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之涣《凉州词》

 瘦金体123 2018-06-12


王之涣《凉州词》 来自温暖读书会 11:52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自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其实是唐代的一种曲调的名称,并不是诗题。凉州就是现在甘肃省的武威市,唐玄宗开元时期,凉州都督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敬献给了玄宗。玄宗把它交给皇家教坊,翻唱成中原的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并且将这些曲诺产生的地名作为曲调名。


这就是《凉凉州词》的来历。唐代的很多诗人都非常喜欢这个曲调,用它来填写新词儿,新词内容大多与边塞有关。王之涣的《凉州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这首诗前两句说:“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气象非常的远大。汹涌澎湃的黄问水竟然像一条丝带一样飞上了云端,跟皑皑的白云紧紧地衔接在一起,这真是出奇的想象。我们知道李白曾经有一首诗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是说黄河的水如此的浩渺汹涌,好像从九天之上落到了地面。


这是由上向下写,而王之涣的这首诗是由下向上写,黄河一路奔涌一路飘逸到焉天之上,跟白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虽然写作的角度不同,但是都是在写黄河的气魄,“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多的凸显的是黄河的汹涌壮大和不凡气象,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更多凸显的是黄问渊源流长和一种非常广阔悠远的意境。从实景的角度来看,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比李白的诗句更符合边塞的风光。



第二句”一片孤城万仞山”片并不是说这座城市像一张照片一样是一片,“一片是唐代的口语其实就是一座的意思,但是一片孤城给人“种非常单薄、非常弱的感觉,突出的是西域大漠的荒感和高山独立的孤独感。万仞宫山之高,连绵的高山中坐落着这样一座戍守边陲的孤城,其实就是戍守边防的一座堡垒。


“黄河远上白云间写的是自然之景,'一片孤城万仞山写的是人文之景。在这里虽然没有点出将士的名字,也没有点出将土的形象,但是万仞山里的一片孤城和堡垒中暗含着戍边的将士。


三四两句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两句写得非常的巧妙。“羌笛'其实就指的是胡笛,是唐代少数民族吹奏音乐所使用的笛子。“杨柳”有两个含义:第一,在西域边陲,“折杨柳枝”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曲调,羌笛所吹奏的就是柳枝曲第二,表达惜别的怅惘,在《乐府诗横吹曲调》中的《折杨柳枝》歌词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橫笛,愁杀行客儿。


意思是说,朋友将要远行,所以折下一枝杨柳,取其谐音留,好像柳枝也想让客人留下来,想要挽留客人,这是唐代的一种风俗。常常说灞桥送别,就是说在长安的东边的灞桥送别客入的时候,往往折下一枝柳枝来表达自己恋恋不舍的心情。


总的来说,折杨柳既是一个曲调的名称,也是当时送别时流行的一种风俗羌笛何须怨杨柳的意思是说,在这样遥远的边塞.即便吹起了折杨柳曲,想要折枝杨柳送别也不能够,因为这个地方是大漠,是不可能有杨柳树的。


在征入戍守边睡这样的凄惨情景之下,似乎笛声也在埋怨杨柳。为什么要埋怨杨柳呢?因为在这个地方啊是留不住人的。而“何须怨实际上是在自我宽解,就不要再发出怨恨之词了。


春风不度玉门关”,这边远的荒漠连春风都不到,春风吹到了王门关,就止步不前

我们在这戍守边陣的人是想要感觉到春风郁很准的1想B当初在东汉时期,著名的班超长期戍守西域开拓西域的生涯,到了晚年的时候,曾给汉章帝上书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意思是说我想要快快地回到我的家乡,但是我岁数大了身体不好,我都不敢说我能走到酒泉郡,我只敢说能够活着进到玉门就很不错了。


通过这样的一个历史的事件的回顾,我们能感到玉门关,对古人来讲就是中原和西域的分界点,只要能够入了玉门关,那也就离家乡不远了,如果出了玉门关,那就离家乡越来越远。因此玉门关或阳关在唐代诗歌中成为了一个非常鲜明的边塞的意向,其中寄托了戍边将士对家乡的一片的思念。


整体来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一种宽解自己的语气。这首词虽然使用了“一片孤城”、“何须怨杨柳'、“不度玉门关这样的话语,让我们感觉到他的情绪是比较落寞、比较悲观的,但其实从整首诗来看,并没有传递给我们这种悲观的情绪,反而是一种非常社大的气象。


这是唐代特别是盛唐边塞诗给予我们的一种非常特别的感受。在盛唐时代,唐朝的军队非常的强大,在守卫边塞的同时,也对外宣示了国力的强盛和军力的强大。所以诗中虽然有忧伤,虽然有思乡之苦,虽然有时怅然不得志,有一种生死难测的悲凉之情,但是诗人在写作这些诗的时候,整体来讲还是表现了国力强大和强大国力赋予他们的一种骄傲和一种朝气


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就非常著名,这里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说王之涣和他的好朋友高适王昌龄坐在一起喝酒,到远远的有一群伶工之人也就是当时的歌女,正在那酒楼里演唱诗歌。


于是王之涣跟王昌龄和高适打賭:我们既然写了这么多诗,不知道谁高谁下,不如我们在旁边静静地听这些歌女演唱,看看她们是否在唱我们的诗篇,谁作的诗被唱得多就取胜。


果然一个歌妓打着节拍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非常得意,拿手在墙壁上画了一道杠,说一首绝句啦!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位歌女唱道:“开箧泪沾睫,见君前日书,夜台今寂寞,犹是子云居。'



这是高适的诗,高适非常高兴地在墙壁上画了一道,说我也一首绝句啦。又过了一阵子,一个歌妓唱道:“奉帚平明金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非常得意,缓缓地用笔划了第二道,我的两首啦。


王之涣声名显赫,这时候坐不住了,脸上实在挂不住,他给大家说,唱你们诗的这些伶官都是些潦倒的歌女,他们所唱的都是下里巴人,阳春白雪的作品难道是像这样的俗人能唱的吗?他手指长得最漂亮的歌女说,如果这个最漂亮的唱的不是我的诗,从此我就不再写诗,甘愿拜你们为师。


于是大家一边笑着一边等待,过了一会儿,这位漂亮的歌伎终于开始发声演唱,她开口一唱就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立即大喜说:“我说什么啦,这都不是你们两个乡巴佬能理解的。“于是他们放声大笑。


这段著名的故事被后入叫做旗亭听唱(又称旗亭画壁),故事的真伪我们暂且不说,但是这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一一说明无论是王之涣、王昌龄还是高适,他们所创作的诗歌在当时广为流传,也广为传唱。


所以我们认为王之涣的《凉州词》写的内容虽然是边塞的情势,写的是边塞的将士思念家乡的情怀,但是在当时的盛唐人看来,它不仅仅是一首边塞诗,更是一首表达人情、描写风物的绝佳诗篇。


它远远的超越了边塞这个题材,而成为人们心目当中一首抒情达息,两唱自己心中的理想,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怀,抒予发人情的一篇佳作。所以无论是歌女,无论是士大夫,无论是普通的读书人,大家都非常喜欢这首诗。


虽然我们现在的边疆战士早已不同,而且现在的边疆风物也跟一千多年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当我们引用起这首《凉州词》的时候,不自觉地眼前还会浮现出那大漠的风光,还会感受到盛唐人的气象,还能感受到王之涣在写《凉州词》的时候内心里涌动的情感。这大约就是《凉凉州词》为什么能有持久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