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聪 (台湾学者、湖北经济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 尊敬的各位专家、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能参加今天的“闽派书画”学术研讨会。我今天要演讲的题目是《谢琯樵诗书画印四绝及对台湾艺坛的影响》。 (一)谢琯樵的家世生平事迹 谢琯樵原名颖苏,初字采山,二十岁以后改为管樵,三十岁以后改署琯樵,号琯城樵者、北溪钓隐、北溪渔隐、懒樵、懒甫、懒云山人、孏云山人、懒翁等,福建诏安人。父亲谢声鹤,字梅宾,又字羽仙,号雪溪,嘉庆岁贡生,是一位研究经学者亦是词家,能画工诗,是邑中著名诗人,曾任仙游、清流县训导,著有《雪溪诗钞》九卷。叔父谢廷爚,是儒士亦善书,流传有《草书》作品,笔气融贯,卓然自成一家。姐谢浣湘是诏安著名女诗人,著有《咏雪斋诗钞》;兄维崧是县学秀才,亦善诗文,生性谦朴,读父书,补弟子员,授举子业,藏有诗集未刻。弟颖锋善隶书。幼承家学的谢琯樵,除了擅长书画、也解音律、甚至工技击,酷爱丹青的他,弱冠即噪画名。“笋庄”正门额有“武举”两字,盖其先人为武举出身,故谢琯樵少时不仅习诗文绘事,且能拳击,非书生手无缚鸡之力者比。
谢琯樵童年时和同县兄长沈古松(1809-1864年)向诏安画派启蒙期画家沈锦洲问津,拜师学艺。在《诏安县志》记载了谢琯樵与沈瑶池少时拜沈锦洲为师:“沈锦洲,仕渡人,初习工笔画,以牡丹、凤著称,然过守矩矱,不为鉴赏家所重视。中年以后改习半工写,一祛局蹐涂泽之病,而出以凝练浑朴之长,学者翕然宗之。谢颖苏、沈瑶池少时皆执贽其门焉。”此外,谢琯樵不局限师承本地画家,还拜外来的画家方琴、郑崇礼(翀)和益伶等为师。 (二)谢琯樵在内陆的交游 谢琯樵从年轻时期就离开家乡诏安县城,一生游历大江南北,包括北京、福建省仙游县(今莆田市管辖)、福州、厦门、漳州、泉州、建宁、建瓯,浙江省鄞县、湖南省洞庭湖等地。结识交游的对象甚多颇广,从史料文献及其字画作品款识与印谱得知谢琯樵在内陆的交游人士,名公巨卿有颜伯焘、林则徐、徐继畬、徐宗干、鹿泽长等,文人士绅则有杨庆琛、陈偕灿、朱兰垞、张用糦、洪范、吕世宜、叶化成、杨浚等;其中,徐继畬、鹿泽长、杨庆琛、陈偕灿、朱兰垞、张用糦、洪范等人,是之前研究台湾书画的海内外学者专家未曾关注、知悉。从字画作品款识的交游人士,有小晋、梅庵等。 笔者透过谢芸史《咏雪斋诗录》得知陈偕灿、朱兰垞、张用糦、洪范、林树梅等人,应谢琯樵之请为其姊《咏雪斋诗钞》作跋,可见谢琯樵与他们交游。从林树梅《啸云诗钞》中得到谢琯樵与林树梅交游更深入的关系。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谢琯樵在福州与杨庆琛交游,谢琯樵写《篱菊图》水墨画并题诗赠给杨庆琛,隔日,谢琯樵又作《卧渔图》水墨画,杨庆琛则为他作《题谢琯樵卧渔图》诗: 拍拍飞鳬小小舟,荻花枫叶箬篷秋。此中自称高眠稳,一枕华胥到十洲。 芦汀竹屿事幽寻,九十九湾烟水深。令我披图先意夺,羡君翻有妬君心。 宦海归来又七年,好山好水每流连。何时同泛深溪槕,君为持纶我扣舷。 疎篱曾写菊精神,诗笔元晖绝点尘(昨承写《篱菊图》题诗惠赠)。 似此遥情酣逸趣,可知人影即花身。 上述史料乃从杨庆琛《绛雪山房诗续钞》中,发现谢琯樵与杨氏的交游史料。谢琯樵与徐继畬的交游,见于谢琯樵印谱见几方印。谢琯樵与鹿泽长的交游,则是在谢琯樵画作上款识得其字,经笔者考证而得。故上述是笔者投入研究所得成果。 (三)谢琯樵与台湾关系及交游的人士 谢琯樵与台湾关系及交游,首先考证谢琯樵抵台、旅台、离台的时间,再探讨谢氏与台湾关系及在台交游的人士。 经笔者研究发现,前人对于谢琯樵生平事迹的研究有些错误之处,如对其来台之年记载是有失误的,而离台的月份也因有新的作品与文献比对得以明确推定。 从谢琯樵《笔记》一则记载:“五年十月,因公驻鹭门,邀余游榕,榕林者黄氏别墅也。”得知咸丰五年十月,谢琯樵尚在厦门。当谢琯樵即将登舟前往台湾时,作《赠鸿逵三兄竹石》水墨条幅赠予鸿逵三兄大人,画心题: 大风吹得无个介,横斜历乱费剪裁。鸿逵三兄大人索画,时将有东瀛之行,登舟匆匆作此以应,但觉纸上有声不知其为竹也。颖苏。钤:朱文方印“琯樵父”。 此作款识得知谢琯樵初次东渡台湾,时台湾亦称东瀛。从内陆坐船前往台湾,对于谢琯樵而言是新鲜与特殊经验,想必充满激动之情。《赠鸿逵三兄竹石》作品上“琯樵父”印文左边被裁切,此印出现在谢琯樵书画作品上始自咸丰四年(1854年),晚至咸丰十年(1860年)《墨画牡丹》为止,即初至台湾时谢琯樵随身携带,离台时或许留在台湾,之后谢琯樵的作品即未见钤此方印。
咸丰八年,谢琯樵生活主要在台南,其数件绘画作品落款画或写于海东书(讲)院之修竹山馆。二月十五日,谢琯樵作《竹石图》扇面,题赠铸于大兄;五月,作《墨兰》,题赠茂卿二兄;五月,作《墨梅》(一)扇面,题赠静轩世讲。静轩为浙江海宁文人查元鼎(1804 - 1886年)之子查仁寿,字静轩。1847年,查元鼎随台湾道熊一本游幕来台,出入幕府之间。喜吟咏,能画,绘有《竿笠跨犊图》,查仁寿约光绪五、六年(1880年)病逝于新竹,著有《静轩诗稿》,今佚。由此画款识内容可知谢琯樵与查元鼎父子有所交往。七月上旬,谢琯樵作《赠友松先生墨竹》,题赠友松先生;八月十五日中秋,作《没骨牡丹》,题赠绶鱼先生;十月,作《墨牡丹》,题赠履廷三兄大人。 ▲谢琯樵《墨梅》(一)扇面1858 咸丰九年,谢琯樵交游的人士有绍庭二兄,见于该年春天谢琯樵画的《兰石图》。夏天,谢琯樵至淡水厅板桥林家再任西席,后来与林国芳有冲突,愤而离开板桥林家,来到泉州人大本营的艋舺,尝居艋舺欢慈市青山王宫近邻,与大隆同士大夫游,求画者门限为穿,谢琯樵随兴作画或写字赠与。 事实上,谢琯樵与台湾人关系,较早史料为咸丰元年,谢琯樵来到板桥林家的厦门林府,林国华延聘谢琯樵为西席,教化林家子弟。谢琯樵与台湾重要的关系就是渡台并留下珍贵书画作品,且影响台湾艺坛;此外,谢琯樵与台湾知名人士交游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是同治三年(1864年)佐幕提督林文察,十一月,太平天国事件殉难,与林文察双双卒于漳州万松关瑞香亭。谢琯樵重义舍身,搭救林文察的壮举,留下可歌可泣的事迹,亦载入台湾史册,永垂典范。
(一)诗 谢琯樵的诗由于家学渊源,得天独厚,遗传自父亲的才华,天赋异秉,另有才华洋溢的诗人姊姊,亦增添谢琯樵的才情,再加上谢琯樵后天的努力,诗才展现于字画作品上。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七月,谢琯樵作《墨竹》四屏,其中一屏题﹕“满榻清阴竹数竿,墨龢风雨到毫端。兴来不问临何体,只觉秋声入手寒。”
同治三年(1864年),谢琯樵作《行书军中题画竹句》:“十载从军百崄(险)经,浮云卋(世)态事难平。凭将满腹牢骚气,尽付毫端作雨声。槊戟如林甲帐开,妖氛未靖岂甘回。枕边静听萧萧竹,犹是冲锋破敌来。何须抑郁自摧残,胜负兵家亦等闲。喜气写兰怒写竹,且留书画在人间。”日本汉学家兼书画家尾崎秀真观其所题军中画竹之诗感慨表达:“淋漓悲壮,而况其傲骨嶙峋,有跃马提刀不可一世之概,终至于白刀加身而不肯降。呜呼!亦快男子矣哉!” 此诗让人感受到谢琯樵投笔从戎、志气高昂,虽是团扇小行书,却充满坚毅的性格与刚强的气魄,令人动容! ▲谢琯樵《行书军中题画竹句》團扇絹本1864
(二)书法 谢琯樵的书法由于家学渊源,得天独厚,从小即受父亲与叔父耳濡目染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传承古代大家之法,尤其以颜真卿、米芾二大家为师法对象,行草得力于颜真卿的《争坐位帖》,参以米元章的笔意,书风清健秀逸、洒脱自然。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九月,作《行书徐渭书米南宫墨迹跋》(一)条幅:“观米海岳书,萧散雄迈,精神挥洒,莫过是卷,譬如朔漠万马羣行,骅骝先,殊可宝也。”此作内容源自徐渭《书米南宫墨迹跋》:“阅米南宫书多矣,潇散爽逸,无过此帖,辟之朔漠万马,骅骝独见。”谢琯樵展现米字功力,此作书风流畅含蓄,苍劲绝俗,韵味颇浓,胸怀磊落之气溢于笔端。
咸丰八年,台南商界之首石时荣年届八十,蔡廷兰及台湾南北各地名绅八十五人联名祝寿,黄绍芳撰寿序;四月,由谢琯樵书写完成具有历史性、艺术性书法大作《楷书祝石芝圃八十寿诞》八屏,八幅寿屏发挥了他的颜楷功底,因而声名大噪。全文楷书字体端正,排列整齐有序,行气流畅、整体舒张;第八联文字与行距较为缩小,呈现恭敬严谨的气息。 ▲谢琯樵 《楷书祝石芝圃八十寿诞》八屏1858 (三)绘画 谢琯樵绘画造诣高超,山水、花鸟、人物兼善,师承古代大师名家,笔致高昂、气韵深厚。他的山水不专学一家,采集众长,而自出机杼。花鸟近华喦(号新罗山人,福建人),而树石的苍劲,布局的奇辟是有超过的。画兰竹洒脱挺秀,不亚郑板桥。又长于写真,他的对镜自绘小照,貌极清秀,据说恰肖。 谢琯樵的山水画代表性作品有《拟乌目山人携琴观瀑图》、《夏山烟雨》、《秋景山水图》、《秋山选胜图》、《山水》册页等,展现他精湛的山水画功力,笔墨功底深厚,勾勒皴擦渲染得法,格调明快,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其中,《秋山选胜图》布局严谨,秋山矗立峥嵘,气势磅薄,前景山石与林木厚重,增添画面空间和层次之美,一文士带着一书僮漫步其间,沐浴在秋山胜景中。谢琯樵吸收了王翚、唐寅及浙派等大家的菁华,得其要领,从《夏山烟雨图》即明显看出浙派之风,松树师法唐寅。另在《谈画偶录》记载他仿五代南唐画家董源的《春山行旅图》,可见谢琯樵的山水画承继了古代大家的技法精华与文人画格调。 ▲谢琯樵《拟乌目山人携琴观瀑图》1857
▲谢琯樵《秋山选胜图》1864 (四)篆刻 谢琯樵篆刻入妙,宗汉代与清代,各体俱备,因形配篆,独出心裁。谢琯樵的字画作品钤印出自其本人篆刻,从《琯樵真篆》可得知,谢琯樵也应他人之求刻印与人,其篆刻的风格,白文以汉印为主,方笔多,比较浑厚,用刀痕迹明显;朱文亦受清代浙派刻法的影响。《琯樵真篆》为传世孤本,非常珍贵,约有近百方印,少数自用名号章及闲章,大多数为他人篆刻的名号章及闲章,除了具有艺术价值,也深具史料价值,更进一步了解谢琯樵的交游,厘清一些人物史实。
谢琯樵才华横溢,具备诗书画印四绝,在清代福建地区小有名气,尤其在老家诏安,更为人称颂。 三、谢琯樵的书画对台湾艺坛的影响 谢琯樵具备诗书画印四绝,对台湾艺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书画方面。影响的主要代表性人物有咸丰年间的吴尚沾和板桥林家的林国芳,其《画意笔锋》七言联:“画意清深董北苑,笔锋雄迈李西台。”与谢琯樵《行书画意兰香》八言联:“画意幽深笔情秀润,兰香澹远梅影纵横。”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谢琯樵《拟董其昌溪山晴霁图》前段琯樵以行书题董其昌跋文一则;后段有林国芳用行书题跋。《玉笋轩集》称:“板桥林小潭,书法瘦硬通神,类其风骨。兼善画,写竹尤入妙。”又云:“陈沁园藏有林小潭《水墨花卉》一帧,颇古朴,书卷之气盎然,逈非画史所能。”谢琯樵为板桥林家西席,教育林家子弟,对于林国芳的书画艺术,必然深刻影响。 ▲谢琯樵《拟董其昌溪山晴霁图》1855
结语 诗、书、画、印四绝的谢琯樵,以诗人之才,合米芾、颜真卿两家书风为一体,自成一家;他承继历代名家传统笔墨画法,又把精研篆刻的经验融入书画中。谢琯樵博学多才,笔者研究谢琯樵的印谱《琯樵真篆》,除了深入了解其篆刻的才华与风格,更加认知谢琯樵交游的对象,厘清部分淹没史实。谢琯樵在台湾所作的书画,最为突出、引起轰动的是《楷书祝石芝圃八十寿诞》,八幅寿屏发挥了他的颜楷功底,因而声名大噪。 在清季受谢琯樵书画艺术影响者有林国芳、吴尚沾、许筠、陈亦樵;日据时期则有鹿港施少雨、王席聘,台北李学樵、蔡大成、郭雪湖,新竹郑香圃、周春渠、叶汉卿、李逸樵,彰化施少雨、王席聘、张草云,台南郭彝等人追随、私淑。可见,谢琯樵影响台湾的书画家甚深远,一脉相承。值得注意的是,台湾画家仿橅谢琯樵的画作,却在画作上题“拟青藤道人笔意”、“拟白云外史大笔意”、“写唐六如笔意”、“抚八大山人笔意”等,似乎不直接表明学自时代相近、名气较小的谢琯樵,实托古之意味浓,或许是受到谢琯樵画作上题跋临、仿、橅历代大家的影响,然而谢琯樵是有所本,云游四方,见识广博,品鉴法书名画而成就作品,并非一般托古、凭空杜撰。 谢琯樵是通才型的艺术家,他承继传统诗书画印之余,又具备其它才华,在漂泊流寓各地时,自然流露,展现能力,书画上表现健劲刚毅的风格,面对达官富绅与士兵平民,不卑不亢,性格上保持刚正不阿的态度,令人肃然起敬!也因此成就其书画独有的特色。虽然谢琯樵难以与中国美术史上各朝代的大家并驾齐驱,然而,谢琯樵多才多艺的各种专长,带给台湾早期书界画坛一股朝气蓬勃的活力,尤其他的绘画作品题诗论画之造诣,对于台湾早期艺坛影响巨大,贡献卓著!可以肯定的是,谢琯樵将中华文化传统书画艺术传播至台湾,赢得台湾人认同与欣赏,作品流传至今,成为台湾早期书画的典范,值得我们肯定其艺术成就、文化传承与历史意义,也确立他在台湾书画史上崇高的地位。 本文为节录部分,原文将发表在《闽派书画学术研究论丛》文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