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边塞诗鉴赏

 会思索的芦苇 2016-08-03
边塞诗鉴赏
请欣赏: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行,诗歌的一种体裁,从军行,写军队生活的乐府古题,王昌龄共写《从军行》七首,这是第四首。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诗的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后两句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豪。“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常被用来表现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中唐诗人戴叔伦写有“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雄豪诗句,同此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解】: 1、夜光杯:一种白玉制成的杯子。
王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睿宗景云元年(710)进士,玄宗时作过官,后贬道州司马,死于贬所。性豪放,喜游乐饮酒,能写歌词。并自歌自舞。《全唐诗》存其诗一卷。尤以《凉州词》为人传诵。唐人七绝多是乐府歌词,凉州词即其中之一。它是按凉州(今甘肃省河西、陇右一带)地方乐调歌唱的。《新唐书·乐志》说:“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这首七绝正是一首优美的边塞诗。边塞诗,若以对战争的态度为标准。可划分为歌颂战争与暴露战争两类。本诗所写战争的性质和背景已无可考,但从诗人感情的脉搏来体会,这无疑是一首反战的诗歌。不过它不正面描写战争,却通过战前饮酒这件事来表达将士厌战的悲痛情绪,用笔十分隐蔽曲折。首句设色艳丽,故意夸示饮宴之美:在晶莹透亮闪闪发光的杯子里斟满了葡萄美酒,战士们聚在一起准备痛饮了。写到这里,突然来一顿挫:“欲饮”而无奈“琵琶马上催”。这个上二下五的句式,妙在突然促成了文意的转折。马上的乐队弹起琵琶催人出发,这使得将士们心情大变,由热闹舒适的欢饮环境一下被逼到紧张激昂的战前气氛中。看来无法再饮酒了!可是,“醉卧沙场君莫笑”。第三句意又一转,告诉我们:这时虽然军令如山,却是催者自催,饮者自饮,
而且下决定决心要“醉卧”。诗人似在代将士倾诉衷肠:管他呢,虽然出发在即,我们依然痛饮,不辞醉倒沙场,这种狂饮你们不会见笑吧?“君莫笑”三字,于顿挫之中一笔挑起,引出了全诗最悲痛、最决绝的一句,这就是结末的“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个诘问句,夸张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后果,道出了普遍性,深化了诗歌的主题。显然,这里所控诉的,已不止是将士们所面临的这一次征战,而是“古来”即有的一切由统治阶级为了自身利益而发动的驱使千千万万将士去送死的战争!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这就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唐诗别裁集》说此诗“故作豪放之词,然悲感已极”。可谓深得作者用心。此诗的确流露了如当代论者所批判的消极情绪,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残酷环境中,战士和诗人们对于无休无止的边庭争战,一般也只能产生这种悲痛的情绪,我们对此就不必苛求了。
凉州词①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② 春风不度玉门关。③
注释 ①凉州词:《乐府诗集》卷七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引《乐苑》云:“《凉州》,宫曲名,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远进。”邝陇右道凉州,治姑臧 (今甘肃武威)。此诗用《凉州》曲调,并非歌咏凉州。②北朝乐府《鼓角 横吹曲》有《折杨柳》,歌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见。”③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诗。“凉州词”,凉州歌的唱词。《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载有《凉州歌》,并说明是玄宗开元年间西凉府都督所进。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这首诗豪迈奔放的歌声,把我们带到祖国大西北的壮丽山川面前。诗中描写的西北边疆之美,绝不同于江南水乡柔媚明丽之美,而是一种高远的美,粗犷的美,足以令人精神世界升华的美,使人感到自己力量存在的美。这种美使人立即感到历史和未来,立即感到永恒和无穷。最能表达这种美感的是诗的前二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它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诗人真实的感受。李白不是也有过“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吗?这绝非偶然的巧合。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诗人眼前所见到的似乎只有两件事物: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诗人全神贯注,空旷而绝无寂寞之感。黄河、白云,色彩对照明丽。水在流,云在飞,使人感到宇宙的脉搏与呼吸。稍稍将目光转移,诗人看到了天地间别的景物。“一片孤城万仞山”。对此仍是那样地强烈。城是“孤”的,是“一片”,山则众多,高达万仞。山之高,更显出城之小,山之众,愈见其城之孤。通过这一对比描写,祖国西北边塞的雄奇广袤之美显现出来了。诗人在上两句用这么大的魄力写景是为了什么呢?原来是为了写景中之人,寄寓自己对这广袤的边塞之中的人事的深沉感慨。这就是诗的后两句的内容。羌笛,是西北边疆富有地方色彩的乐器。当羌笛的声音随风传来《杨柳枝》那熟悉的旋律时,诗人的情绪激越了。笛声充满了哀怨之情,在寂寥的山野间萦绕。那是戍边的军士在吹奏送别曲吧。他们曾经在这催人心碎的乐声中,告别了亲人,踏上漫漫的征途。现在,只要吹起这支曲子,他们的眼前仿佛会立即浮现妻儿的泪眼,慈母的愁容。但是诗人劝慰他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你们何必借《杨柳枝》来抒发满腔的幽怨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这两句,写边地的荒寒和征人的怨情,情调转为忧伤。但这种忧伤不是一般悲抑低沉的哀叹,而是暗含讽刺之意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可见诗人的真意并不在于夸张塞外的荒寒,说那里没有春风,而是借自然现象来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关心征人的生活,对于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不给予一点温暖。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二者统一于短短的四句诗中,引人遐想,耐人寻味,使人对盛唐边塞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全诗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绝千古。
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后人称这些诗人为“边塞诗人”。后来,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然大观,边塞诗成为唐代这个诗歌王国的一朵奇葩。当然,我们寻常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可归为这一类。要理解、鉴赏这类诗歌,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①。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式微,虽然诗人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清代边塞诗生动完整地表现了清代西域各方面的情况,不但有对独异的自然景观、独特的民风民俗的描写,还有对日渐加深的西域边疆危机及由此而采取的屯垦戍边政策的描写。其中像林则徐、纪晓岚等为代表的不少文人在新疆流放的日子里留下了比前人更多的诗篇。这些诗篇中也不乏有特色之作,如:“亦有高楼百尺夸,四周多被白杨遮。圆形爱学穹庐样,石粉团成满壁花。””桑葚才肥杏又黄,甜瓜沙枣亦饭粮。绝少炊烟起,冷饼盈怀唤作馕。”(林则徐《回疆竹枝词》)十分贴切地反映了新疆的民俗民情,使人读来倍感亲切。“呼吸苍穹逼斗躔,昆仑气脉得来先。春风难扫千年雪,秋月能开万岭烟。西域威灵蟠两部,北都枝干络三边。会当绝顶观初日,五岳中原小眼前。”(裴景福《天山》)把天山写得很有气势。但是从总体上讲,艺术成就大多都不及唐代,它已不是边塞诗的高歌,而是古代边塞诗高峰的余波。
时代不同,边塞诗的题材、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时代特征。
2.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3.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一样,有的豪迈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4、边塞诗的代表作家
初唐诗歌革新的重要人物,向称四杰、陈子昂,而边塞诗创作正是他们从事革新的重要实绩。陈子昂的《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送魏大从军》,《登幽州台歌》都是边塞诗作名篇。盛唐边塞诗派的骨干成员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等人,后人简称为“高岑王李”。其中高岑可为代表,所以人们又称之为高岑诗派。中唐最有代表性的边塞诗人是李益。晚唐较重要的边塞诗作家还有卢纶、王建、张籍、杜牧等人。
鉴赏指导
1.归纳特征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家乡------思乡念亲
将士------艰苦生活 报国豪情 友人------惜别感伤 壮别感奋
(2)风格——雄壮豪迈。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2、赏析方法(1).词句分析法 (2).形象分析法
3、常见意象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箫笛┅┅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离恨┅┅
4.诗歌主人公:(一):征人;(二):被贬谪者
5、大致主旨方向:
①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王昌龄《从军行》:
②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奉献精神;如李颀《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赏析:这是一首边塞诗,写的就是征战之士的怨愤。诗先写行军的苦况,以风沙昏暗,琵琶呜咽渲染悲凉的气氛。接着写塞外战地的荒旷萧条:茫茫荒野,万里无人,雨雪交加,胡雁哀鸣,胡儿落泪,进一步表现从军征战的劳苦。每年牺牲了那么多的战士,所得只是葡萄种进奉给汉家天子罢了!诗人将厌战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作者没有民族偏见,这在唐边塞诗中也是可贵的。
③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比如:王昌龄《从军行》: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赏析: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最后一句亦情亦景,很自然地完成了由景向情的过度。
④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⑤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也有描绘塞外环境的恶劣。
⑥注意矛盾心情: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
练习:
1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前两句是写景,所写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景物特点: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荒凉、辽阔、寒冷的沙漠景象。内容特点:劝别友人,前路莫愁。
情感特点:旷达胸襟,豪迈情怀。
2)、本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特点,请略作分析。(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三、四句写诗人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天下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表现了一种旷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卢纶《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⑴“月黑”句在全诗的作用。(月黑,无光;雁飞高,无声。渲染出夜晚的深沉寂静,为下文单于遁逃,唐朝将士追击作了铺垫。)
⑵诗中能表现主题的形象是什么?(主题是表现边境战争艰苦,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能表现这一主题的形象在最后一句,一支骑兵列队正要出征,刹那间,将士的弓刀上落满了大雪。)
3、读李益的两首边塞诗,回答问题。
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两首诗都表达了 主题。
⑵试分析“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诗句中的形象。(“碛里”“月中”使人倍感环境的悲凉,气氛的悲怆。“三十万人一时回首”夸张手法写出典型的情景,显出笛声的哀怨,表现征人思乡的感情。)
⑶“沙似雪”“月如霜”有什么表达效果?(两个比喻写出边塞的荒寒凄冷,描绘出触发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
4、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⑴诗中“怨”的内容是什么?(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
⑵“何须”二字有什么意味?(“何须”有宽解婉劝之意。虽然将士有思乡之怨,但也意识到戍边的责任重大,这二字使全诗基调悲中有壮,悲凉中有慷慨。)
5、王昌龄《从军行》: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请比较分析这两首诗在抒情上各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有又有什么不同?
(1)二诗在抒情上,“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2)二诗在环境和心理描写上都有悲凉意味,只是“其一”侧重写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之音,从听觉方面抒发思乡之情,心理描写上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悲壮的激情。
6、塞下曲 唐·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①。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②。从来幽并客③,皆共黄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④。
[注释]①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②黄芦草:枯黄的芦苇。③幽并:幽,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并,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隋书·地理志》云:“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④矜夸:骄矜夸耀。紫骝:骏马名。
1).首联写景的作用是什么?(答:点明时令及边塞的具体地点,渲染边塞的荒凉冷落。)
2).颈联和尾联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其目的是什么?(答:对比;赞扬戍边战士驻守边塞不畏艰苦的精神,批判游侠儿只以骏马矜夸。)
7、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②。
[注释] ①《梅花落》,曲调名,“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②关山:山名,在今宁夏南部。
1).“雪净胡天牧马还”句所写景物显示了怎样的氛围?在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答: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牧马归来,这一情景显示出一种边烽暂息、和平宁谧的氛围。这句诗为全诗定下了开朗壮阔的基调。)
2).三、四句中将“梅花落”拆用,构成了一种怎样的虚景?(答:“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现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
8、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①,双袖龙钟泪不干②。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 ①故园:指诗人在长安的家。漫漫:遥远。 ②龙钟:泪流的样子,袖被泪湿。
1).诗人“双袖龙钟泪不干”的原因是什么?
(答:因为诗人离开长安已多日,回首东望,长路漫漫,引起了对家乡亲人的强烈思念,因而潸然泪下,沾湿双袖。)
2).诗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请结合本诗的最后两句,谈谈你的看法。
(答:最后两句,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这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不假雕琢,信口而成,却又感情真挚。在平易之中显出丰富的韵味,这是该诗的最大特色。)
9、捣练子① 北宋 贺铸 砧面莹②,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注释】①此调一作《杵声齐》,因词中有此句而得名。②砧:捣衣石。
1).联系上下句的内容,理解“捣就征衣泪墨题”的意思。(答案:这一句道破题旨,点明捣就征衣的目的是寄给远戍边关的丈夫,但在想写姓名,家书之际,想到丈夫远在万里之外,归期渺渺,生死难卜,相见无日,不禁愁肠千转,泪随墨下。“泪墨题”三字,包含了她的无限辛酸苦痛。)
2).有人认为,这首词的末两句“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与欧阳修《踏莎行》词“平芜尽处是泰山,行人更在泰山外”、李逋《今思》诗“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有异曲同工之妙,试分析这首词末两句的妙处。(答案:它采用了层深或加倍的手法,先把词意推到顶点,然后再进一步翻出更深一层意思。即先写玉关之远,再进一层写戍人所在地之远,愈转愈深,把这一家庭悲剧显示得更加可悲,把悲剧中女主角伤离怀远之情表现得更深更曲。)
10、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① 南宋 张孝祥
霜日明宵水蘸空②,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③。
【注释】①荆州:今湖北江陵。②水蘸空:形容天空明净似水。③酒阑:行酒将近
1).分析“万里中原烽火北”句的含义。(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万里中原已经沦陷敌手。因为荆州是作者驻守的边塞,“烽火”是边塞报警的设施。现在中原已在烽火北了,则中原的一切自不待言,亦不忍言。只此一提,其间该有多少难以诉说的悲惨伤痛。)
2).全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现了作者对中原失地的怀念和伤痛以及一心报国的孤忠。)
11、《从军行》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答: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答:“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3).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是一个转折,分析前后内容的不同。
答:前两句写援军疾出,暗示战况紧张。后两句写捷报骤传,充满振奋喜悦。
(4).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写中,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
答: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唐军出征时迅猛声威和紧张气氛。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和捷报传来时的振奋喜悦情景。
(5)题目“从军行”中的“行”的意思是指(表示诗歌体裁,“歌行体”的意思)。说明这首诗的体裁是歌行体。
(6)这首诗写“夜战”的前军用侧面描写,而写增援的后军则是用(正)面描写。从诗中的描写来看,增援的后军出发的时间是在(第二天清晨)。
(7).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是夜晚,而是白天。错在对于“日色昏”的理解。“昏”指昏暗的大漠景色,并非指晚上。)
A.大漠风尘,红旗半卷,前两句描写了唐军乘夜色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威。
B.前军夜战,生擒敌酋,后两句表现了唐军的勇猛善战。
C.诗中正面描写了后续部队,对战果辉煌的前锋部队只从侧面带出。
D.诗中的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空间。
12、《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13、《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牙璋,指代携皇命出征的军队。
⑴、“牙璋””凤阙””铁骑””龙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借代的修辞手法。能指出各自指代的具体内容吗)
⑵、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忠君报国和建国立业的思想。)
(3)“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一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请评价“照”字和“自”字的表达效果。(“照”渲染了军情的紧急气氛,“自”写出了书生由衷的报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4)你认为诗歌第三联对战斗的描写,有什么特色?(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战争的艰难和激烈。“雪暗”句从视觉出发,“风多”句从听觉出发,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1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从军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见,高高秋月照长城。
《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关山”系乐曲《关山月》,“梅花”系乐曲《梅花落》。
(1)填空:以内容分类,唐诗有“送别诗””咏史诗”等等,这两首诗属于。两首诗都写了边塞诗乐曲声和月色。借以抒发戍边者的情怀。可谓“声色”传情。
(2)简答:为什么说《塞上听吹笛》的三、四两句有语意双关的特点?(从字面上理解,似乎写塞上梅花盛开,在风中,一夜间梅花散落于关山处处。实际上,“梅花落”是笛子曲,风将笛声吹送到关山处处。)
15、《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诗歌重视炼字炼句,语言精练,富于表现力。试结合诗的第三联作简要分析。
(第三联从写“晓战”到抱鞍眠,极概括地写出了边塞整日行军作战的情景何常备不懈的紧张军旅生活。“抱”字更突出地表现了紧张状态,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就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
16、、《军城早秋》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渲染了一种阴沉肃穆的气氛;明写景物,暗写外敌入侵,战云密布。)
2)三、四两句写出了诗中这位将军怎样的形象特点?(对战争的警觉和敏感;刚毅果断的气魄;毕胜的信心和决心。)
17、《陇西行》陈陶(唐)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明朝王世贞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后二句为其所累。①你认同前人的评论吗?②请写下你自己的赏析。(不超过100字)
(①略;②示例一:前两句以精练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后两句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以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示例二:全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是题中之义;犹是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18、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燕然:本来是地名,即爱杭山,在今蒙古共和国境内,因为东汉将军窦宪大破匈奴,曾在燕然山刻石记功,所以后来以“勒石燕然”作为保卫祖国、立功边疆的代称。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2).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燕然)
(3).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4).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B并非秋天,而是春天。因为“归胡天”透露出大雁从南往北飞,这是春天的景物特征。)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5).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并非轻松愉快。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5).颈联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60左右字内)
19、塞下曲 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①。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②,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③。
注:①萧关:古关塞名,故址在宁夏固原县。②幽并客:指幽州、并州武勇之人。③紫骝:骏马名。
(1)、前四句写边塞景物,其中“空”、“寒”二字有什么含义?(表现边塞的艰苦。)
(2).“皆共尘沙老”描写怎样的生活?作者对“幽并客”表现什么态度?(献身于保卫祖国的征战生活。赞扬他们的慷慨豪迈精神。)
(3).“矜”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作者用此词包含怎样的感情色彩? (自夸;贬抑)
(4).这首诗中作者写了两种人,分别表示“褒”与“贬”的不同态度。从诗中找出这两种人,并说说作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幽并客”和“游侠儿”。赞扬戍边战士慷慨豪迈,保卫祖国的精神。批评那些骄矜恣纵、自夸勇武的人,他们徒有从武的外表,却只停留在向人夸耀骏马,而并没有捐躯赴难、为国牺牲的豪侠实质。)
(5).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D、并非“劝勉”,而是劝戒不要学“游侠儿”。)
A.“八月萧关道”既点明了时令又点明了边塞的具体地点。
B.“出塞入塞”暗示边塞形势紧张,“处处黄芦草”显示将士戍边环境的艰苦。
C.“尘沙”指边塞沙场,诗人歌颂了戍边战士长期守卫边境沙场,愿与“尘沙”共老的精神。
D.七、八句劝勉戍边战士勤练战马,掌握保家卫国的杀敌本领。
(6).对这首诗的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D、诗中用“幽并客”指戍边战士,把他们与“游侠儿”作正反对比。)
A.这首是写边塞征战之诗,唐代的《塞下曲》(以及《塞上曲》)源于汉乐府,但又是乐府新诗。
B.第一句中的“空”字既表现桑叶已经落尽,也表现林中空空,渲染了边地荒凉冷落。
C.这首诗重在描写萧关仲秋的自然环境,然后抒发了对驰骋沙场的健儿们的歌颂,由景到情。
D.诗人将戍边战士与“幽并客”作了正反对比,目的在于突出戍边战士长期驻守边塞的决心。
20、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①衡阳雁:衡阳以南有一峰,名回雁峰。相传北雁南归,飞止于此。②燕然:山名,即蒙古杭爱山。公元89年,东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其首领单于,曾登上此山,刻石纪功而返。勒:刻石。
(1)、词中有一句完成了上景下情的过渡,这指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浊酒一杯家万里”。因为这一句是由写人的生活细节转入人物内心的刻画。)
(2)、上阕写景,一个“异”字领起。这里的“风景”异在何处?突出了西北边镇什么特点?
(首句点明“塞下”这一地域性特征,由“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组成了一幅“塞外关山图”。突出了边塞关山时刻备战以防不测的特点。)
(3)、下阕引用“燕然未勒”典故抒情,主要抒发的是什么情怀?
(抒发的是报国之志,是说现在敌军未退,边境未宁,尽管厌战思归,但又怎能有回乡的打算呢?既写出了作者为国建功的远大抱负,也是对戍边战士的激励鼓舞。)
(4)、对这首词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D、“征夫”指一般士兵,不是作者自称。而且“将军”和“征夫”都应该是泛指。)
A.“衡阳雁去无留意”,句中“衡阳”借指南方。雁无留意,反映出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苍凉。
B.“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的是边塞上引起人们悲凉心情的笛声、马声、号角声等。此句从听觉上进一步渲染沉重的气氛。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说心情沉重的将军,边喝酒,边想着极远的家乡,可是敌人没有打败,哪里说得上归去?
D.“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将军”和“征夫”都是作者自称。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这首词是作者戍边生涯的真实写照。
(5).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反映孤城陷入重围……”不对,词中无从体现这种形势。)
A.词的上阙写边塞景象。既有雄阔背景,又有典型的意象。秋来的萧瑟,塞上的荒僻,烘托了早闭的孤城,描画十分生动。
B.词的下阙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战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由生活细节的描写转入人物内心的刻画,时间也由薄暮转到深夜。
C.“将军白发征夫泪”好像特写镜头,说明他们内心的苦闷,也反映出孤城陷入重围,危在旦夕,扣人心弦。
D.这首词是咏叹边防将士的内心抑郁的。它的风格是沉郁悲壮而不消沉,意境开阔雄浑,词风和“苏辛”相似。
21、夜游宫·记梦 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1).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
答:上片写梦中所见,表现渴望行军作战,为国收复失地的心情。下片写梦醒所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
(2).词中“睡觉”两字与现代汉语中“睡觉”一词的含义有什么不同?(“从梦中醒来”,不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
(3).“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
答:最后三句内涵十分丰厚。一层意思是说自幼立志而孜孜以求;一层意思是说年纪老大而尚未如愿;再一层意思是说壮志未酬而雄心不死;更一层是说现实无望而寄于梦境,而这种种心情都在“有谁知”一语中流露出痛苦的无奈和深沉的激愤。
(4).对这首词分析不够恰当的一项是(B、词中所写是梦境,不是具体地回忆。“雁门西”、“青海际”是泛指,并非具体地点。)
A、此词以梦境写心境,上片写梦中见到的战争情景,下片写梦醒后心情的悲愤。
B.词中回忆发生在雁门西、青海际的一场战斗,描写出当时整肃的军容和浩荡的军威。
C“睡觉寒灯里”是说词人从梦中回到了现实,见到的是凄凉寂寞的情景。
D.“鬓虽残,心未灭”对比强烈,深刻地反映了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流露了激愤心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