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密综艺监制那点事儿——平台与内容团队的新型关系

 yinliang3600 2016-08-03

文|宋秉华(优酷土豆娱乐节目中心总经理)


虽然在电影、电视剧行业已经很平常,但在综艺领域,“监制”这两个字听上去特别不讨人喜欢。尤其是不讨节目制作团队的喜欢。原因很简单:


一部分节目制作团队会很容易将监制等同于平台方派来的监工,而另一部分则容易将监制团队视作传统意义上的“领导”。


两者都特别不招人待见。


就让我们先从这两个不招待见的字说起。


监制新工种“破土而出”


2015年开始,优酷土豆推进综艺合制战略,与国内七大顶尖综艺制作团队合制大型综艺项目,并同步开始在优酷土豆内部搭建监制团队。


坦率说,那时候,监制团队怎么“监制”,谁都不知道。因为在整个综艺生产领域,就从没有过这个工种。同时,这一个工种必定与电视台挂在电视节目片尾的那些监制不同,事实上,电视字幕上的监制,只是一个特定层级领导的叫法而已。


我特别求证了一下国外的同行,在英语里,尤其是综艺节目领域是没有设定“监制”这个词的。在百度百科上我们都查不到。

 



所以当时摆在我们团队面前的第一个问题是:监制团队到底是干嘛的?我们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责任是什么?权限边界在哪里?


特别感谢杨伟东童鞋,在我们关于监制工作一片迷惘的时候,他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由你来告诉我监制是什么。


这句看起来像什么都没说,实际上也等于什么都没说的话,恰恰给了我们团队一个在探索过程中定义“综艺监制”这个岗位的机会。


“本来嘛,就应该由你们一线的人来定义这个工作的范畴。我又不如你们靠近一线。”


得嘞。

 


合一集团总裁杨伟东


一、网感到底是不是个屁?


我们没有从电影或者电视剧领域借鉴这个工作的定义,或者说我们没有从“名字”出发来思考这个工作。而是遵循了“市场需求什么?我们满足什么”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2015年开始,大规模的专业电视节目团队向互联网进军,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需求——


大量电视人在思考,到底特喵的什么是互联网?网感是个什么鬼?


优酷监制团队遇到的刚刚进军互联网的节目组,通常对互联网有两种态度:


1)认为网络高深莫测,需要重新学习定义内容生产方式。

2)认为网络没什么特别的,好内容就是好内容。


事实上,从监制团队看过来,这两种看法都太过于极端。


答案是:当然有不同,但重点不是有没有差别,而是差别有多大,差别在哪里。


我所在的监制团队的大部分成员都已经具有了8年以上的电视节目经验,以及3年以上的互联网经验。这种横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经验是极其宝贵的,使得他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这种差别的微妙之处与角度不同,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网感”


于是,这成了我们工作的第一个切入点。

 



在监制《火星情报局》《喜剧者联盟》《黑白星球》《暴走法条君》等项目的时候,通常我们在第一次跟团队进行互联网经验分享与数据分析培训的时候,需要长达4-8个小时的分享,并且这种分享还会进行多次,以便团队不仅触及皮毛,更能掌握精髓。


监制团队在这个过程中也在积累经验:如何将我们数年的所得,在最短时间内让节目团队消化掉,并且是要求节目团队从上到下全员消化,是个难点。


举个例子,我们与《火星情报局》的银河酷娱团队进行的网络经验分享横跨6个月,中间进行的各种大小分享多达10余次,总导演胡明童鞋把他看到的重点印成了一批小卡片,放在每个同事的桌子上。


让节目团队了解网络规律的下一步重点是什么?


答案是:让节目组忘记它。


这里的分寸感,英语叫做Inception,可以理解为“植入”、“产生一个印象”。


对于节目组来说,这些网络化的规律,只要了解就足够了,但切忌严格地遵循这些规律,否则,节目团队将彻底迷失在这些已知但还不够完整的规律里面。


我曾经跟同事举过一个例子,谭咏麟唱国语歌的时候,咬字是不准的。但是唱片制作人是不能够把谭咏麟的咬字严格标准化的,否则谭咏麟就会失去他自己本来的唱歌味道。


我们与节目组的关系也是如此,你必须要向节目组植入这些想法,否则节目团队就很容易按照想象中的网感,向着“大尺度”、“污”、“三俗”一路狂奔而去。但你又不能要求节目组像遵循法则一样地卡这些经验,否则就会更可怕地按照另一条所有人都还没有摸清楚的道路狂奔而去,并最终导致彻底的迷失。



 

再举例,《火星情报局》总导演胡明童鞋,也真的在执行阶段就让我们意识到他已经忘记了这些规律的绝大部分,而仅仅记住了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予以贯彻(当然我也怀疑他真的就是记性不好而已)。但这样很好,记住的,说明是他有感觉的部分,记不住的,说明在他的创作理念里面,必定不是重点的条件。


当下我们团队全年要监制近20个项目,可以明显看到的是:凡是经过网络经验分享的合作团队,在执行期,就是能够更快、更准的把握尺度、分寸以及节目娱乐性之间的平衡点。


很多时候,我们把网络经验分享比作给节目组吃维生素C,你可能不会立即感觉到作用,吃起来还挺麻烦的,但确实强身健体。


二、比知道做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什么不能做。


说真的,监制是个特别不好干的活儿。


节目做得好,人家会会说:这节目组真牛逼。你们干嘛了啊?


节目做得不好,人家会说:怎么这么牛逼的团队到你这里就不灵了呢?你们干嘛了啊?


是啊?监制团队该干嘛呢?


我们想,更重要的是反方向思考:先想清楚我们不应该干嘛。


同样作为内容人出身,监制团队的成员深深地知道作为一个繁忙且压力大的导演组最烦什么。


最烦自己在那儿撅着屁股干活的时候,有人在边上指手画脚。


所以,优酷的监制团队有一条铁律,总是不厌其烦地重复给导演组:


“我们提到的所有建议,都基于一个思考——我们怕我们想到了的东西,万一你们没想到且你们也觉得对,所以一定会提出来。但是所有的建议,都仅仅是建议,最终的决定权一定在导演组。一旦你们决定了,哪怕我们觉得不对,我们也坚定支持。”


所以,既要给到导演组营养,更要保护节目组已有的经验和感觉,绝不能用经验优势或者长官意志强加给导演组一个想法


万万不可、万万不可、万万不可、万万不可、万万不可。(重要的事情可以说五遍)

 


我听说过一些比较强势的平台方有着说一不二的作风。但我更喜欢另一种理念:“我们不会找来一些牛逼的人,然后告诉他们该怎么做。我们找来牛逼的人,让他们告诉我们该怎么做。”


你请来一个牛掰的导演组,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们,这很蠢。


时至今日,优酷监制团队的工作手册已经厚达数十页文档几万字。这其中,接近一半的文字,界定了我们不能够做什么。


但,强调什么不能做绝不意味着尽量少做。我也见过某些节目监制,项目开始之后,去过一次现场就选择在家陪孩子的。事实上节目组对监制团队的需求远大于在项目开始之初的想象,,并且通常发生在项目进展可能不够顺利的时候。


我们在某个项目的最初几期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时刻,(我们宣发的负责人朱灵同学强行命令我将这个节目名字隐去,Orz),节目流量起势较慢,不仅导致节目团队的疲劳作战,也导致了一定程度的迷失。而这种时候,就是监制团队必须要坚定地站在节目团队身边的时候


我记得那天开会一直持续到凌晨四点,从制作理念到宣发策略全部推倒重来了一遍。然后发布了第一个建议就是:“所有人回家睡觉,休息不好就是不敬业”。


在随后,监制团队调动所有能够调动的资源开始为这个项目正名。我们相信好肉没道理焖在锅里,监制团队的拼搏也推动了节目组的咬牙发力,当节目团队意识到你在真正帮助他们的时候,他们真的会感恩也会珍惜。内容人嘛,要的就是个尊重和支持。


第6期开始,节目集均流量翻了整整一倍。


三、监制就是三面镜子


之前有记者采访的时候,我跟记者童鞋介绍过优酷监制团队的三面镜子理论。但是可能电话采访吧,所以写出来的文字总是不那么精确。


三面镜子的理论最早来自于这样一件事:


我看到过一部电影,布拉德皮特主演的《僵尸世界大战》。在那部电影中,以色列成为了僵尸在全世界爆发的时候,唯一有预防机制的国家。皮特跑过去问人家:哎?你们怎么想的啊?你们怎么会预防僵尸这种听起来不靠谱的事儿的啊?

 



答曰:我们犹太人在历史上有很多时候都认为一些事情不会发生,但是最终都发生了。比如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等等。所以我们定了一个机制,叫做“第九人”机制。也就是说,当我们委员会里面9个人都认为一个事情是这样的时候,我们就指定一个人站到我们的对立面,去竭尽所能证明我们错了。


我觉得这机制如果是真的,那就真的是世界上最理性客观的机制了。


所以我们将它应用与监制工作里面。


在项目策划阶段,监制团队会强行定位自己为一面穿衣镜。我们会对导演组提出的所有想法提出质疑和挑战,如果导演组的想法经得起这些挑战,那么应该就比仅靠总导演的直觉来确定节目方向要靠谱很多。


在项目执行阶段,监制团队会强迫自己作为放大镜来思考问题。我们在这个阶段的终极命题是:这个节目在什么点上,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放大它的影响力或价值。基于这一点,监制团队总是在协调集团内部的十几个部门,通过他们各自的职能特点以及各自诉求来为项目增值。直播、互动、会员、移动运营商、自频道、BD、SNS、PR、内容营销、频道、总编室……甚至众筹,无所不用其极。


在项目收官阶段,监制团队会担任三棱镜的角色,我们必须把这个项目的内在隐含价值折射出来,通过更新更多的手段来实现项目价值的落地。举个例子:《火星情报局》第二季将在直播与视频电商两个领域发力。《暴走法条君》将在衍生品领域发力,都是这类型工作的代表。

 



强行让自己站在一个为了项目好,又要与节目组完全不同的角度上,是优酷监制团队与其他同类型工种团队的一个很大不同。这其中折射的思考有两个原则:


1)永远给导演团队打造最宽松的创作空间

2)尽力把导演团队不擅长的事情做到更好


这看起来高风亮节的态度,要实现起来真的还挺不容易的。


首先,监制团队的成员也都是内容人,强迫一群内容人由主攻转变为助攻,真的是灵魂上的挑战啊……《火星情报局》的监制团队由刘栋与孟庆光两人搭档领衔,刘栋本身就是十几年电视经验的老炮,孟庆光则是网络节目的老炮,当一个内容从绝对的自我主导变为非主导的时候,要承认,在初期,他们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转变过程。


但是,监制团队又必须是由内容人转变而来,而不能从运营人员中寻找。监制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性才能够与节目组对话,同时又必须具备足够好的运营理念来沟通协调十几个部门,更不必提要有足够好的情商来稳定这一切。

 



四、最好的监制,就是除了好的结果,什么都没让它发生


我们曾不止一次的拿华佗三兄弟的例子来说明什么叫好的监制。


华佗本人擅长急症,救人于生死,于是名气爆棚。华佗的二哥擅长慢性病,所以病情还不严重的时候,治疗好了病人。华佗的大哥医术最高明,病人在发病之初就把病人治好了。


问题是:华佗的大哥名气最小。


只听说过形容医生用“在世华佗”的,没听说哪个大夫自称“在世华佗的大哥”的。


但,监制团队如果成为华佗一样的救火队员,那就等于出了大问题了。


我们对一个合格的监制团队的成员的考量,大概基于几个方面:


1)预判能力: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接下来可能发生什么,要做哪些工作让事情向好的方面发展。

2)决断能力:能够在需要的时候最快速的作出判断。比如尺度问题、政策导向问题上,更是要如此。

3)担责能力:能够为了项目的前进承担风险和责任,勇敢的说:这样做,我来负责。

4)翻译能力:能够充分的把内容人、网络人之间不同的表达方法与语言环境进行转化和沟通,使之充分理解并协作。

5)高维度的判断力:能够根据行业走势、竞争形势,对项目的甄别进行准确的判断。


以上这几个方面,如果缺少任何一点,都很容易让项目在执行阶段呈现一些“紧急且重要”的事情,而类似的事情一旦积压过多,则必定出现“重要且搞砸了”的事情。


所以,好的监制必须让整个项目的所有事情都呈现出有条不紊的状态,至少处于风险可控的状态下,才能够真正地让项目顺畅地处于不断增量的状态下。


最好的监制,就是除了好的结果,什么都没发生。


但为了这个“什么都没发生”,监制团队每周在同一个项目上要完成的工作,多达数百个条目。


电视行业的同仁可能会比较难以理解为什么一个“监制”还需要忙成那样,可能最主要的差别来自于:过去做电视节目,一旦交片,这事儿就跟我没关系了。可是在网络视频领域,交片,才仅仅完成了工作的一半。


这意味着大量在电视行业里不曾存在的工作内容,在互联网出现了。


而监制,则是唯一能够把控这一切的那一组人。


五、好吧,综艺监制到底是个什么?

 



监制是永远在网络经验上领先内容团队半步,并能够将这些经验输送给导演组的人。


监制是整个项目庞大体系的中枢神经,是一个哪里不好他都觉得疼的人。


监制是综艺内容产业上工种细分化后的一个最重要的新工种。


监制是内容投资领域对风险进行掌控的最关键力量。


监制是平台与内容生产者之间最终要的桥梁。


您好,我是优酷的监制,我们所有的建议,都仅供参考。一切,以导演组的判断为准。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