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开元年间,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位诗人齐名,经常在一起诗酒酬唱。有一次他们三人去一个旗亭也就是酒楼喝酒,当时盛行歌姬唱一些很有名的诗词,他们三人便认定以此来判定三个人名气的高低。一群歌姬唱完之后,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被唱了一首,王之涣居然一首都没有。 正当王之涣垂头丧气的时候,一名绝美女子压轴出场,声音清丽,简直天籁,一开口,王之涣大喜,这不正是他的——《凉州词》。 注 释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度:越过。 译 文 被风卷起的黄沙,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曲子《折杨柳》呢?玉门关一代根本没有杨柳可折啊!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赏 析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后两句由所见之所想,唐时有折柳送别的风俗,因而,杨柳也是离别的象征。边地驻守的战士听到羌笛所奏的折杨柳,难免心生离愁,一个“怨”字诉说出多少心中凄凉苦楚。
用词甚是精妙,点明主题。而“春风不度玉门关”更是进一步描写了边塞之地的艰苦环境,令人更能体会佂夫的心境。整首诗风格深沉委婉,画面壮阔雄浑,寓情于景,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趣 味 拓 展 在高大的城楼之上站着一个人,他眺望西北广漠壮阔的风光,看着黄河奔腾而去,没有尽头,似乎与天边的白云化为了一体,而这个人,就是我们的诗人王之涣。而他脚下所处的,就是在高山大河环抱之下的,唐朝的国防重镇,边塞孤城凉州。
突然,一阵悠悠的羌笛声传入王之涣的耳朵,吹的正是那首表达别离之情的《折杨柳》。柳与“留”同音,在古代,人们临别时都会折根柳枝送给对方,以表留念。
王之涣想,如果戍守边关的将士们听到这首曲子,难免会想家,触动离愁别恨。不过这里天气恶劣,连柳树都没有,吹奏那悲凉的《折杨柳》又有何用呢? 盛唐时的帝都繁华,但统治者们根本不体恤民情,置在玉门关外戍守的将士于不顾,王之涣不禁对这里的将士们产生了怜悯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凉州词》,表达边疆战士怀乡却不得还之情的感慨。 |
|
来自: 昵称58400143 > 《寒假每天背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