物。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正是百货公司 和购物中心等商业建筑迅速发展的年代。难怪有一 位建筑学者发现纳粹建筑借用了许多商业设计的技 巧来增加建筑的表现力。如果把新总理府比作百货 公司,那么希特勒要向德国人民和国际社会推销的 就是纳粹政党和纳粹政策。通过新总理府这个看得 见、摸得着的具体形象,希特勒和施佩尔为德国民 众制造了一个和平统一的海市蜃楼。

对比之下,威利肯斯对同一题目的描绘则为我们 揭示了建筑背后的功能主义的立场,揭示了一个 作为工程师、专家治国论者和官僚的施佩尔。威 利肯斯在20 世纪70 年代一系列绘画创作中表现 了一个没有偏差、没有疯狂,高度计划和高度控制 的可怕的社会。这些作品中的病床、浴盆、自锁门 和带栅栏窗的走廊无声地指出了纳粹强加在人民 的肉体上、精神上的纯洁和纳粹实行种族净化之 间的联系。在施佩尔幽灵般的纳粹建筑中,他提 供了一个丰富的空白使我们沉浸在历史的事实中, 找出历史的真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