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这3个底层逻辑让你更值钱1 升职加薪没有用了! 今天有人在后台问我了一个问题: 和我说说怎么升职加薪,让自己更值钱? 一、其实这个想法,本身就挺傻的。 1、先说一个案例——你前段时间一定听说过天价学区过道——北京有这么一个过道,炒到了150万,因为中介号称该过道有学区资格。 其实这不是个新现象——以前买房子,别人都告诉你——这是“朝阳区”“三环以里”“中心城区”的“传世珍宝”;但今天你看一个楼盘广告,都是XX商圈,地铁直达,学区房。
当年著名的雷人房地产广告
什么意思? 是房地产价值坐标改变了——“商圈”代替人为划定的“行政区”,靠近三环因为地铁的出现,时间距离替代了空间距离;而新的价值如“学区”比”小区环境”对某些人更重要——一旦一个系统的价值坐标发生变化,整个楼盘定价都会重新发生变化。天价学区过道就是来自于这种变化的极端产物。 2、每次有价值坐标的变化,都有整个行业的巨变。 今天的职场,就在面临同样的价值坐标变化。 放在五年前——那个时候人们这样界定自己的——行业+企业+职位,比如说,““我在通信行业华为做经理”;或者“我在教育行业新东方做老师”,基本你的身价就差不多了。 所以那个时候,职场增值的玩法特别简单——你先选好一个行业,然后努力进入这个行业最好的企业,然后从低职位开始卯足劲儿往上爬。 做了几年,你翅膀硬了,如果组织内能升,你就继续升。如果不让,你就跳到小平台提高职位,积累更高能力和视野。 多年以后,你成为某一个行业的资深人士——你也可以仅凭你的资源,和年轻人PK。这是传统套路。 但这个套路在今天失效了——今天行业变化得实在太快了,随之企业也雨后春笋——互联网的概念热度还未消,VR、人工智能、物联网……基本上你每天都能听到新概念、新行业、新企业以及新职位。 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7年,中关村企业的平均寿命是11个月。你想,你可能花了10年爬到一个行业或者公司中高层,结果行业整个没了。 在这种环境中,用行职企定位也逐渐失效——老行业不吃香,新行业又都处于跑马期,谁也不知道谁好;除了传统行业+名企还有一定说服力,新型行业的每个你没听过的企业都有一个奇好看、巨国际的公众号——这些公众号和APP后面,有些蕴藏着估值几十个亿的企业,有些就是1个人闲着没事自己做的。 以前别人还会追问,公司有多大?多少人?但你会逐渐被只有十多个人估值百亿的公司刷了几次认知以后认识到,规模也和牛逼程度无关。 职位更加不可信——所有公司都有一套CXO的班子,当我们进入大堂里的都叫经理、销售都叫顾问、而厨子都叫营养师的时代……职位系统完全乱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