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为什么劝你过无聊的生活

 昵称22998329 2016-08-03

这是 新世相 的第 181 篇文章




翻看新世相文章下面的评论区,是我每天最享受的时刻。一天到了最后,整个白天生活的快乐、焦躁都沉淀在一起,不管说什么话,都有可能不小心把这些沉淀的情绪和见识触发。


你能在底下看到简单的一两句交代,或者一些直戳人心的金句。所有精彩都是从普通生活里沉淀出来的。相比于做一个“很酷的公众号”,我更喜欢现在的样子。


最酷的事情往往来自普通生活,而不在普通生活之外。


很多人都期望过更酷的生活。比如,和“在办公室里整理报表”的人生相比,“去地中海当潜水员”的人生显得更吸引人。后者稀有、挑战日常,听起来的确更值得追求。


年轻人会把“无聊的人生不值得过”作为自己的口号,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应该是:不要盲目地按社会规则按部就班,要刺激,要精彩。这句话是对的,但这句话有一些误导性。


对更酷的、更有趣的生活的热情夸赞,使我们进入了一个圈套。人们按照字面意思理解这句话,认为无聊的人生的确不值得过,进而,认为正常的人生不值得过。


它带来的问题是,当生活进入必要的重复时,我们也认为那是单调、乏味的,并感到害怕。




在毕业典礼上,人们会鼓励我们去改变世界,告诉我们去做让人为之一振的事情是重要的。但很少有人强调:改变世界经常要重复做某种事情,做饭、洗碗、装修房子也是重要的。这其实是个老问题:相对于成为英雄的哪一个闪光时刻,很少有人好好地谈论日复一日上班赚钱的责任。


或者说,那些为了实现伟大理想而必须重复做的并不伟大的事情的重要性,被非常明显地忽视了。没有人教会我们过一种普通的生活也是重要的,我们也不知道如何正确理解那些看似无聊的生活,理解它的价值。


我们患上了“平庸恐惧症”,对稍加重复的生活感到害怕,驱使很多人包装自己,不断地破坏,不断地改变,认为普通的生活是一种失败。于是陷入到一种为了特立独行而特立独行的盲目追求里。改变有时候是正确的,有时候则不是。如果只是因为害怕“没有在改变”而改变自己,那么这种改变可能彻底破坏实现好生活的可能。




一味逃避平庸,可能是不知道自己的终点是什么,因此也没有在这种平庸和重复中看到价值。


有目标感的人是不惧怕单调和无聊的。


比如,编辑辞典,听起来就是很乏味的一件事。日本电影《编舟记》中,在出版社工作的男主角得知自己被调派到辞典编辑部门的时候,简直想要放弃人生。那是一种“闷到生蘑菇”的生活状态,每天固定的时间上班打卡,校对错别字,下班。


当他终于有了“好好编辑一本辞典”的欲望时,面对明明跟以往同样的生活时,自己的状态却发生了完全的改变。




酷是如何诞生的?


没被人发掘出的好东西才拥有变成酷的可能。但是发掘好东西的过程,无论是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隽永的设计或是绝顶聪明的发明,都是需要大大付出一番重复的苦功。无聊通往酷,酷是漫长的无聊生活中得出的精华。


不要误以为生活可以只有精华。


就像没有人天生就把做一位人口普查员当成自己的志向,但教育方针、福利制度、就业政策,它们都与走访每一户居民的无聊生活密不可分。


事实就是这样,真相是酷的生活也丝毫不酷。即使是成功占领生活中一切乐趣的人,也在乖乖履行着自己的义务,竭力耗尽脑内的灵感与天赋,所有人都进行着乏味的工作。


在为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创世纪》的时候,米开朗基罗一个人坐在脚手架上,忍受4年5个月的重复的乏味,这是他作为一名画工的本分。这跟地铁运营员每天喊五百次“注意脚下”是一样的。


真正酷的人,其实只是比无聊的人先熬过了无聊生活。




晚祷时刻:


从头想一下自己认为无聊的事,指出哪件是无聊但重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